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8日,国民党就要投票选新主席。时间已经很近,但党内状况仍旧混乱:朱立伦宣称要交棒,被点名的台中市长卢秀燕却一口回绝。
下一任国民党主席已经没有悬念?不论谁上台,祖国统一势在必行!
现在选举还没开始,局势就已经很混杂,劝进的、观望的、试水温的,全挤在一起。
为什么说乱?
7月底,国民党定下10月18日投票、11月交接的大日程;
8月28日又把领表登记期从9月1—5日顺延到15—19日,理由是鼓励更多同志参与。
延期的结果,就是想参选的人更多了。到9月初,公开宣布要选的已经多达九人。
第一个冲线的是罗智强。8月25日开记者会,他直言不碰2028那张票,三个月内若他当上党主席,就劝卢秀燕披挂上阵,自己把位子让出去。
听上去既示好又施压,等于告诉蓝军支持者他愿意为卢秀燕做嫁衣。这话有流量,也有风险:万一卢真不领情呢?
另一边传统派的卓伯源4月16日先举旗,主打专职党主席、不参选2028;
到了9月4日,他干脆公开劝退郝龙斌,点名郝若当选,蓝白很难合作。
张亚中则在5月22日进场,谈两岸、谈论述,话锋一贯直接。
到9月上旬,郝龙斌亲口证实有意愿参选,还要与赵少康协调由谁出马。
而最关键的卢秀燕,还是没点头。她的不选,并不是轻描淡写,她从澳洲返台后就要坚守岗位,扛起关税冲击中的产业;并且蓝营内部做的民调也不全是劝进,还有支持她不选的声音,六成出头的比例足以让任何参选动机掂量再三。
她按下了刹车,党内一群人却把油门踩到底,这才形成现在这幅同场拉扯的景象。
这还不单单是权力接续的内部赛马,外场的风更急。2月有消息放出:台当局考虑对美军购70—100亿美元,清单里点名岸防巡航导弹、HIMARS等;
5月又传出总额上看新台币5000亿元的特别预算议题,政院一度回应尚未收到提报;8月中下旬,2026年度国防支出数字正式抬到新台币9495亿元,占GDP 3.32%,创下新高。
预算是一串干巴巴的数字,叠起来就是态势。
大陆方面的动作也没有停,1月2日,商务部把28家美国军工相关实体列入双用途出口管制清单;4月初,又把11家美企纳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出口管制组合拳的范围。清单并不响亮,但它改变的是供应链的风向,也是对台海外部军事连结的按键。
把这些年份、金额、名单,和党内那场主席争位赛摆在一张桌上,就会发现题目其实很直白:谁来把路走顺?主席不是党务经理而已,而是2026地方选举的排兵布阵人,更是2028国政路线的定调者。
一边要处理蓝白关系的同窗旧账,一边要回答台海如何降温的现实难题;既要说给基层听,也要说给中间选民听;既要对外场的枪炮与清单有回应,又不能在内场把牌打烂。
所以你会看到不同的竞选语言:有人强调世代承担、三代团结,有人主打造王而不称王,有人把蓝白再合一次当成头号纲领,也有人回到老问题——两岸论述。每一套话术背后,都是一条通往2028的路径设计。
问题在于,哪一条能让尽可能多的人愿意同行?卢秀燕按兵不动,其实不是掉链子,而是她看得很清:在台中站稳、把市政当护城河,未必比现在出手接党逊色。她的不懂,逼得后来者必须拿出更清楚的,怎么整合,怎么对外的方案,而光喊口号不够用了。
再看时间轴,7月31日,国民党定案10月18日投票;8月24日,卢秀燕留在家;8月25日,罗智强宣布参选;8月28日,登记期延后;9月4日前后,参选人破纪录地往上加码;9月9日,郝龙斌说在准备中。一周一拐点,一天一波澜。谁若以为拖一拖、等对手犯错就能坐收渔利,很可能等来的只是选票结构的碎裂。
而外场美国在欧洲、中东两头应付,亚太却也没打算松手;台海如果继续把军购、预算、联训往上叠,中方照旧以清单、演训、执法去回应,彼此的可误判空间就会被一点点吃掉。
主席人选也许不能决定大势,却能决定党怎么说话、怎么沟通、怎么止损。你我都明白,今天的舆论已不是空话,考题写在实务上:能源怎么谈、产业怎么稳、兵役训练怎么让社会可接受、两岸交流怎么在风口浪尖上续起来。
走廊依旧拥挤,但门终会打开。有人在等卢秀燕最后一刻变卦,也有人认为她按兵不动就是最好的动;有人希望世代接棒,也有人偏爱老将压阵。
10月18日那天按下印章的人,真正在意的恐怕不只是蓝营的输赢,而是岛内接下来四年的安全感从哪里来。换言之主席只是一颗子,更大的棋局在外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