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企业食堂的道歉,居然比明星塌房还热闹?阿里上海徐汇滨江园区食堂最近彻底火了——火到要发致歉声明,火到要把蹭饭的外人“赶”出去,火到网友哀嚎“连吃饭都要内卷了吗”。这事儿听着离谱,细想却扎心:当打工人连一顿省心饭都成了奢望,阿里食堂的“关闭”,哪里是简单的“承载力不足”,分明是戳中了当代人的集体焦虑。今天咱们不聊企业该不该开放食堂,就聊聊:为什么一个食堂,能让全网破防?
一、阿里食堂,到底是“食堂”还是“乌托邦”?
先给没吃过的朋友科普下:阿里这食堂,传说中是“打工人天堂”。15块钱能吃三荤两素,20块钱能拿下小龙虾自由,早餐豆浆油条包子粥全套5块钱,连水果酸奶都是无限续杯。更绝的是,据说还有米其林大厨坐镇,每天换着花样做各地美食,从重庆小面到广东早茶,从东北锅包肉到新疆大盘鸡,比外卖APP还全乎。
但你以为大家疯了一样想去蹭饭,真的是馋那口饭吗?太天真了。要知道,上海徐汇滨江那地段,随便点个外卖30块起步,还得忍受“科技与狠活”的料理包;出去吃碗面40块,加个蛋都要犹豫半天;自己带饭?早上6点起床做饭,中午微波炉热到饭菜分离,下午还得闻着同事的螺蛳粉味假装淡定。
对比之下,阿里食堂是什么?是“别人家的孩子”,是“公司福利天花板”,是打工人心中的“平行宇宙”——在那个宇宙里,你不用为一顿饭纠结半小时,不用怀疑外卖是不是用地沟油,不用心疼钱包里的钢镚。所以当“阿里食堂对外开放”的消息传开时,网友们哪里是去吃饭,分明是去朝圣:“我倒要看看,不被资本压榨的饭,到底是什么味!”
二、“蹭饭潮”背后:打工人的胃,早就被资本“掏空”了
可问题来了:一个企业食堂而已,怎么就火到“承载力不足”?答案藏在打工人的日常里。
现在的打工人,吃饭早就不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而是一场“时间、金钱、健康”的三重博弈。早上赶地铁没时间吃早饭,中午午休只有1小时还得加班,晚上回家累到只想躺平——于是,外卖成了救命稻草。但外卖是什么样的?平台抽成20%,商家只能压缩成本:用最便宜的油,最新鲜的“僵尸肉”,最科技的调味剂。30块钱买份麻辣烫,里面全是丸子和青菜,肉只有指甲盖大;40块钱点份炒饭,油多到能当镜子照,吃完一下午泛酸水。
更扎心的是“时间成本”。你以为点外卖只要30分钟?天真。打开APP纠结吃什么要10分钟,等骑手接单要10分钟,路上堵车再耽误10分钟,拿到手饭菜早就凉透了。要是遇到下雨天,骑手迟到1小时,你只能饿着肚子改PPT。有数据说,当代打工人每天花在“吃饭”上的无效时间,平均超过2小时——这哪是吃饭,分明是给生活“上刑”。
所以当阿里食堂说“15块钱管饱,20分钟吃完”时,打工人能不疯吗?这哪是食堂,是“时间管理大师”的天堂,是“健康饮食”的救赎,是“钱包保卫战”的根据地啊!网友说得好:“我去阿里食堂蹭饭,不是贪小便宜,是想体验下‘被公司当人看’的感觉!”
三、从“蹭饭”到“破防”:我们到底在抢什么?
但阿里食堂终究是阿里的食堂,不是人民公社大食堂。当非园区人员蜂拥而至,1200个座位根本不够抢,排队两小时吃饭五分钟,甚至有人为了占座大打出手时,阿里只能紧急叫停:“即日起仅向园区租户和访客开放。”
这下网友炸了:“凭什么你们员工能吃,我们外人就不能吃?”“阿里不是说要‘客户第一’吗?连口饭都不让客户吃?”更有人上升到道德绑架:“这么大的公司,多加点桌子怎么了?就差我们这几个人的饭钱?”
但冷静想想:阿里有错吗?一个企业食堂,本质是给员工提供福利的,不是社会公共食堂。1200个座位,园区员工和生态伙伴本来就够用,突然涌进来几百上千个外人,排队排到马路上,员工吃饭要等1小时,这叫怎么回事?要是因为“对外开放”导致员工怨声载道,阿里图啥呢?
