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资本市场丨A股应创新建立“盈利即分红”的刚性约束机制

0
分享至


夯实A股根基靠什么

编者按

2025年8月以来,A股指数走高,牛市氛围渐浓,未来市场发展更需要政策的呵护和制度的完善。而分红、增持与退市制度是影响A股市场走向的关键,它们为打造更加成熟的资本市场筑牢根基。分红不仅是公司盈利能力的体现,更是促进长期资金入市、稳定市场估值的支柱;大股东及高管增持是稳定市场信心的另一重要力量;退市制度的严格执行则是净化市场环境的关键举措。本期报道聚焦当前发展的一些问题,如分红行业高度集中,广度和多样性不足,部分大股东增持存在“作秀”嫌疑,部分市场主体存在“退市即免责”的思想等,提出相关建议,希望推动A股市场朝着更加公平、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投资者营造更好的环境。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刘慧

分红制度不仅是投资者回报机制的核心,更是推动资本市场从“融资市”向“投资市”转型,促进长期资金入市和提升市场估值稳定性的支柱。

2024年A股分红总额达2.4万亿元。2025年中期,A股有810家公司拟派现6428亿元,同比再增9.6%,其中银行板块派现2144亿元、石化板块派现934亿元、通信板块派现712亿元,位列金额前三;中国移动以派现540.8亿元居于首位。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尽管A股分红规模连续刷新纪录,但分红高度集中于五大行业,广度与多样性不足。应建立“盈利即分红”的刚性约束机制,推行“行业差异化+生命周期”分红指引,并构建“分红透明度与承诺”披露体系。

分红公司的行业结构高度集中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曹啸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A股市场分红政策自1990年设立以来,历经30余年演进,已从初期的“自愿空白”走向“强制与激励并举”的高质量发展阶段。2020—2025年(含2025年中期),A股分红规模连续刷新纪录,五年累计派现11.4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为12.8%。2024年新“国九条”及配套政策将分红提升至战略高度,形成“强制+激励”双轨机制。2024年分红总额达2.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89%的上市公司实施现金分红。但行业结构高度集中,近五年来,银行、石油石化、通信、白酒、煤炭五大板块贡献累计派现的近七成金额。

中泰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徐驰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从整体来看,2024年全年和2025年中期的高分红公司集中在银行、石油石化和通信等行业,其中银行业最为突出,2024年Top30名单中有11家银行,2025年中期仍有10家,股息率大多维持在6%—8%,显示出金融行业具备稳定回馈股东的能力。石油石化、煤炭等资源类公司在盈利景气期依托现金流回笼,能够支撑高比例分红;通信运营商等央企持续扮演高分红“压舱石”。这说明高分红公司往往集中于盈利稳定、现金流充裕、股东回报文化较成熟的行业。A股分红结构也正逐步摆脱对银行和能源的过度依赖,呈现出由集中走向多元化的演变。

分红格局仍与政策目标存在部分差距

2020—2024年A股累计分红公司占比由68%升至91%,平均股息率为2.9%,表面看已接近成熟市场。但曹啸告诉本报记者,与“提高投资者获得感”“培育长期资金”“市场高质量”三大政策目标对照,仍存在着“总量可观、结构失衡、持续不足、激励错位”显性缺口,表现为“低盈利、低分红”板块规模仍大,政策覆盖率存在漏损;分红高度集中于五大行业,广度与多样性不足。

以半导体为例,2024年半导体板块净利润为1120亿元、现金流为1850亿元,但分红率仅为18%。政策强调“多次分红、春节前分红”,但科技龙头仍习惯以回购代替派现,2024年回购额1766亿元,为现金分红的0.73倍,显示政策导向尚未完全落地。

此外,持续性与稳定性差距明显,逆周期分红能力弱。曹啸称,以连续10年现金分红率≥30%为“持续高分红”标准,2024年符合标准的公司仅198家,占全市场3.8%,远低于标普500的46%。政策目标要求“稳定预期、吸引养老金”,但缺乏类似美国“股息贵族”清单的硬约束,导致长期资金仍把A股高股息视为交易性机会而非配置底仓。而且配套激励与约束也不足,资本利得税差异未理顺。

徐驰表示,2024年,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移动等公司年度现金分红总额均超过900亿元,其中工商银行以1097.7亿元位居首位,多家龙头企业股息率维持在6%以上。但分红格局仍然与政策目标存在部分差距,表现为分红覆盖面不足,高比例分红集中在银行、能源、通信等少数行业,大量中小市值和成长型公司分红意愿偏弱。稳定性不够,周期性行业分红仍受盈利波动影响,缺乏跨周期的持续回报机制。监管部门提出的“应分尽分、提高现金分红比重”的政策目标尚未全面落实,仍有部分公司存在多年低分红甚至不分红的情况,说明分红文化与制度有待进一步强化。

设立“盈利不分红”ST警示制度

为强化A股上市公司分红规范性与透明度,曹啸建议,建立“盈利即分红”的刚性约束机制。可设立“盈利不分红”ST警示制度,对连续两年净利润为正且未分配利润充足却未进行现金分红的公司,强制纳入“其他风险警示”(ST),限制其再融资、大股东减持等行为,堵住“微利避分红”的漏洞;可引入“可分配利润储备池”制度,要求上市公司设立专项分红储备账户,每年按净利润的一定比例(如10%)注入,专用于未来年度分红,平滑周期波动对分红稳定性的影响。推行“行业差异化+生命周期”分红指引。发布行业分红指引清单,由证监会联合行业协会,制定并动态更新各行业分红比例建议区间,引导企业结合行业特点实施合理分红。对现金流稳定、盈利良好的公司,推行“一年多次分红”,尤其鼓励春节前实施“红包分红”,提升投资者获得感。简化中期分红程序,允许通过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实施。

曹啸还表示,可构建“分红透明度与承诺”披露体系。可强制披露“分红政策说明书”,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单独披露《未来三年分红规划》,包括预期分红比例、频率、资金来源等,并说明如未兑现承诺的补救措施;可设立“分红承诺违约名单”,对未按披露规划执行分红的公司,纳入诚信档案,影响其信用评级、再融资审核等,通过投资者关系平台公开说明原因。此外,实施“税收中性+激励相容”的财税配套政策。可统一分红与回购的税收待遇,对个人投资者持有满一年的股息红利免征个人所得税,对股票回购注销视同分红征收同等税率,消除税收套利空间,鼓励真实现金回报,同时试点“分红保险机制”。

曹啸认为,还可推动机构投资者参与分红政策制定,要求公募基金、保险资金等长期机构投资者在所投公司的股东大会上就分红议案进行投票,并公开投票理由;可设立“分红指数与ETF产品激励”,对符合持续高分红标准的公司,优先纳入各类指数,鼓励发行相关ETF产品,引导市场资金主动配置高分红资产。并建立“逆周期分红调节基金”,鼓励国企与央企设立分红平滑基金,在行业高景气阶段提取部分超额利润存入基金,用于行业低谷时维持分红水平,增强分红可持续性。


总 监 制丨王列军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经济时报 incentive-icons
中国经济时报
国研中心主办的综合性经济日报
40557文章数 6374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