美国大豆卖不动了,真不是中国不给面子。2025年刚过半,美国农场主的焦虑已堆成山。而被他们寄予厚望的中国市场,却像一扇紧闭的大门,迟迟没有打开。
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中国只进口了300万吨美国大豆,对比2024年的2213万吨,直接腰斩了不止一半。美国媒体把这个问题归咎于“中国市场不友好”,但真相是,美国自己造的坑,自己还没想好怎么爬出来。
在美国,种大豆几乎成了“稳赚不赔”的买卖——不是因为市场需求旺盛,而是政府撒钱撒得太狠。从2018年起,为了应对中美贸易战带来的农产品滞销,美国政府给农民发了230亿美元的补贴。
这笔钱本来是“救急”的,结果成了“鼓励多种”的催化剂。农民不看市场要不要,先种了再说,反正有钱拿。
问题是,补贴不是无限的,市场却是有限的。美国大豆的价格已经被自己“补”到不真实的水平,脱离了全球市场规律。到岸价一吨要530美元,而巴西的才400美元。你说,中国企业会选谁?
![]()
更乱的是,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像是“掷骰子决定的”。特朗普回锅以后,继续打着“美国优先”的旗号,对中国不松口,对巴西也不手软,甚至对其他农业出口国也加税。结果,美国大豆在国际市场上,不是“没人买”,而是“买不起”。
再看全球市场,南美国家早就在悄悄崛起。2024年,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占比已高达70%。而且人家不仅便宜,还讲究长期合作。中国和巴西的“两洋铁路”计划,就是为大豆运输量身定做的。美国呢?除了加税和补贴,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合作动作。
![]()
很多美国媒体都在问:“为什么中国不再买我们的豆子?”其实答案很简单:贵,还不稳定。
第一是价格。同样是大豆,美国贵出100多美元一吨,这可不是几分钱的差距。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一年要买上9000万吨以上,换成美元算账,谁都知道该怎么选。
第二是风险。自从中美贸易战开始,中国企业就学会了一个道理: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哪怕美国豆再好,一纸关税政策就能让买卖打水漂。所以,转向南美,是市场行为,也是避险策略。
![]()
再说了,南美也不是临时工,而是长期工。中巴之间早就签了多年期农业合作协议,连基础设施都合作修建了,这不是“临时搭伙”,是“战略绑定”。
而美国这边,政策朝令夕改,今天说开放,明天加税,企业哪敢大胆下单?就像你去超市买菜,隔壁摊又便宜又稳定,你还非得去贵的那一家?
![]()
美国农民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没有产量,而是产量太多、市场太少。三亿人口消化不了几亿吨的大豆,光靠国内吃,根本不现实。而出口市场一个个走丢,剩下的就只能堆仓库,甚至销毁。说白了,这不是市场的问题,而是结构出了毛病。
补贴政策把“产能”变成了“泡沫”,贸易政策又把“需求”切断了。一边拼命种,一边没人买,这种模式迟早崩。而这背后,其实是美国农业的“战略短视”。只顾眼前选票,不管长远市场,把大豆种成了政治筹码。结果农民成了最大输家——看着仓库里的豆子发霉,心里不是滋味。
《金融时报》评论指出,美国农业政策最大的问题是“反市场、反全球化”。而如今全球化这辆车早就开出去了,中国和南美在加油,美国却还在换轮胎。更讽刺的是,美国自己制定的全球贸易规则,如今反过来成了自己的“绊脚石”。自由贸易本来是美国最早倡导的,现在却成了它最怕的词。
![]()
中国市场不是不欢迎美国大豆,而是要看你有没有诚意、有没有竞争力。就现在这价格、这政策,连美国农民自己都不信心满满,怎么能指望中国企业买单?
要想解决问题,得从根子上动手:第一,减补贴,不是完全取消,而是合理引导市场生产;第二,稳政策,不要把农业出口当成“谁惹我我就打”的工具;第三,重合作,别总想着让别人接受美国标准,也要学会参与别人的规则制定。
![]()
中国市场的体量在那里,谁都想分一杯羹,但这杯羹不是靠喊就能得到的。现在不是中国企业不想买,而是美国大豆“实在不值那个价”。
未来的农业贸易,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格局。从美国农场到中国港口,少一点政治算计,多一点市场逻辑,或许才能让这条供应链重新流动起来。美国如果再不转弯,等到中国和南美的“农业联盟”扎根成型,再想回来,恐怕连座都没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