其实大家愤怒的,根本不是“吃不到阿里食堂”,而是“为什么我们没有这样的食堂”。为什么国企食堂能做到10块钱四菜一汤,私企食堂却只有“科技与狠活”?为什么外企员工能享受免费三餐,互联网大厂员工却要抢饭吃?为什么我们每天辛辛苦苦上班,连一顿安心饭都成了奢望?
说到底,“蹭饭潮”不过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代打工人的集体焦虑:我们抢的不是阿里的饭,是对“体面生活”的渴望;我们破防的不是食堂关门,是对“生存成本太高”的无奈。有个网友说得扎心:“我月薪1万5,在上海吃不起一顿30块的外卖,你说可笑不可笑?”
四、“食堂内卷”背后:企业福利,正在变成“新鸿沟”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两年“企业食堂”突然成了新的“内卷战场”。不止阿里,腾讯、字节、华为的食堂早就成了网红打卡地。腾讯食堂号称“亚洲最大企业食堂”,24小时营业,小龙虾、佛跳墙随便吃;字节食堂请了200多个厨师,每天400多道菜,连奶茶都是现做的;华为食堂更夸张,直接把各地美食街搬进公司,北京烤鸭、西安肉夹馍、成都火锅,想吃啥有啥。
这些食堂真的是“良心福利”吗?表面上看是,但本质上,这不过是互联网大厂的“人才争夺战”。你想想,一个应届生,面对“月薪1万+没食堂”和“月薪9千+免费三餐”,会选哪个?企业用食堂当“诱饵”,吸引年轻人996、007,本质上还是“用福利换时间”。
但问题在于,不是所有企业都有能力搞“豪华食堂”。中小企业别说免费三餐,连员工社保都未必交齐;传统制造业工厂,食堂菜永远是“老三样”——炒青菜、炖土豆、水煮白菜,还得自己掏钱。于是,“有没有好食堂”,成了新的“阶层鸿沟”:大厂员工晒食堂,小厂员工啃面包;国企员工吐槽“食堂吃腻了”,私企员工羡慕“别人家的公司”。
更讽刺的是,就算你进了有食堂的大厂,也未必能“安心干饭”。有个在字节上班的朋友说:“我们食堂是好,但我每天加班到11点,哪有时间吃?等我去的时候,菜早就凉透了,只能啃冷馒头。”你看,福利再好,架不住“福报”太多啊!
五、当“吃饭自由”都成了奢望:我们该怪谁?
回到阿里食堂这件事:阿里有错吗?好像没错,它只是不想让自己的员工饿肚子。网友有错吗?好像也没错,大家只是想吃顿便宜、健康、省心的饭。那问题到底出在哪?
或许,错的是这个“吃饭越来越难”的时代。
你有没有发现,这几年“吃饭成本”涨得比工资还快?2013年,一份外卖20块钱能吃到撑;2023年,30块钱只能买到“科技与狠活”。2013年,菜市场的猪肉10块钱一斤;2023年,30块钱一斤的猪肉,瘦肉里还全是筋。就连楼下的便利店,一个茶叶蛋都从1块5涨到了3块钱。
更可怕的是“时间成本”。以前我们下班回家,还能自己做饭;现在996成了常态,下班回家只想躺平,做饭?不存在的。有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外卖用户超过5亿,其中70%是“被迫点外卖”——不是不想做饭,是没时间、没精力、没心情。
那政府能不能管管?当然管了。这两年各地都在推“长者食堂”“社区食堂”,但效果呢?要么价格比外卖还贵,要么口味一言难尽,要么开在犄角旮旯,上班族根本没时间去。说到底,“吃饭难”不是单一问题,而是“房价高、通勤久、工作忙、工资低”的连锁反应。
所以,当我们为阿里食堂关门而破防时,其实是在为“生活太难”而呐喊:为什么我们努力工作,却连一顿安心饭都吃不上?为什么我们拼命赚钱,却连“吃饭自由”都成了奢望?为什么我们活在2023年,却要为“去哪里吃饭”发愁?
六、结语:这锅饭,该由谁来“背”?
阿里食堂的致歉声明里说:“感谢大家对我们食堂的喜欢,再次跟大家表达歉意。”但网友们真正想要的,不是道歉,而是一个答案: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不用“蹭”别人的食堂,也能吃到一顿便宜、健康、省心的饭?
或许,这个答案不应该由阿里来给,也不应该由任何一家企业来给。当“吃饭”从“生存需求”变成“奢侈消费”,当“食堂”从“福利”变成“鸿沟”,我们更需要思考:如何让每个打工人都能“吃饱饭”,而不是只能羡慕“别人家的食堂”?
最后,送给大家一个冷知识:1958年,中国搞“人民公社大食堂”,口号是“吃饭不要钱”;65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在为“去哪里吃饭”发愁。这65年,我们到底进步了多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