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01
八月的北京热得像个蒸笼,李向阳坐在国贸的茶餐厅里,看着手机上的小程序。
屏幕上显示着青海湖边的牧民体验项目,2000元一个人,包吃包住五天四夜。
照片里是蓝得透明的湖水,远山如黛,还有穿着藏袍的牧民在草原上放牧。
那时候他们三个人都觉得这个价格很合理。
李向阳做律师已经十多年了,最近接的几个案子都让他觉得疲惫。
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人心的问题。
当事人说谎,证人作假,连法官都时常摇头叹气。
他的大学室友陈浩和王宁也是这样的状态。
陈做程序员,天天对着电脑写代码,颈椎病越来越严重。
王跑销售,整天陪客户喝酒,胃都快喝坏了。
三个人都需要换换环境,洗洗肺,也洗洗心。
"青海湖那边空气好,人也淳朴。"李向阳放下手机,"我提议,咱们去体验一下真正的牧民生活。"
陈推了推眼镜:"会不会有高原反应?"
"3200米,比拉萨低,应该没问题。"我查了资料,"夏天去正合适。"
一周后,他们从首都机场出发,两个小时后降落在西宁。
![]()
下飞机的那一刻,李向阳就感觉到了不同。
空气清新得让人想深呼吸,天空蓝得像刚洗过的绸子。
虽然是夏天,但气温比北京低了十几度,凉风习习,格外舒适。
从西宁到青海湖边的村子还要坐四个小时大巴。
车子在高原公路上行驶,窗外的景色让三个北京人看得目不转睛。
草原一望无际,像绿色的地毯铺到天边。
远处的雪山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偶尔能看到成群的牛羊在草地上悠闲地吃草。
老王一直举着手机拍照,感叹说这比任何摄影作品都美。
大巴在一个小村子前停下,司机师傅说到了。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村子真的很美。
几十户藏式民居散落在湖边的缓坡上,白色的墙壁在阳光下发亮,五彩的经幡在风中飘扬。
远处是青海湖的一角,湖水蓝得像宝石,和天空连成一片。
牧民丹增早就在村口等他们。
他是个五十多岁的藏族汉子,皮肤被高原阳光晒得黝黑,穿着厚重的藏袍,脸上带着淳朴的笑容。
"扎西德勒!北京来的客人!"丹增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热情地打招呼。
那种纯朴的热情让三个城市人心里一暖。
丹增的家在村子的半山腰,是一栋典型的藏式平房。
厚厚的土坯墙,平顶房屋,窗户不大但很明亮。
院子里拴着几匹马,还有一群羊在悠闲地吃草。
"这房子是我爷爷建的,"丹增介绍着,"六十多年了,冬暖夏凉,住着舒服。"
他们被安排在客房里,房间很朴素但很干净。
地上铺着厚厚的藏毯,墙上挂着色彩鲜艳的唐卡,还有一张矮桌,上面摆着精美的茶具。
丹增的妻子扎西措端着一壶奶茶进来。
她穿着漂亮的藏装,头发编成两条粗辫子,脸上带着害羞的笑容。
奶茶的味道很特别,有浓郁的奶香,还有一丝淡淡的咸味。
"这是牦牛奶做的,"扎西措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解释,"高原上的牦牛吃的都是虫草和雪莲花,奶特别香。"
李向阳喝了一口,觉得整个人都暖了起来。
第一天的体验让三个城市人大开眼界。
早上六点,丹增就来叫他们起床:"走,跟我去放牛。"
高原的日出美得让人屏息。
天空先是泛起鱼肚白,然后慢慢变成金黄色,最后太阳从雪山后面缓缓升起。
青海湖的湖面像镜子一样,倒映着朝霞和远山。
丹增家养了二十几头牦牛,每天都要赶到湖边的草场吃草。
牦牛很温顺,慢悠悠地走着,不时低头吃几口嫩草。
"牦牛很聪明,知道哪里的草最好吃。"
丹增教他们怎么驱赶牛群,"你们看,它们总是选择背风向阳的地方。"
王第一次骑马,紧张得手心出汗。
