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大妈最近总觉得腿脚不大对劲。去菜市场买菜时,刚走两步,小腿就酸胀得厉害,腿上还莫名出现了些发红发热的地方。她一开始以为是累着了,没放心上。结果第二天醒来,手脚又麻又肿,连门把手都握不牢。家人觉得不太对劲,赶紧带着许大妈来到医院。医生做了彩超检查,发现她的下肢静脉已经被血栓“封锁”了一大段,如果再迟些送医,可能就不是“腿麻”这么简单了。
生活中,像许大妈这样“表面小毛病、背后大隐患”的例子比比皆是。血栓被称为“无声杀手”,往往在没有明显征兆时突然发作,给健康带来极大威胁。那么,血栓发作到底有哪些“蛛丝马迹”?尤其是手脚,会不会在关键时刻向我们发出预警?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血栓为何“先知于手脚”,以及手脚出现哪些迹象时应该提高警惕。血栓真的来临时,身体到底会给我们什么信号?或许,很多人都忽视了这4个“隐蔽的求救信号”。
血栓,到底是什么?为何悄无声息却致命?
很多人一提到“血栓”,脑海里可能浮现的只是“年纪大了才会得”这种印象。但其实,血栓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与任何时间。血液像河流,血管是河道,如果有“垃圾”堵住河流,轻则造成水流缓慢,重则“溃坝”泛滥,这耽误的可不止是行动自由,甚至危及生命。
血栓,本质上是血液异常凝固后形成的固体块。它可以在四肢静脉、动脉,甚至心脏、脑部、肺部等部位形成。一旦“卡位”,可能导致:
下肢血栓:腿部肿胀、疼痛,严重可截肢;脑部血栓(脑梗):突然口齿不清、偏瘫;心脏血栓:心梗,胸痛乃至猝死;肺部血栓(肺栓塞):呼吸困难、猝死率高。
根据最新流行病学研究,静脉血栓栓塞每年影响约0.1%成人,且在中老年人群发病率更高。令人警觉的是,约99%的血栓在发作前没有特异性预警,但身体有时会通过手脚这些“终端”发出暗号。
为什么手脚能“提示”血栓?
血管像成千上万条水管,把血液送往最远端——手脚。人体四肢的血管相对较细且远离心脏,很容易成为“血栓信号的最前哨”。当血栓来袭时,下列生理变化常见于手脚——这也正是临床医生观察病患时最重视的几个细节。
警惕:手脚出现这4种迹象,血栓或已找上门
手脚突然麻木、乏力甚至难以活动如果你在没有压迫、受伤的情况下,手脚突然间麻木、僵硬,握东西或走路都力不从心,尤其是伴有嘴角歪斜、讲话不清时,要高度怀疑脑部或四肢出现急性血栓阻塞。一份2022年发布的心脑血管流行病学报告显示,偏瘫患者中约26%为急性血栓所致。
肢体异常发热或发红有些人会觉得某侧手脚皮肤摸上去比另一侧发热、发红,这是因为血液回流受阻,静脉压力上升,体液渗入组织导致局部温度升高。如果同时伴有肿胀感,就要格外注意血栓的可能。
手脚莫名肿胀/浮肿小腿或手臂突然肿胀,按下去皮肤回弹慢,尤其是一侧明显肿大于另一侧,这就是血栓导致静脉血液无法顺利返回心脏的典型表现。下肢静脉血栓的病例中,这一症状出现率高达67.2%。
下肢活动后剧烈疼痛(间歇性跛行感)如果你行走时,没走几步就感到小腿或大腿剧烈胀痛,需停下来休息才能缓解(医学上称为间歇性跛行),可能是动脉或静脉已被血栓部分堵塞。根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2023年最新指南,这类症状出现后6小时内送医最佳,能大幅降低永久残疾和死亡风险。
这些症状是否一定意味着血栓?
需要明确的是,上述表现并非百分百就是血栓。但如果多种迹象同时出现,且来势凶猛、前所未有,就要马上就医评估。特别是中老年人、三高患者以及有下列危险因素者更应提高警惕:
既往有冠心病、房颤或颈动脉狭窄的病史;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基础疾病;久坐、缺乏锻炼、肥胖人群;孕产妇、长期卧床病人;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家族血栓病史。
“简单麻、肿、痛”为何不是小问题
在临床工作中,很多人早期忽视手脚的这些警示信号,觉得等休息下就会恢复。殊不知,血栓“作祟”时,往往是在静悄悄间将健康风险无限放大。一旦血栓脱落,随血液流向脑部、肺部,哪怕仅有几毫米大小,也可能刹那间威胁生命。2022年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数据,中国平均每20秒就有一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其中急性血栓是主要元凶之一。
如何科学防范血栓?日常生活这样做
预防远比抢救重要。对于广大人群尤其是高危群体来说,3个可执行方案可以帮助减少血栓风险:
每小时活动一次,避免久坐或久站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血液循环变慢,静脉容易形成血栓。建议工作期间每1小时起身活动3-5分钟,如适度踮脚、扭腰、散步。乘坐长途车、飞机时也要中途活动下肢。
合理饮食,低盐低脂高纤维高盐、高脂、高糖食物容易加重血粘度,诱发血栓形成。建议多吃新鲜蔬果、全谷类、薯类、豆制品、坚果等。少吃油炸、腌制食品,多饮水(每日1500-2000ml为宜),有助于血液稀释。
定期体检+关注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等慢性病人群,要定期监测体重、血压、血糖、血脂变化,遵医嘱用药。若发现任何手脚异常不适,务必第一时间就医筛查血管情况,而非静等自愈。
适当时还可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药物调脂、戒烟限酒等方法,多与专科医生沟通,把血栓防线筑牢在平时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健康,无小事。手脚的异常,有时是身体最早发出的信号灯。别让一个可防、可控的“小问题”演变成不可逆的健康灾难。今天、现在开始,重视自己的每一次“异常”,对自己负责,也让家人安心。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 3. 《血栓性疾病早期识别与综合防控专家共识》 4. 《2019年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 5. 《静脉血栓形成的流行病学现状与防控研究进展》 6. 《临床血管外科学》第3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