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走进历史风云丨第四届“两岸春天”报导文艺营纪行(上)

0
分享至

编者按

2025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延续“两岸春天报导文艺营”这一我院两岸交流品牌活动,传播学院与台湾辜金良文化基金会等单位合作举办了第四届活动 。本届活动邀请了我校四位在读台湾同学就地参营,分别是传播学院的林修琪与陈宗爱、中文系的张伟婕及外语学院的唐诗涵。

本届文艺营于8月5日至10日在中国台湾省苗栗县举行 ,通过学术讲座、田野调查与人物访谈等形式,引导青年探寻台湾同胞的爱国历史足迹,深化民族认同 。活动结束后,四位同学共同撰写了两篇报导纪行 ,详实记录了六天营队期间的见闻与心得感悟 。

初抵苗栗,触摸历史的温度

8月5日上午,第四届“两岸春天”报导文艺营于台湾苗栗秋美人农场顺利开营。全台近50位青年、进步学者与社会行动者齐聚于此。本次活动由辜金良文化基金会、人间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主办,苗栗县秋美人农场、苗栗客家艺术剧团、台湾社会共好论坛筹备会协办,台湾民众文化工作室与华东师范大学亚洲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所共同承办。


本次报导文艺营营地

湿热的风拂过营地,一排排帐篷轻轻晃动,营员们心中的期待抑制不住地荡漾。来自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的唐诗涵,是在祖国大陆长大的台湾小孩。“常觉得自己与这片土地隔着层奇异的距离感。”她坦言,故乡明明一张机票就能抵达,却十分陌生。因为她不熟悉这里的人文脉络,更不够了解背后的历史。

开营后,完成签到分组的营员们迅速投入首场小组讨论。“在这样的营队里,你们应该不只是聆听,而要去思考:这段历史,对你们的意义是什么?这段历史是如何影响这个年代的孩子的?”中央大学英美语文学系教授黄道明老师看向有大陆成长背景的营员说道。这让营员们认识到此行的真正课题:回归故乡的同时,更要回望历史,去思考自己在两岸血脉相连的脉络中所处的位置。


营员初见小组讨论

当天下午,本次文艺营首场讲座如期举行。讲座由本次报导文艺营营长、台湾人间出版社发行人、辜金良文化基金会董事长蓝博洲老师主讲,主题为《激荡的台湾风雷》。讲座中,蓝老师深入解读1945至1952年间台湾社会的变迁,与学员一同回望台湾民众奋起开展反殖民、反压迫斗争的壮阔历程,以及民众在历史关键节点上的出路抉择,其中对“二·二八事变”和后来的“50年代白色恐怖”作了深入阐释。



蓝博洲先生讲座

讲座结束后,营员们围绕内容展开热烈讨论。其中,来自中正大学历史系的博士生钟孝莹女士动情致谢。她表示,蓝老师将那些散落在岁月里、几近被遗忘的台湾民众史片段逐一挖掘呈现,尤其是其所记录的钟浩东、郭琇琮等人物故事,成为自己学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来自广东暨南大学艺术学理论研究所的台湾学生陈立君则结合讲座内容提出疑问,希望能向蓝老师请教爱国统左思想从日据时期至今的演变脉络。




营员提问与讨论环节

夜幕降临,营地被静谧包裹,星光洒落间,营员们围坐在一起,先后观看两部与台湾历史紧密相关的影片。分别是著名导演侯孝贤执导的《好男好女》,以及由蓝博洲与报导摄影家关晓荣等人摄制、首部还原1950年代台湾白色恐怖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纪录电影《我们为什么不歌唱》。

《好男好女》以多重时空交错的叙事手法,编织起爱情、政治与个人记忆的复杂图景。影片主线聚焦蓝老师《幌马车之歌》的原型人物蒋碧玉与钟浩东:这对恋人在动荡年代里坚守理想、甘愿献身,他们的选择与牺牲,映照出当年无数台湾爱国青年面临的人生抉择。而双线并行的另一条故事线,围绕现代演员梁静展开:她在现实生活中迷茫飘荡,直到饰演蒋碧玉时,仿佛借由历史的力量,逐渐探寻到拯救破碎内心的方向。

