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还记得上次抢麦克风是啥时候不?作为八零后的小编,好像得有10来年没进过KTV了,屏幕前的你呢?记得2015年那会儿,全国KTV遍地开花,足足12万多家,夜里走廊里全是碰杯声和跑调的歌。
可到了今年五月,还营业的KTV大约只剩3.94万家了。十年间八万家关门大吉,"K某之王""某乐迪"这些当年响当当的牌子,说没就没了,相当于每天有21家KTV卷铺盖走人,倒闭的速度是相当之快了。
![]()
年轻人早就不稀罕这KTV了,90后里常去KTV的只占12.6%,60后大爷大妈反倒占到快七成。现在小伙姑娘聚会都奔着剧本杀、密室逃脱去了。
实在想唱歌,手机APP打开就能吼两嗓子,谁还专门开个包间啊?也有人在网上说:过了30岁就没再去过,倒不是不爱唱,是凑不齐能一起嚎的人了。
![]()
可你说奇不奇怪?年轻人撤了场子,大爷大妈倒把麦克风接过去了。《2024中国KTV行业白皮书》写着眼下60岁以上老人占了KTV消费人群的35%,去的次数比年轻人多出将近一倍。
大连有家店搞“白天档”,20块钱唱一小时,银发族直接包圆了80%的客源。下午经过KTV,听见里面飘出《洪湖水浪打浪》,那准是阿姨们组团练歌呢,包厢变老年活动中心了。
![]()
KTV垮得这么狠,真赖不着疫情,疫情那会儿确实惨,2020年客流直接掉七八成,但病根儿早埋下了。
首先是钱包遭不住,北京黄金地段的店月租几十万,房租就能吃掉收入三成;版权费更是从每天12块一间飙到58块,一年光这笔钱就得掏50多万。
音响设备三年一更新,几十万说没就没;装修两年就得翻新,钱哗哗往外流。2015年包间一小时380块钱抢着订,现在120块还空着大半。
![]()
年轻人不买账才是致命伤,Z世代要的是沉浸式体验,封闭包厢哪比得上剧本杀角色扮演来得刺激?有闲工夫刷短视频不香吗?
中年人现在聚会也改了路子,更爱约去山庄、海边透透气,KTV吵得脑仁疼,坐半个钟头就想逃。就连王思聪当年一晚上砸250万的“某歌之王”,最后还不是倒在2019年,连200多号员工的饭碗都保不住。
![]()
可这帮开KTV的也不是吃素的,一看苗头不对,转身就折腾出新花样。最狠的是搞起“跨界混搭”:杭州整出“娱乐综合体”,火锅配K歌,电竞加剧本杀,周末翻台率冲到380%。
深圳的全息投影让客人跟虚拟偶像同台飙歌,包间费直接翻两倍多;还有的白天变自习室,38块钱学8小时,比咖啡馆安静;晚上成了健身房,组团跳帕梅拉减肥操,汗珠子甩满地。
![]()
价格上也放下身段,9块9的体验券白菜价甩卖,99块钱包夜敞开吼,自助KTV比传统场子便宜不少;某团搞出声纹适配歌单,进包间一开嗓就推送你爱唱的歌;连管理都轻量化了,“某魅KTV”把单店成本压到500万,20个包间只要11个人管,靠这招硬是在某团卖出上亿业绩。
这场翻身仗里,银发族意外成了“救场英雄”。有的KTV,上午十点刚开门,阿姨们自带茶水瓜子准时打卡,唱到下午三点散场,比上班还准时。
![]()
他们不挑设备多高级,就图个冬暖夏凉、音响不炸耳,唱完还能唠会儿嗑。甚至有社区把KTV当文娱基地,组织退休教师合唱团周周排练,二十年前的迪厅,愣是变成了新时代的老年大学。
026年新规严禁向未成年卖酒,侵权罚款提到50万,中小KTV合规成本陡增三四成,扛不住的自然被淘汰。反倒逼出些硬核玩家,长春有家店把评剧票友会搬进VIP包房,打赏点唱分成新模式;广州老板搞起“怀旧金曲夜”,双卡录音机往门口一摆,六十岁大爷骑着自行车来排队唱歌。
![]()
现在KTV正在转型,包厢门一关,有人哭有人笑,有人啃鸭脖子有人背单词。只要还有人需要一块能放肆的角落,麦克风就永远有人接着唱下去,您说是这个理儿不?
![]()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