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9月15日报道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9月12日报道,今年2月,国际能源署直言不讳地阐明了全球电力系统面临的严峻挑战。若想满足全世界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并达到减排目标,仅电力输送方面的全球年投资额就需要增加一倍以上,从2023年的1400亿美元增加到本世纪30年代中期的3000亿美元。
据报道,国际能源署分析师表示:“过去10年,全球新建约150万公里的输电线路,但输电能力不足仍是电力系统发展和能源安全的制约因素。”
分析师们表示,中国的电力设备和硬件供应商规模庞大,行业蓬勃发展,全球输电系统面临的困境为中国带来了机遇。
似乎是为了印证国际能源署的观点,今年4月底,西班牙遭遇停电,从通信、网络到商业和铁路系统全面断电,邻国葡萄牙也受到影响。
对世界各国政府来说,此次停电凸显了解决电网投资不足问题的必要性。
这不仅是应对人工智能、电动汽车和数据中心用电需求不断攀升的必要之举,也是适应发电格局变化的必由之路。发电模式正从由大型化石燃料发电厂供电的传统电力系统,转向更多依靠太阳能和风能的动态系统。
全球电网现代化升级已刻不容缓,从电线杆到输电线路再到电力调度软件都需要升级,这也凸显出与中国制造商密切合作的潜在必要性。中国制造商发现,自己身处一个饱受供应短缺困扰的行业最前沿。
法国外贸银行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阿利西娅·加西亚表示,伊比利亚半岛停电“只是冰山一角”,相较于欧洲其他国家的输电系统,西班牙电网的状况并不是最糟糕的。
加西亚补充称,由于西方制造商无法满足需求,中国如今已做好准备,将电力设备打造成一个“利润丰厚的出口市场”。
瑞银集团中国可再生能源、公用事业和能源研究主管廖启华表示,在全球范围内,燃气轮机和大型电力变压器的供应面临“严重”瓶颈。
国际能源署指出,用于长距离输电线路的直流电缆的交货周期超过5年,而电缆的价格自2019年以来也几乎翻了一番。该机构在其2月份发布的报告中表示,零部件成本上升、交货周期延长以及大量订单积压,这些因素的叠加导致项目费用上升,工期延误。
瑞银分析师乐观地认为,一批中国制造商将受益于强劲的出口增长,其中包括涡轮机、变压器及其他电力设备的主要生产商。
琅韬集团专家戴维·菲什曼相信,中国电力设备制造商将有能力克服目前的产能不足问题,满足不断增长的全球需求。
他补充说:“只要知识产权属于中国,而障碍在于扩大规模,那就算不上障碍,因为中国对此十分擅长。”
法国外贸银行的加西亚预计,尽管日益依赖中国的前景将在某些国家引发争议,但归根结底,各国必须优先考虑巩固本国电力系统。
她说:“电网实在太重要了,看看西班牙的遭遇就知道了。”(编译/胡广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