而《我们为什么不歌唱》则是对白色恐怖更为直白的纪实探索。影片开篇,黑白画面中缓缓浮现字幕,伴着歌声“悲伤的昨日将要死去/欢笑的明天已向我们走来/而人们说/你们不应该哭泣/我们为什么不歌唱”,营员们的思绪随之被带入那段沉重的过往。

纪录片里,多位受难者的口述历史,一点点拼凑出那段被压制的左翼运动脉络。直至深夜,观影结束后,纪录片中反复回响的“我们为什么不歌唱”,仍在营员们的心头盘旋,久久未散。


星空下的露天电影

讲堂内外:从理论到追问

8月7日上午,台湾白色恐怖时期政治受难人吴俊宏老师,以《一个绿岛归人的两岸观》为题开启讲座。他围绕“如何认识中国大陆”“如何认识美国”“如何认识台独”三大核心问题层层展开,为营员们带来一场内容丰富且饱含个人体悟的深刻分享。


吴俊宏先生讲座

1972年,他因“成大共产党案”被捕入狱,十年刑期未能消磨他的意志。彼时已具备一定左翼知识储备的他,在狱中主动向林书扬等前辈请教,在交流与学习中不断叩问“何为世界观”“何为意识形态”。他直言,自己“从不是如今民进党所刻意渲染的‘悲情’政治受难者,那段岁月里更多的是为理想燃烧的热血与对革命信念的坚守”。回想起来,他始终满怀自豪。

谈及收获,营员们坦言,此次分享既让他们得以系统梳理大陆、台湾与美国三者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关联,更在吴老师对两岸发展差异的阐释中获得深刻启发。吴老师提到,1949年两岸分离后,台湾在冷战体系影响下走上新殖民地式的轻工业化道路,而中国大陆始终以维护国家主权为根本前提,着力推进重工业发展。两岸之间的分裂,不仅仅是政权,更深入到社会结构与经济底层。

午后热浪滚滚,原计划徒步虎头崁的行程改为乘车上山。下车后,营员们走过挑盐古道,站在天空步道上,远眺通宵盐场与海峡。“挑担阿妹苦难言,一步唔得一步前,挑得重来挑唔起,挑得轻来又没钱。”一首山歌道尽当年客家人靠挑盐维生的艰辛。那昔日挑盐工便是这样从海边将盐挑上山,而当年的地下党人也曾在这片山区活动。




营员漫步交流、合影

“我已经看到对岸你们的学校了。”站在步道上,蓝博洲老师笑着对华师大的营员们打趣。继续往前走,脚下是层层叠叠的山峦与时间留下的痕迹。

最终抵达山腰的凉亭,在风景开阔处稍作歇息。各小组轮流向蓝老师提问,其中第一组的成员发问,为何早年作品里常提到想离开故乡,如今为何选择回来?蓝老师笑了一下,平静地说“就是因为爱台湾啊。”原来,60年代台湾社会的苦闷氛围影响下,让他渴望离开闭塞的家乡。后来一次偶然契机,他采访了白色恐怖政治犯,包含他家乡的地下党员罗坤春,发现苗栗被遮蔽的历史,也让他生出一份执念,要将这些被遗忘的过往,重新呈现在更多人眼前。

7日当晚,各组分别采访铜锣地区的村民、历史见证者、劳动者与创业者,在面对面交流中打捞在地故事,感受乡土脉络。

第一组采访的是铜锣九湖在地的茶农巫炳方先生。今年82岁的巫先生,经营着一片金萱茶园,家中育有一子四女。回忆过往,他提及自己年少时曾接触过地下党员,谈及对这些人的印象,他说道:“能成为地下党员的人,头脑都很聪明。”第二组采访的是铜锣当地工具机行业劳动者何恭宏先生。营员们向何先生请教工具机操作相关问题,随着话题深入,何先生忍不住谈及当下生活:“现在两岸关系这么尴尬,关系不好直接导致经济下行,我们这些工人的日子也不好过。”

第三组与九湖村村长曾义南对话。这位直率的村长介绍,村子现有约1100位居民、一两百户,长者占比近四成,越南移住劳工已是重要劳动力。他16岁离乡赴台北、新竹打拼,回乡后连任两届村长。聊起“为官”,他坦言:“清官有什么难为?心定不下来,官才难为”。第四组则与“阿财发粿”创办人林绍财先生交流。林先生向营员们细细回忆自己的创业历程:从最初在夜市摆摊起步,到如今自家发粿成为全台车站热销的特色商品。他感慨“人生是一个个需要谋略与胆量的选择”,每一步抉择都串联起如今的事业。