"放松,跟着马的节奏。"丹增耐心地指导,"马比你想象的要聪明,它知道路该怎么走。"
上午学挤牦牛奶。
牦牛的奶比普通牛奶浓稠很多,而且特别香。
陈笨手笨脚地学着,总是挤不出来,急得满头大汗。
扎西措在一旁笑得直不起腰:"城里人的手太嫩了,牦牛不认识。"
下午学做糌粑。
扎西措把青稞磨成粉,加上酥油茶,用手揉成团。
看起来简单,但三个人做出来的糌粑要么太干要么太湿,形状也很难看。
"慢慢来,不着急。"扎西措很有耐心,"我小时候学了好几年才做得像样。"
晚上围着火炉听丹增讲草原上的故事。
他讲雪山上的神灵,讲湖里的龙王,讲牧民世代传承的传说。
那些故事在篝火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神秘,三个城市人听得入了迷。
"这可比五星级酒店有意思多了啊。"王很满意,"2000块钱花得太值了。"
李向阳当时觉得,这就是他们想要的生活。
远离城市的喧嚣,远离工作的压力,在这片纯净的土地上,人的心灵都变得简单而快乐。
第二天更加精彩。
丹增带他们骑马环湖,教他们认识高原上的植物,还让他们参与了给小牦牛喂奶。
"我们藏族人把牦牛当作家人一样。"
丹增指着一头小牦牛说,"这头小牛犊叫小白,刚出生两个月。"
小牦牛毛茸茸的,特别可爱,陈抱着它拍了好多照片。
下午学习简单的藏语,扎西措教他们说"扎西德勒"、"突及其",还有一些日常用语。
三个人学得很认真,虽然发音不标准,但丹增夫妇都很高兴。
"你们学得很快,"丹增夸奖道,"城里人确实聪明。"
第三天,丹增提议带他们去转山。
"神山是我们最神圣的地方,"丹增虔诚地说,"转山能洗涤心灵,保佑平安。"
神山不算高,从山脚到山顶也就一个小时的路程。
但爬山的过程让三个平时缺乏锻炼的城市人气喘吁吁。
山顶的景色美得让人忘记了疲惫。
青海湖的全景展现在眼前,蓝色的湖水一望无际,远山如黛,白云在湖面上投下淡淡的阴影。
山顶有个小小的玛尼堆,五彩的经幡在风中飘扬。
![]()
丹增教他们怎么绕着玛尼堆转圈,怎么念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这是最神圣的咒语。"
李向阳当时觉得这些仪式很神圣,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宁静。
在北京的时候,他从来没有感受过这样的平静。
没有电话铃声,没有客户催促,没有案卷堆积,只有风声、鸟鸣,和内心深处的宁静。
转山结束后,他们坐在山顶的草地上休息,吃着扎西措准备的糌粑和风干牛肉,喝着甜甜的青稞酒。
那一刻,三个人都觉得这趟旅行来得太值了。
陈说:"要是能在这里住一个月就好了。"
王也感慨:"回北京后一定要好好锻炼身体,争取明年再来。"
李向阳看着远方的雪山,心里有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这种纯净简单的生活,正是他们在城市里丢失的东西。
下山的路上,丹增又带他们去看了村里的寺庙。
虽然寺庙不大,但香火很旺,经常有附近的牧民来祈福。
"我们藏族人很信佛,"丹增解释说,"每天都要转经祈福,保佑家人平安。"
那天晚上,三个人都睡得特别香。
高原的夜晚很安静,没有城市的噪音,只有偶尔传来的牛羊叫声。
星空特别亮,银河清晰可见,这在北京是绝对看不到的。
李向阳躺在床上,想着这几天的经历,长舒一口气,觉得心灵都得到了净化。
他当时想,如果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经历就好了。
城市的生活让人忘记了什么是真正的快乐,什么是内心的平静。
在这片纯净的土地上,人能找回最初的自己。
02
第四天早上,三个人都起得比较晚。
前几天的高原生活让他们适应得很好,高原反应基本没有,反而觉得精神特别好。
李向阳醒来的时候,阳光正好从窗户照进来,暖洋洋的。
