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人询问身在外地的舟山人来自哪里,而你回答来自舟山时,对方往往会下意识地回道,原来是宁波人啊,甚至离谱地认为你是“上海舟山人”。为什么舟山人总被误解为宁波人或上海人?他们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为什么跟宁波一衣带水的舟山,却对更远的上海异常热情?我们不妨认真分析一下。
1、从历史角度分析。明朝时,朱元璋取海定则波宁之意,改明州为宁波,而舟山恰好有一个定海县,可见宁波与舟山的关系何等密切。此时的宁波,被指定为中日朝贡贸易的唯一港口,而作为朝贡贸易的码头之一,舟山双屿显得尤为活跃。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塘岛由宁波镇海划到舟山,象山县也曾划入舟山,但四年后又划回给宁波。舟山撤地设市后,从宁波北仑白峰、大榭岛、郭巨到舟山的轮渡,依然昼夜不息,直至跨海大桥通车前,还有从大榭开往舟山的快艇。
不过随着上海开埠,它的地位与经济实力稳步上升,以至于越来越多的宁波人,前往上海闯荡,他们为上海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潜力无限的上海,同样吸引了舟山人的目光,不甘落后的舟山人很快蜂拥而至。
2、从人口角度分析。以前,舟山人的主业是打鱼和种田,而那些想要出人头地的青年们,自然而然地往上海跑,许多舟山人在上海奋力打拼后,不但获得了立足之地,还开创了一番耀眼的事业,如刘鸿生、王启宇、叶友才、朱葆三等。
刘鸿生以经营开滦煤炭起家,后来进入火柴、水泥、毛织等行业,均大获成功。王启宇曾在上海打造出,第一家国产棉布机器漂染厂。而上海电器业的创始人叶友才,于1915年制成第一台国产电风扇,在电器业影响深远。至于朱葆三,据说其一封信的分量,胜过上海道台的一颗印。
舟山徐正国博物馆内藏有一本1936年出版的《上海工商人名录》,书里登载的定海人有数十名之多,直至现在,定海古城还留有不少定海商人的故居。可见,在近代上海的宁波商人中,相当一部分是从舟山定海走出去的。
3、从交通角度分析。舟山至宁波白峰的汽车渡轮未开通前,舟山人出岛去宁波上海等地只能乘船。那时,去上海乘坐南湖轮或815轮,一趟需要整整12个小时,还容易晕船,即便这样,前往上海的船票依然供不应求,可见舟山人对上海的感情何其深厚。
随着东海大桥的开通,驾车去上海只需3个半小时,交通条件得到了大幅改善,毕竟驾车不像乘船那样易受风浪影响,更不存在晕船的情况。这为舟山人前往上海工作生活,甚至将孩子带过去定居读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舟山嵊泗也成为了上海人度假的后花园。
从此以后,上海人自驾到舟山吹海风、看海景、吃海鲜,尽情欣赏满天繁星、晨曦落日、云山雾海,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简直乐不思蜀。当然了,上海也对潜力无限的嵊泗港进行了积极开发,以至于上海洋山港,毫无悬念地成为了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
综上所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舟山和宁波一衣带水,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那时的舟山人就是宁波人,然而自从上海繁荣起来后,上海对舟山的吸引力越来越大,随着通行时间大幅缩短,前往上海定居的舟山人越来越多,以至于双方的交流日益频繁,感情也日益加深。
当然了 ,如今的舟山人可随时穿越大海,驱车于上海与宁波之间,漫步上海黄浦江两岸,徜徉宁波老江桥风景,欣赏迪士尼的表演,浸润天一阁的书香,尽情领略两大城市的异样风情,不亦乐乎。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越来越深,舟山、上海、宁波三地,将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享繁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