第五组的访谈对象是前铜锣乡民代表、秋美人农场负责人张焕文先生。他不仅向营员们详细讲解了杭菊的采摘与烘干流程,介绍了农场如何推动杭菊产业与观光业融合发展;同时也结合自身经验,谈及两岸农业发展的差异。另有部分营员则是采访汪立峽先生,他曾是一名国民党军法官,之后投身于工人运动与统一运动数十年,他分享自己人生转折背后的心路历程与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分组采访当地民众

从讲堂理论梳理到乡野亲身触摸,营员们通过走访记录,找寻真实的台湾人与台湾史,拨开被湮灭的台湾同胞的祖国心与祖国情,拒绝“台独”政客操弄的意识形态。

乡野初访:听见土地的声音

8月7日,一行人拜访了九湖本地茶农巫炳方先生的金萱茶园,他正是前晚第一组的采访对象。刚下车,阳光与茶叶交织的清新气息便扑面而来。来自淡江大学的瀚许文和王子豪,在巫先生的指导下尝试操作采茶机,实践后,他们感慨:看似简单的操作实则不易,既要应对机器的震动,还得精准把控方向、默契合作,这也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茶农劳作的专业与不易。




随后众人来到巫大哥家中围坐闲谈,共品曾获苗栗县乌龙茶制茶技术精彩二等奖的东方美人茶。当营员们提议将今天拍的照片印刷裱框后寄给他时,巫大哥指着家中墙壁,与营员们认真琢磨:“放哪里好呢?”一句话,悄然让营员与村民之间的联结生了根。



营员在巫炳方先生家中访谈

晌午离开扎营地后,众人向东北深入大山,驱车前往南庄。下午途经十分岽古茶亭,这里地处高地,正是大湖、三义与虎头崁的三原汇流之处,也曾是苗栗地下党人的联络点,当年革命者常在此借喝茶歇息的间隙交换信息。蓝博洲老师站在茶亭中,将还原这段历史的点滴过程娓娓道来,营员们心中对这段过往的认知,也愈发清晰具体。


十分岽古茶亭

之后众人在大湖天后宫见到邱大姐,这位耄耋老人缓缓说起过往:父亲曾收留两位地下党员在庙里做工,不幸受牵连入狱十年,那时邱大姐才是11岁的小女孩。营员提问“是否后悔收留或心存怨恨”时,邱大姐没有多言,只是反复感慨当年物质条件的紧缺,全家以番薯为食。“那时候谁都过得不容易”邱大姐沙哑地说道。



营员采访邱大姐

8月台湾中南部县市持续遭遇强降雨,山体坍塌与洪水频发,原定深入七古林涉溪的行程无奈搁置。当晚,众人驱车前往南庄民宿。夜色渐深,营员们在潺潺小溪前围坐在一起,观看《最后一个地下党人——罗坤春》《白色恐怖的掘墓人——曾梅兰》《六张犁201个证人》三部纪录短片。

白天沿途经过的树林与村庄,蓝博洲、陈映真笔下书写的故事,此刻在纪录片镜头前铺展。他们是台湾左翼运动的缩影,一生行走在暗影中,守着信仰,也守着孤独。《白色恐怖的掘墓人》中,曾梅兰对哥哥徐庆兰尸首的执着,也是对历史记忆最坚定的呼唤。他不只是挖出墓碑,更是挖出一段被人遗忘甚至刻意掩盖的真实。而六张犁公墓的那两百个墓石下,埋葬着太多如徐庆兰般正直有理想的青年。他们中有医生、高等知识分子、老师、新闻记者,也有无数默默耕耘的农民与工人,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不该被尘封的人生……



民宿夜晚观看纪录片

循着乡音追溯历史脉络,用脚步丈量民众过往。至此,“两岸春天”报导文艺营的行程已悄然过半。

文丨林修琪 唐诗涵

图丨林修琪、陈宗爱、张伟婕、唐诗涵等

指导教师丨林哲元

编辑丨陈佳琪

审核丨杜彬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网易号
1512文章数 13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