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若说地域文化之斑斓,民风习俗之纷繁,聊城如果说第二,恐怕就没有人敢说第一了。
在聊城,10里之内的口音都不一样,百里之外饮食规矩便完全迥异,连雨水都吝啬的止步于道路一侧。这块土地已经被无形的经纬线切割的支离破碎,但也因此沉淀出山东最具生动和鲜活的文化肌理。
聊城到底会割裂成什么地步?
东阿人骂人喜欢说半吊子,但阳谷人听起来却以为是在夸奖他。
冠县人请人吃饭必须要有酥肉,可东昌府人却喜欢用羊肉汤招待客人。
高通人说话非常直白,喜欢就是喜欢,会直接来句俺待见你。但是莘县阳谷一带却含蓄,好不容易说出个喜欢来,也是说“俺喜的你慌”。
这就是聊城的特点,很多聊城人潜意识就觉得,自己从小长到大的做法才是正统的,别的都是异类。
可问题是现在生活大同,大家伙居住的选择也越来越广泛,来自高唐的有可能和来自临清的成为夫妻,于是就会发现,彼此之间的生活习惯大不相同。
比如高唐人特别喜欢囤东西,过年时候屯粮能屯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但他要是娶了个临清媳妇,媳妇就会很不满意。因为临清人特别喜欢吃新鲜的,讲究的就是现吃现买。
这直接表现在过年时候的市区上。高唐城区过年的时候非常冷清,商店都不开门,因为大家都储存了很多的食物,根本用不着再出去买了。
而临清过年时的街头商铺却照样开,好多人都愿意出去购物,而且那里又特别喜欢炖羊肉,那种膻味儿,让高唐人去了之后确实很不习惯。
为什么聊城会如此撕裂呢?其实在地方志和诸多亲历者的讲述中,这里还要归功于临清和高唐。
别看临清不大,人家可是运河畔的小天津,历史上漕运非常发达,这里商贾云集,五方杂处,清真饮食商贸传统,塑造了其极为开放,灵活,讲究的氛围。
而高唐那边却地处腹地,具有极强的农耕传统文化,大家必须要囤足足够的粮食过冬,直到龙抬头的时候才消耗殆尽。这是千百年来高唐人对“丰年防饥”刻入骨髓的记忆。过年就是把门关起来,专心祭祀先祖,家族团聚。
说白了是历史原因,至于说哪个正确哪个不正确,就要看哪一个更符合现在生活都习惯了。好在聊城人已习惯了这一点,他们可以在临清吃焖子,也可以在高唐囤炸货。临了还不忘夸奖一句对方真有特色,来展现真正聊城人的大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