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48小时里,真正把特朗普逼到桌边的,不是嘴上的强硬,而是多线崩塌的现实。先看家门口:正值大豆收割季,美国豆农“望仓兴叹”。受关税牵连,中国企业近几个月主要从巴西进货,美国一下子丢了最大买家。美国大豆协会已经公开发信,点名要求特朗普把对华关系拉回正轨。农业是美国政治的“压舱石”,一旦这块基本盘持续流失,所谓强势关税就像把刹车当油门,踩得越狠,车转得越偏。
压力之下,特朗普团队迅速转向。数小时前,美方官宣:由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赴西班牙,与中方进行新一轮贸易谈判。这将是中美今年以来的第4轮会面,前三次分别在日内瓦、伦敦、瑞典,几乎都是“针尖对麦芒”。中方回应简洁:可以谈,但在稀土出口等关键处不会松口。换句话说,美方想要签字,就得把足够的诚意与方案摆上台面。
同一时间,加拿大官媒“加拿大电视台(CTV)”披露:渥太华正在考虑降低,甚至彻底免除对中国电动车的关税。在拜登执政期间,加拿大曾追随华盛顿,对中国电车加征重税;而今美加关系势如水火,加方选择“政策独立”。一旦加拿大打开口子,欧洲一些国家大概率也会动摇——这对中国电车是顺风,对美国汽车与关税策略则是逆风。关税墙不是钢筋混凝土,更像一排多米诺,第一块倒下,后面就不好站稳了。
外部在松动,内部在吃紧。37万亿美元国债像一记“现金流闷棍”,压在财政与市场预期上。马斯克直言不讳——“美国政府基本快完蛋了。”这话未必优雅,却点出了特朗普此刻的困局:靠拖延赢时间的空间越来越小,谈,成了当下唯一可执行的选项。也正因此,西班牙这一站,贝森特必然会尽力把谈判从“姿态”推向“文本”。
至于墨西哥,西方媒体这两天热炒“墨西哥要对中国部分商品加税”,刻意把中墨关系往紧里带。但9月12日,墨西哥总统辛鲍姆出面澄清:第一,中墨关系非常良好,会保持这种状态;下周双方就关税问题展开磋商——是否加税尚未确定。第二,新加的关税针对所有与墨西哥未达成贸易协议的国家,并非专门针对中国。换句话说,部分舆论只把中国拎出来放大,更多是“标题党”。对于特朗普来说,这意味着对盟友与邻国的“施压模板”并不灵——别人未必愿意替你托底,更不会无条件配合你的国内政治节奏。
现在目光再回过来看西班牙这场谈判。既然前三站(日内瓦、伦敦、瑞典)都“短兵相接”,这一次美方若想推进到“可签可落地”的文本,势必要在关税节奏、排除清单、监管可行性等技术层面给出务实安排,同时在稀土与高端制造链上减少“动辄设限”的冲动。中方并不着急,也不缺耐心:不追求“立刻达成”,更看重“可执行、可验证、能稳定预期”的长期框架。
判断后势,有三点值值得注意:其一,贝森特会抛出怎样的“先易后难”方案,能否在不触碰中方核心关切的前提下,释放足够的减压信号;其二,加拿大的关税调整若落地,欧洲是否出现连锁反应,从而重塑电动车全球竞争格局;其三,美国国内农业与制造业的诉求会不会继续上行,把华盛顿的政策窗口再往“务实”方向推一把。
西班牙这一站,贝森特能拿出多少真金白银,能让中国在哪些非核心处点头,才是决定谈判成色的关键。欢迎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