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王守国:根植沃土育栋梁 头雁领航绘一流

0
分享至

今年下半年,安徽大学材料学科即将迎来“双一流”的二期验收。站在材料科学大楼前,该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部主任王守国望着往来忙碌的师生出神。他们中有刚入学的本科生在做实验,有青年学者在讨论项目,有企业代表在洽谈合作。这幅景象,与他2021年刚回来时的景象,恍若两个世界。

“建设‘双一流’,不是为了一个头衔,而是为了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才,产出能服务国家的成果”。这份初心,没有豪言壮语,却道尽他对教育最朴素的敬畏,成为他过去四年,奔跑在安徽大学“双一流”建设道路上不竭的动力。

情系母校 以赤子之心锚定“双一流”使命

“安徽大学的梧桐道,是我学术初心开始生长的地方”。

2021年,北京科技大学的实验室里,王守国望着窗外渐浓的秋色,手中紧紧攥着一封来自母校的信函。彼时的他,已是国家级人才,在磁性材料领域深耕多年,在国际学术界颇有影响;而信的另一端,他的母校——安徽大学“双一流”建设正进入关键期,安徽省属高校唯一的一流学科建设亟须领军者破局。

要不要回去?王守国的内心翻腾着。相识多年的老友们也替他分析着:如果回去,这个决定多少有点“冒险”,这将意味着他要放弃北京成熟的学术团队和科研平台,与家人长期两地分居,还意味着短期内快速弥补学科短板提升学科水平的巨大压力,更意味着万一“双一流”建设出现问题需要承担的风险和面对的指责。

“安大学子要带着学问走出去,更要带着担当走回来。”回想起1996年毕业时,母校老师的这句临别赠言,王守国最终做出了回母校的决定。“在国外求学的那些年,经常看到我国高精尖设备和材料陷入‘卡脖子’的困境。再想想母校‘双一流’建设面临的困境,我没办法做到置身事外”。

“双一流”建设是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深远意义,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王守国深知,投身“双一流”建设,是一名学者的使命与担当,更是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回馈母校的重要途径。就这样,他带着满腔的热血和坚定的信念,毅然决然选择回归。

他的归来,对于安徽大学来说,不仅是一次人才回流,更成为学校对标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赋能学科跃升的“关键一子”。

战略引领 以破壁之力擘画学科蓝图

“材料学科要从‘跟跑’到‘领跑’,不能等风来,要自己造风”。面对“时间紧、任务重、底子薄、积累少”的严峻的学科现状,在精准研判首轮学科建设过程中的短板及学校发展现状后,王守国以国际化视野重构学科生态——打破学科壁垒,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等7个学院,以及强光磁科学中心、信息材料与智能感知安徽省实验室等5个科研平台的力量迅速整合,组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部,攥紧拳头,凝聚力量;聚焦国家“卡脖子”领域,锚定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聚力服务新材料、集成电路等国家和安徽省战略新兴产业,确定量子材料与器件、先进电子材料等6大研究方向,布局从事基础研究、科技攻关和产教研融合的24个创新团队,构建“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协同攻关体系。

他借智引航,聘请23位院士领衔的69位专家组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让学术方向始终瞄准国际前沿,召开学科发展战略咨询会议,王清宪省长亲自参加。

三年间,他像一位精密的“建筑师”:柔性引进沈保根院士团队建立院士工作站,推动建设翡翠湖实验室,获教育厅2亿元专项启动经费,开展先进稀土永磁材料与器件研发;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2021年底仅有3名博士后,到目前在站65人规模的博士后队伍,把“人才蓄水池”从“浅滩”变成“深海”,材料学科国家级人才已有18人;牵头举办90余场“翡翠湖材料论坛”,举办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自旋电子学与未来信息技术国际研讨会等国际会议,让师生在校园里就能对话“诺奖级”学者、院士等国家级人才,为师生搭建起与国际前沿学术接轨的桥梁。

短短三年,成效显著:学校材料科学ESI排名跃升至1.93‰,带动学校自然指数排名上升至内地高校第42位、全球第120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部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安徽省“一改两为”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材料学科在《Science》《Nature》子刊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获省级科技奖励20余项。这些闪亮的“硬核”成果,成功助力学校通过了“双一流”建设中期整改任务,正在快马加鞭地迎接2025年的二期验收。

