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成龙又领了一张新名片——2027年塞尔维亚世博会品牌大使。
消息一出,朋友圈刷屏,有人感慨“大哥还在打怪升级”,有人调侃“武契奇总统也追星”。
可细想,这张名片背后,不只是对一个动作巨星的致敬,更像是一枚盖章:中国功夫这张老名片,依旧能在国际场合刷脸通关。
很多人记得成龙从商场灯柱滑下来的名场面,却忘了他第一次站在镜头前,只是个被导演喊“再死一次”的龙套。1961年,7岁的他被送进戏班,劈叉压腿、拿大顶,哭到嗓子哑,师父一句“再哭就加练”把眼泪憋回去。
后来洪金宝他们成了“七小福”,成龙还是最瘦小的那个,却练出了一副不要命的筋骨。1978年,《蛇形刁手》上映,观众第一次发现:原来功夫可以这么逗。
成龙把杂耍、滑稽戏融进拳脚,功夫片不再只有苦大仇深,也能让人笑出鼻涕泡。
这一改,直接把港产动作片送上了另一条跑道。
说他是“用命拍戏”的祖师爷,一点不夸张。
拍《警察故事》跳商场,玻璃碴子扎进手掌,血顺着手腕滴到皮鞋上,他甩甩手继续;拍《龙兄虎弟》脑袋撞石头,当场昏迷,醒来第一句话问“镜头有没有穿帮”。200多个危险镜头、20多次进医院,吉尼斯给他发认证,不是因为他能跳多高,而是他敢跳别人不敢跳。
《纽约时报》那句“史上最伟大动作影星”,听起来像标题党,实则是拿命换来的注脚。
1995年,《红番区》在北美上映,老外第一次在大银幕看到亚洲人不用替身、不靠特效,真刀真枪干翻一条街。
影院里掌声比爆米花声还响,成龙一脚踹开了好莱坞的大门。2016年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汤姆·汉克斯给他颁奖,台下掌声持续两分半,那年他已经62岁,上台时还是习惯性小跑,像生怕耽误下一场打戏。
可如果只把他当“打星”,就小看了这张名片的厚度。
他组“成家班”,带出一票龙虎武师,如今分散在各国剧组,有人教蜘蛛侠翻跟头,有人帮阿汤哥跳飞机。
中国功夫不再只是片尾字幕里的“Chinese Kung Fu”,而是变成一套可拆解、可复制的工业标准。
至于慈善,成龙基金会捐过的学校、救护车、救灾物资,堆起来能拍一部《慈善故事》。
联合国给他亲善大使的头衔,他倒挺实在:“我就是个传话的,把中国的好东西往外递,把外面的好东西往回带。
这回当世博会大使,说白了,是把“成龙”两个字从影厅搬到国家馆。
世博会讲究“国家名片”,过去是郎朗的钢琴、姚明的身高,现在轮到了成龙的拳脚和笑脸。71岁,别人退休跳广场舞,他还在练倒立,说要“把中国文化举过头顶”。
听起来像玩笑,可细想,从7岁压腿到71岁代言,他确实一直在做这件事——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只不过方式从飞檐走壁变成了握手寒暄。
有人担心,大哥老了,打不动了怎么办?
其实早就不用他亲自翻跟头了。
成龙最大的本事,从来不是跳得多高,而是让全世界记住:那个穿唐装、鼻子大、笑起来像邻居大叔的中国人,代表了一种“不怕摔”的精神。
这种精神,7岁练劈叉时是咬牙,71岁当大使时是微笑,本质一样——摔倒了,爬起来,再笑着递出一张名片。
所以,下次再看到成龙在新闻里蹦跶,别急着感慨“爷青回”。
那不过是又一个普通工作日,他只不过换了个更大的片场,继续把“中国”两个字,拍得漂亮一点,再漂亮一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