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瞬间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时代前行的道路。110年前的今天——1915 年 9 月15日,《青年杂志》(1916年9月第二卷开始,改名为《新青年》)在上海横空出世,以思想文化启蒙为志,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光辉起点。
《新青年》第一卷 黎洛埃摄
从1915年至1926年,《新青年》刊行11年,致力于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发起新文化运动,系统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引领时代的新青年肩负救国复兴的使命,成为中国思想界走出传统、迈向现代化的标志。
只要十年八年的工夫,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影响
20世纪初,辛亥革命失败和北洋军阀的割据,使得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之中。国家和民族的出路在哪里?一批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寻找救国救民的良策。
陈独秀(1879—1942)作为其中一员,自1901年至1915年先后五次到日本游学与活动。其间,他除了学习日、英、法文外,还广泛吸收了近代先进的思想。他参加过反清的暗杀团,参与编辑反清报纸《国民日日报》,创办《安徽俗话报》——最早使用白话文进行通俗宣传的报刊之一,联系革命党人,重建民间反清的秘密组织岳王会等。1911年辛亥革命后,陈独秀担任了安徽都督府秘书长。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他因参与各种革命活动,被列为逃犯而只身流亡日本。1915年,袁世凯加紧称帝的步伐,国内到处弥漫着“尊孔复古”的逆流。一些有识之士痛彻心扉地认识到,政治革命不能代替思想革命。
陈独秀 许云倩摄于《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陈独秀痛心于此,希望办一本在全国都有影响的杂志。1915年6月中旬,因陈独秀之妻高君曼病重咯血,经同乡好友汪孟邹写信催返,陈独秀从日本回国。来到上海后,他们一家寓居在上海法租界嵩山路南口吉谊里21号(今太仓路嵩山路西南)。
吉益里遗址 选自《风雷激荡渔阳里——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纪事》
在此期间,陈独秀酝酿办一份杂志,认为要“使共和名利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须办杂志”。他身处艰难气若虹,坚信“只要十年八年的工夫,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影响”。经汪孟邹牵线搭桥,上海群益书社同意印行,双方达成了每月出一本、编辑费和稿费每本二百元的合作条件。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在上海顺利创刊,由陈独秀主编,群益书社发行。题头文字为法文刊名“LA JEUNESSE(青年)”,文字底下坐着一排青年人,左侧卷号为第一卷第一号。这是一份综合性文化月刊,每号约100页,六个号为一卷。1916年9月第二卷改名为《新青年》,从此一直沿用到终刊。
《青年杂志》 选自《风雷激荡渔阳里——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纪事》
《青年杂志》甫一问世,就在中国大地掀起层层波澜。作为主编,陈独秀对青年寄予厚望,创刊号上的《社告》痛陈“国势陵夷,道衰学弊”的衰败现状,指出“后来责任,端在青年”。陈独秀认为要想启发民智,关键在于教育青年,扫除青年学生做官发财的观念,扫除反对共和的旧伦理、旧文学等,用新的科学、文化、伦理和思想取而代之。创刊号上的《敬告青年》一文很好地体现了创刊主旨。陈独秀总结近代欧洲强盛的原因,指出近代文明的特征,认为要实现社会改革,关键在于新一代青年的自身觉悟和观念更新。他从进化论的角度赞美青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决意唤醒青年真正觉醒,实现旧社会的改造和新社会的前进。在文中“谨呈六义”以供青年参考: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条标准。
《青年杂志》创刊号高举“德”先生与“赛”先生,即民主与科学的两面旗帜,这犹如车的两轮、鸟的双翼,揭开了思想启蒙运动的序幕,成为新文化运动的舆论阵地。
“新文学”,一时成为先锋口号
《新青年》创刊一年多后,声誉日隆,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作为主办人及主编的陈独秀亦由此出名。
1916年11月,陈独秀为亚东图书馆招股一事抵京,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三顾旅馆邀其加入北大。陈独秀说:先试干三个月再决定是否留用,但《新青年》是一天不能离身的。蔡元培立刻劝他:“就把《新青年》搬到北京来办罢。”1917年1月,北京政府教育部签文,任命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陈独秀寓居在北京东城区北池子箭杆胡同9号(今20号),在这里住了三年,直至1920年2月初离京到沪。
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期的蔡元培 新华社发
迁来北京的《新青年》杂志,较之上海时作了较大改进,由以安徽籍作者为主发展成以北京大学教授为主的同人刊物。陈独秀邀请北大同人加入编辑部。
自1918年1月第四卷第一号开始,实行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高一涵、沈尹默六人轮流为编辑,这些成员都是各学科精英。他们结合自身所长,撰写许多批判旧文化、扶持新文化、促进社会变革的进步檄文,形成了一个以《新青年》编辑部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青年》编辑部群像图 黎洛埃摄
《新青年》以破竹之势吸纳了一批新式知识分子、社会名宿与青年学生。蔡元培、钱玄同、章士钊、李大钊、沈尹默、胡适、林语堂、吴虞、俞平伯以及鲁迅、周作人等纷纷加入写作队伍。傅斯年、罗家伦、恽代英、毛泽东、蔡和森、张太雷等青年作者群更是蔚为壮观。一本杂志凝聚了现代中国政治文化舞台上叱咤风云的巨人与新锐,在百年中国堪称文化奇观。
鲁迅尚未加入编辑部之前,《新青年》就多次向他约稿。在真情打动之下,他尝试写出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刊出。该文很快造成一时轰动,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彻底反封建的新文学作品”。鲁迅后来回忆说:“《新青年》的编辑者一回一回地来催,催几回,我就做一篇。这里我必得纪念陈独秀先生,他是催促我做小说最着力的一个。”
《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发表了鲁迅的《狂人日记》。资料图片
发表《狂人日记》的《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资料图片
1917年4月,青年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在《新青年》杂志第三卷第四号上发表了他的著名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文章说:“体育者,人类自养其身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这是迄今发现毛泽东公开发表的最早的文章。
