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讯社青海讯(记者 保积来)青海省果洛州地处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是黄河、长江、澜沧江三大河流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和补给区,生态地位极端重要,生态环境极为敏感脆弱。近年来,果洛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认识全域无垃圾治理对于保护三江源核心区生态环境的极端重要性,坚定贯彻“生态立州”战略,积极融入美丽中国和美丽青海建设,聚焦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固废处置,持续夯实生态基础设施,全域无垃圾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为城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
在制度建设方面,构建起“政策保障+监督管理+立法推进”长效治理机制,印发《果洛州加强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常态化监督管理防范生态环境问题的若干措施(试行)》,建立住建领域问题整改提醒、通报、督办和销号制度,常态化开展“四不两直”抽查。同时,《果洛藏族自治州全域无垃圾管理条例(草案)》已完成合法性审查并报送审议,《果洛州城乡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实施方案(2021—2025年)》也在扎实推进。
垃圾收运体系的优化升级是果洛州全域无垃圾治理的重要一环。通过多元化资金投入和多部门资源整合,全州垃圾收运设施装备大幅增强。目前,6县建成区及44个乡镇已配备各类垃圾收集设施4657个、中小型转运车辆200余辆。达日县新建9座垃圾收集转运站,班玛县建成6个垃圾分拣中心,玛沁县引入第三方企业处理餐厨垃圾,甘德、达日、玛多县建成建筑垃圾再利用消纳场,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垃圾收运和处理能力显著提升。
在生活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上,果洛州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州累计建成各类垃圾处理设施62个,主要乡镇覆盖率达100%,形成以简易填埋为主、焚烧和高温裂解为辅的多元化处理格局。建成10个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理能力达136.28吨/日,久治、班玛、玛沁、达日四县已启用第二垃圾填埋场,确保处置链条顺畅。同时,投资1.09亿元建成 21个乡镇填埋场,设计日处理能力103.54吨,还布局了23个乡村小型焚烧和8个高温裂解设施,玛沁县率先建成的餐厨废料消纳设施,设计日处理规模30吨。
果洛州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方面也取得了突破。聚焦“减量化、无害化”目标,成功建成4个建筑垃圾再利用消纳场,甘德县引进企业采用粉碎制砖工艺,日处理能力100 吨;玛多县投资600万元建成无害化处理设施项目,通过分拣粉碎生产砖块、道牙石等建材;达日县引进企业对建筑垃圾进行分拣破碎后制作空心砖、彩砖;班玛、久治两县设立专用堆放点规范管理;玛沁县引进消纳厂并完成资源化利用设施采购与厂区建设,新增日处理能力600吨,为全州建筑垃圾大规模资源化处置奠定坚实基础。
危险废物管理方面,果洛州构建了覆盖118家医疗机构的收集处置闭环体系,借助青海省工业固体废物物联网大数据系统,有效降低环境污染风险,并通过对50家汽修企业人员集中培训等方式,确保问题按期解决,危险废物处置全流程规范可控,同步打造了规范化废机油暂存库作为全州观摩典型。
污水处理能力也在稳步提升。全州8座城镇污水处理厂(7座运行,1座试运行),总设计处理能力1.765万吨/日,近年来,通过扩容改造,多座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和排放标准均得到提升。截至2024年12月,城镇污水处理率达 91.94%,建成区无黑臭水体,水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性改善。
下一步,果洛州将紧扣《青海省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专项整治行动方案(2025—2027年)》和《青海省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污染隐患排查治理行动方案》要求,围绕固体废物与生活垃圾治理,科学规划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和地下管网建设,分阶段补齐设施短板,加强管网改造和垃圾转运优化,规范垃圾收集处置市场化运营,推广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确保三江源生态安全和江河的安澜,让高原的生态底色更加靓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