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蒋万安将访陆,5人小组身份已确定,大陆表态支持,并提了个条件

0
分享至

据北青网报道,今年的台北-上海“双城论坛”还没开场,岛内、两岸、国际媒体的聚光灯已经提前把这场地方交流变成了全岛、全区、全局的风向标。蒋万安,这个被称为“国民党最有希望的新星”,将以台北市长的身份赴陆,带着5人小组坐镇上海,既是职责所在,更是一次政治“破冰”实验。大陆方面不仅第一时间表态欢迎,还明确划出一条红线“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前提。

9月10日,台北市议会抽签决定随团名单,国民党吴世正、曾献莹、柳采葳和民众党张志豪四人中签,另有台北市府幕僚加入,五人团队阵容正式确定。民进党议员集体弃选,理由很简单:对两岸交流避之不及,宁可袖手旁观,也不愿参与“大陆设定的规则”。与之对应的是,国台办发言人直接“点题”:上海台北城市论坛自2010年起连续举办,大陆一贯支持、积极推动城市交流,欢迎各界人士,但必须在“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推进。



大陆欢迎台北来人,但前提不能动摇。谁想来,先过这道门槛。国民党、民众党愿意入局,民进党集体回避,这就是岛内政治生态的真实写照:谁愿意在两岸议题上承担责任,谁又在意识形态自嗨里原地打转。民进党最近经历两次罢免案惨败,岛内民意用选票投下信任危机,反感两岸对抗、期待现实利益成为主流。民进党不敢面对大陆的“底线”,更怕被贴上“向大陆妥协”的标签,干脆不参与、不表态,装聋作哑。

蒋万安的这次访陆,被岛内媒体解读为“试探北京底线”的重要动作。其实这更是国民党、民众党在整体政治失利后的一次权力回补。民进党一路“抗中”,早把两岸对话的话语权让了出去。现在只要蓝白两党敢于与大陆沟通,哪怕只是地方层面,都会被岛内民意当作“和平带来者”加分。蒋万安团队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会被两岸、岛内、外媒放大检视,既是挑战也是机会。

国台办发言人明说,愿与台湾各界在“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基础上开展交流合作。没有模糊地带,也没有讨价还价的空间。大陆要的不是“泛泛其谈”的交流,而是政治认同的确认。只要你不踩红线,欢迎你来;踩了红线,哪怕是地方交流,窗口也随时可能关闭。对岛内蓝白政党来说,如何在“对大陆表达善意”和“岛内不被贴上卖台标签”之间游走,是一次考验政治智慧的走钢丝。国民党历来善于打“和平交流”牌,但这牌能不能变成实质利益,就看他们能否在大陆红线内找到两岸合作的最大公约数。

值得注意的是,岛内在野势力通过本次论坛,意在巩固民进党罢免惨败后的主动权。7·26、8·23两次罢免案,民进党接连翻车,岛内民众已经用选票表达了对民进党两岸政策的极度不满。谁能带来和平、交流、更多经济机会,谁能缓和两岸紧张,谁就能获得岛内中间选民和年轻群体的信任。现实利益压倒意识形态,蓝白政党抓住这个窗口期,借助“双城论坛”加分,不仅能稳固自身地位,还能进一步边缘化民进党的对抗路线。



民进党在这场较量中表现得非常被动。拒绝参与抽签、回避表态、寄希望于陆委会“从中作梗”,无非是怕两岸交流冲击自身“台独”基本盘。可惜,岛内民意已经变了,现实生活的压力、经济增长的需求、就业、教育、交通等议题,已经远远超过了“意识形态对抗”的吸引力。岛内舆论普遍期待,蓝白政党能通过本次论坛推进实际成果,比如恢复部分直航、增加学生交流、拓展经贸合作。如果这些“小目标”能够实现,民进党就会在两岸议题上彻底失去引领权。

大陆这次释放的善意绝不是毫无底线的开放。必须坚持“九二共识”,必须反对“台独”,这两条红线谁都绕不过去。无论是国民党还是民众党,哪怕他们为岛内选民“打擦边球”,在论坛上玩文字游戏、搞模糊空间,只要不直接挑战底线,大陆大概率都会给予操作和容忍空间。但一旦出现踩线言论,窗口随时关闭,后果自负。这种“有条件的善意”,其实是大陆对台政策一贯的技术性强硬和现实主义。

这场“双城论坛”,本质上是一次两岸政策路线的大型公开测试。蓝白政党如果能通过这次交流,拿到岛内民众、尤其是中间选民的信任,未来在选举、政策主导、社会议题上都会获得更多加分。民进党继续“自说自话”,只会在两岸话语权上被彻底边缘化。对大陆来说,这也是一次观察在野势力“交流能力”的绝佳机会。谁能稳住基本盘,谁能不踩雷取得交流成果,谁就可能成为大陆未来重点合作对象。反之,谁在两岸议题上继续玩火、作秀,迟早会被主流民意抛弃。

蒋万安团队这次能否在“双城论坛”中游刃有余,既不踩红线,又能带回岛内民众想要的“和平红利”,就是检验台湾政治人物“现实感知力”的关键一课。大陆对岛内政局的观察,比外界想象得更为细致和冷静,善意是真,红线也是真,谁都别想浑水摸鱼。未来两岸关系能否转暖,能否从地方突破走向结构性缓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类务实交流能否落地生根,变成具体民生利好。



岛内各方都看得清,大陆的底线清晰、善意真实、操作空间也不小。谁能在底线内争取最大利益,谁就有望成为两岸未来新格局的主导者。两岸关系的“破冰”,从来不是靠口号喊出来的,而是靠一次次现实操作、一场场实际交流慢慢铺开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绝对军评
绝对军评
犀利点评国际军事动态
7528文章数 666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