《新青年》1918年5月第四卷第五号杂志全部改为白话文,成为全国第一个以白话文宣传新思潮、新文学的现代刊物。1917年1月第二卷第五号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以“文学八事”作为白话文学创作的指导意见,随后在第六号上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一文,号召要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正式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倡议。而后刘半农、钱玄同等人纷纷为白话文学摇旗呐喊,“新文学”的主张一时成为思想启蒙的先锋口号。
毛泽东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在老师杨昌济的影响下,开始阅读《新青年》。后来毛泽东在延安对来访的美国记者斯诺说:“《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本杂志了,学白话文,写文章加标点符号,我非常敬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我已经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随着五四运动的进一步开展,白话文运动广泛展开,其广度和深度都大大提升。
毛泽东1919年在湖南领导革命运动时主编的刊物——《湘江评论》。 新华社发
《新青年》创刊时每期只发行1000多册,自1917年之后,发行量猛增到每期16000多册。杂志往往被辗转传阅,读者深受启蒙,称赞其是“金针”“药石”“良师益友”。大批青年的人生观发生了转变,成为一代“新青年”。湖南的毛泽东、彭述之,湖北的恽代英,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留学日本的周恩来,也都受到《新青年》的影响。
毛泽东阅读了《新青年》之后,思想深受新思潮的影响。据他同窗好友周世钊回忆:毛泽东“读韩文杜诗的兴趣降低了”“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除上课、阅报以外,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1917年6月,周恩来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东渡日本留学,临行时有朋友给了他一本《新青年》第三卷第四号,上面刊有陈独秀的《时尚杂谈》和吴虞的《儒家主张阶级制度之害》两篇重要文章。周恩来在日记中说:“赴日途中阅读,看得很得意。及至到了东京又从季冲处看见《新青年》三卷全份,心里越发高兴,顿时又去拿来看了几卷,于是把从前的谬见打退了许多。”周恩来在日记中还写道:“晨起读《新青年》,晚归复读之,对所排孔、独身(即独立人格),文学革命诸主义极端赞成。”
1919年9月16日,天津学生联合会与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骨干成员联合组成觉悟社,图为该社社员合影,后排右一为周恩来,前排右三是邓颖超。 新华社发
《新青年》致力于传播民主科学思想,倡导文学革命,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逐渐形成了一股影响巨大的新思潮,极大地推进了反对封建愚昧和专制主义的斗争。
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之后,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将目光投向俄国,关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说。1918年10月15日,《新青年》第五卷第五号刊登了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文章指出十月革命的胜利乃是“劳工主义的战胜”,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正值李大钊编辑《新青年》,他将第六卷第五号作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由此,《新青年》开始转变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阵地。
李大钊 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1920年2月,陈独秀离开北京到上海。8月《新青年》移回上海复刊。复刊后增加了“俄罗斯研究专栏”,译载有关俄国革命理论和苏维埃政权建设状况等资料,高擎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编辑部新吸收了陈望道、李汉俊、沈雁冰等拥护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新青年》不仅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实践相结合。1920年5月1日,陈独秀把《新青年》第七卷第六号编成《劳动节纪念号》,篇幅达400页,比平时扩大一倍以上,刊发蔡元培“劳工神圣”的题词、孙中山“天下为公”的题词、李大钊的《“五一”运动史》和陈独秀的《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等文章。纪念专刊共发表28篇文章,大部分反映了上海、北京、天津、长沙、芜湖、无锡、南京、唐山等地工人的状况,介绍了各国劳动组织和工人运动的情况。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大大推动了中国无产阶级政党诞生的进程。在陈独秀主持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于1920年8月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
老渔阳里《新青年》编辑部内景。 黎洛埃摄
9月,《新青年》从第八卷起,改为党的机关刊物。自此,《新青年》实现了崭新的历史性跨越。《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的封面设计很好地体现了全新的编辑意图:封面正中是一个地球,从东西两个半球伸出两只有力的手,紧紧相握。据茅盾回忆,这一图案寓意是“暗示中国人民与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罗斯必须紧紧团结,也暗示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的意思”。
《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 (中共一大纪念馆藏)
《新青年》杂志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至1926年7月终刊,间有中断,总计出版发行了9卷54号。杂志从倡导思想启蒙转变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到国民大革命时期的“一代名刊”,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革新,其影响力延续了一个世纪。
在《新青年》杂志的引导下,一大批新青年成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成为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主力军。他们投身革命洪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百年后,当代新青年砥砺前行,续写新时代的恢宏篇章。
原标题:《惊世!110年前诞生的这本杂志,如何改变中国的命运和世界的格局?》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许云倩 题图来源:题图为《新青年》编辑部旧址。许云倩摄 图片来源:照片除署名外由作者提供
来源:作者:李忆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