他听到院子里传来扎西措和丹增的说话声,还有牛羊的叫声,这些声音让他觉得特别安心。
吃早饭的时候,丹增提议带他们去村里的寺庙看看。
"我们村子虽然小,但有一座很古老的寺庙,"
丹增说,"里面有很珍贵的佛像和经书,一般不对外开放,但你们是远道而来的客人。"
这让三个人都很兴奋,觉得这是难得的机会。
寺庙就在村子的后山上,不算大,但建筑很精美。
墙壁上画着色彩鲜艳的壁画,屋顶上的金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寺庙的住持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喇嘛,人很和蔼,给他们介绍寺庙的历史。
"这座寺庙已经有三百多年历史了,"老喇嘛说,"我们这里的藏传佛教传承很完整,有很多珍贵的文物。"
老陈对这些文物表现出了特别的兴趣。
他仔细观察每一尊佛像,每一幅唐卡,还不停地询问年代和价值。
老喇嘛很耐心地回答,说这些都是祖先留下的珍宝。
下午,丹增又带他们去了湖边的另一个村子,那里有个小型的牧民市集。
市集很热闹,有卖牦牛肉干的,有卖手工艺品的,还有卖藏药的。
三个人买了不少特产,准备带回北京给朋友们。
陈买了一串很精美的天珠手串,说是要送给女朋友。
晚上回到丹增家,扎西措特意为他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
除了平时的糌粑和奶茶,还有手抓羊肉、青稞酒,还有一种叫"血肠"的特色食物。
"这是我们招待最尊贵客人的食物,"扎西措说,"你们是我们接待过的很友好的客人。"
听到这话,三个人都很感动。
李向阳举起青稞酒,向丹增夫妇表示感谢。
"能认识你们,是我们的荣幸,"李向阳真诚地说,"这几天的体验让我们学到了很多。"
那天晚上,三个人都觉得这次旅行太完美了。
但李向阳注意到一个细节:老陈吃饭的时候总是心不在焉,时不时地看看手机。
虽然这里信号不好,但老陈还是经常拿出手机查看。
"可能是工作上的事情吧,"李向阳当时这样想。
第五天,丹增提议带他们去体验真正的牧民生活——跟着牧民转场。
"现在正是转场的季节,"丹增解释说,"我们要把牛羊赶到更高的草场过夏天,那里的草更肥美。"
这个提议让三个人都很兴奋,这确实是真正的牧民生活体验,在城市里绝对体验不到。
转场的过程很有意思,也很辛苦。
他们要赶着几十头牦牛和上百只羊,在草原上走十几公里。
牛羊们很听话,但偶尔也会有调皮的跑偏,需要骑马去追回来。
李向阳和老王都骑得不太好,经常被马甩在后面。
老陈倒是学得很快,很快就能熟练地驱赶牛羊了。
"城里人中你最有天赋,"丹增夸奖老陈,"说不定啊,你前世就是我们藏族人。"
到了新的草场,景色更加美丽。
这里海拔更高,能看到更远的雪山,空气也更加清新。
牧民们在这里搭建临时的帐篷,准备住上一个月。
他们邀请三个北京客人一起住在帐篷里,体验真正的游牧生活。
"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李向阳兴奋地说,"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
但老陈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我们的行程明天就结束了,是不是应该回村子准备回北京?"
丹增说可以延长一天,不收额外费用,就当是对他们的特殊优待。
李向阳和王都很赞成,但陈坚持要按原计划回去。
"我在北京还有重要的工作要处理,"老陈说,"不能耽误太久。"
最后还是按老陈的意见,当天下午就返回了村子。
回程路上,李向阳总觉得老陈有些心急。
平时老陈做事很从容,很少这么着急。
而且他总是不停地看表,好像在等什么重要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