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者 按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来,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三个事关”“四条生命线”等殷殷嘱托,始终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原则,助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华北地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开展沿线河流看变化——“家乡门前的那条河”系列报道,重点反映工程通过水源置换和汛期洪水资源化利用,助力沿线河流“生态蝶变”,讲述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南水北调生态故事,敬请关注!
郭守敬与南水北调的时空对话
——家乡门前的那条河系列报道之三
河北邢台七里河
夏日的河北邢台七里河,碧波荡漾,映照着两岸繁华。一位身着元朝官服的老人信步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七里河倒虹吸进口闸站前,望着浩荡北上的清流,抚须长叹:“古有大运河泽被苍生,今有南水北调重塑山河。这碧水绕城的故里,我竟认不得了!”
这是河北电视台城市文化展演特别节目《倾城之约》的拍摄场景。镜头聚焦处,邢襄骄子郭守敬“穿越”时空,重返故里。这位被誉为“京杭大运河之父”的元代科学巨匠、水利工程专家,曾先后主持建成会通河、通惠河,使江南漕粮得以伴着一河盛景北上,直达京城。我们不禁畅想,郭守敬驻足于七里河畔,凝望眼前的新时代气象:昔日古城的旧影已沉淀为历史长卷,眼前人间早已换了新颜——源自丹江口的一泓清水,竟蜿蜒流淌过家乡沃野!观此情此景,他定会心潮澎湃。
京杭大运河与南水北调异曲同工,都是由南向北引水,以北京为终点,以水为载体,带动了沿线经济发展,改善了生态环境,增进了民生福祉,丰富了中华民族治水文化内涵。
七里河倒虹吸
邢台市达活泉
(刘四平 供图)
夏日里,蓝天白云,南水北调渠道两岸飘来阵阵槐花香,沁人心脾。续写《倾城之约》中的场景,会发生什么呢?郭守敬身着朝服行走在渠道上,槐香萦绕间,他与现代青年书僮的对话跨越了千年:“此名南水北调的新运河,润泽北国几度春秋?福荫多少生民?”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来,累计调水超800亿立方米,滋养沿线45座大中城市1.85亿人,让干渴的北方大地重现水清岸绿、鸟飞鱼跃的勃勃生机。
老人轻捋银须,目光灼灼:“此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世纪工程!与京杭大运河并行,是南北经济发展的大动脉,更是滋养华夏的水脉。一部治水史,半卷兴邦录啊!”
步入位于邢台市区的达活泉公园,郭守敬在自己的铜像下驻足。湖水潋滟,绿茵如画,游人怡然。“泉水安在?”“守敬爷爷,我带您去看!”一个小女孩拉起郭守敬的手来到泉边。只见泉水汩汩而出,细流汇入公园的湖中。
“此泉竟八百年未枯?”郭守敬惊喜。
达活泉畔,曾留下郭守敬治水的足迹。他早年便在此引泉灌溉,化水害为水利。据《元史·郭守敬传》记载,其著名的《水利六事》中即有引达活泉水灌溉的建言。元好问写就的《邢州新石桥记》,更翔实记载并盛赞了他在邢台城北的这次成功水利实践。
达活泉曾断流几百年,1963年太行山发生洪水后,邢台大部分泉眼出现淤积。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邢台市区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城市用水量急剧增加,地下水开采严重超出区域承载能力,地下水位不断降低。邢台像达活泉一样的多处泉眼出水逐渐减少,直至枯萎停涌。即使偶有泉水复涌,也时短、量少,不成气候。
听闻泉水断流往事,郭守敬环顾四野,终又追问:“何以今朝复涌?”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结合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等措施,邢台地下水‘大漏斗’隐患得到有效控制,百泉泉域稳定复涌,群众记忆中如狗头泉、黑龙潭、葫芦套、七里河泉等‘水涌百穴 甘露争溢’的美好景象复现。”青年书僮回答。
大运河的兴国之梦在此刻化为郭守敬目之所及的清波。乡亲们脸上洋溢的笑容,诠释着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此文为作者根据《倾城之约》拍摄场景结合
南水北调工程情况虚构而成。)
专题策划 | 宋滢
撰稿 | 刘四平
编审 | 许安强
封面 | 陈思璐
责编 | 安亦扬
校核 | 陈思璐
审核 | 李东海
【猜你不想错过的精彩内容】
不错过更多精彩内容
为“信语南水北调”点亮星标!
点亮在看,关注南水北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