铸魂育人 以深耕之姿涵养创新沃土

“一流学科的根基,是一流人才的培养”。王守国始终把育人放在核心位置。在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他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将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无私地传授给学生,用爱心和耐心呵护每个学子的成长。

他坚持“四个相统一”,注重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他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正直,作风正派,爱岗敬业,潜心教书育人,成为学生们心中的楷模。设立并健全本科生导师制,为每个本科生配备优秀导师,从学生入学之初就引导他们走进科研的殿堂,提高了本科生培养质量。他在讲授量子力学、磁性功能材料等相关课程时,总能把前沿研究融入课堂——比如用自己团队的磁材料研究案例讲解理论,让学生明白“扎实的理论知识是未来科研开展的重要根基”。

他还注重用新技术赋能教学,将数字教育的元素引进课堂,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发展,带领团队开发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获评安徽省一流课程和国家级一流课程;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告诉学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和“卡脖子”技术难题需要一代代青年人的努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带领的本科生教学团队获安徽省“双师双能”教学团队称号。在他担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期间,学院本科生升学率和就业率屡攀新高,学院2024年就业率达98.54%,升学率62.01%,均居全校第一。

指导研究生时,他是出了名的“严师”,每周定期召开的组会都能见到他指导学生科研进展的身影:从选题、实验设计到论文修改逐字把关,要求“数据必须扎实,结论必须严谨”;但也是“益友”,学生遇到科研瓶颈,他会认真分析问题;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他会积极协调,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安心学习。他培养了15名博士研究生和60余名硕士研究生,多人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从事科学研究,走上科研一线,并获得省部级人才项目多项,成为行业中坚力量。

作为分管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领导,他注重学科结构调整与学位点建设,在新一轮学位授权审核中,学校获批多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为学校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拓宽了道路。他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优化招生指标分配模型,2025年硕士推免生接收人数再创新高,共接收推免生302人,录取人数较上年增幅14%,其中来源于“双一流”高校学生占比29%。

机制创新 以破冰之勇激发“双一流”动能

“一个人的力量是溪流,一群人的力量才是江海”。在学校“双一流”建设中“提速换挡、攀峰进位”的过程中,王守国不仅自己带领学术团队攻坚克难,取得一个个突破,做学术的领航者;他更深知,要让学科持续发展,需要发挥每位教职员工的潜能,进行体制创新,激发“双一流”动能势在必行。

他加强有组织科研,推动科研模式改革:用“揭榜挂帅”等模式立项培育一流学科新的增长点,支持金属团簇材料等一流学科传统优势研究方向;进一步深化赋权改革,制定并出台《安徽大学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办法》《安徽大学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后技术转让实施办法》,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移转化。在他的推动下,学校成功获批“光电信息获取与防护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填补了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的空白;强光磁试验装置建成,成为国内首个集成自由电子激光、强磁场的大科学装置,为原始创新提供“国之重器”;组建“先进磁性材料及应用院士工作站”、安徽省磁性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引育磁性材料领域战略科学家和优秀青年学者,构筑“人才金字塔”;实施材料学部“培优计划”,培育多名青年拔尖人才,其中2人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形成支撑学科可持续发展的“一流人才梯队”。

2021年至今,学校理工科纵向立项逐年增加,科研收入58662万元;推动军民融合,军工项目实现 “量质齐升”,签订项目经费近5500万元;组织签订横向科技项目(协议)2212项,合同金额91182万元,到账55901万元,100万以上项目近500项;作价成立公司30家,作价总金额19347万元,其中单笔最高2708万元;成果转化182件,转化金额14226万元。

“集聚天下英才,就是为‘双一流’夯实地基。”正如王守国常说的,如今的材料学科已成为吸引海内外人才的“强磁场”。

头雁领航处,万木向春生。王守国用四年时间,证明了“头雁领航”的力量:它不是一个人在冲锋,而是一群人同行;不是一时的激情,而是长久的坚守。他用前瞻性的战略布局、突破性的成果、引领性的实践,生动诠释了“何为双一流建设的中流砥柱”。其赤诚与担当,将持续照亮后来者砥砺前行的道路,共铸母校新的辉煌。



王守国(前排右二)与学生们一起研究课题

(通讯员张惠、记者程榕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安青传媒 incentive-icons
安青传媒
安徽青年报新媒体中心
66182文章数 584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