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鄂尔多斯站)暨民族古籍文献及成果展”在鄂尔多斯市文化产业发展中心正式开展。
展览以“交融汇聚 中华瑰宝”为主题,通过“民族遗珍 有册有典”“百花齐放 多元一体”“使命担当 卓有成效”三大篇章,集中展出200余册古籍文献展品、24件历史文物以及1000多册古籍文献保护出版成果,生动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底蕴。
伊金霍洛旗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语言文字股负责人 萨楚日娜: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第42个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系列活动之一,本次展览以文物古籍这一‘活化石’为载体,立足有形有感有效,深入挖掘文物古籍和各民族文字中蕴含的‘共同性’和‘融合性’文化基因,系统展示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物证。让各族群众在感受中华文化魅力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文化力量。”
展览聚焦“有形”,以实物实证溯源历史脉络。通过系统性文物古籍陈列与创新性展陈技术,将抽象历史脉络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立体叙事。着力“有感”,以情感共鸣激活文化认同。依托文物所承载的独特历史印记与深厚文化内涵,进一步夯实观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根基。追求“有效”,以知行合一实现精准传播。秉承“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核心理念,为大中小学思政课堂搭建起沉浸式实践平台,展陈中,满文、蒙古文、汉文合璧本《论语》《大学》《诗经》《御制翻译四书》等多部经典译本,既清晰勾勒出各民族语言互学互鉴的历史脉络,更生动诠释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深度认同,让文化认同在心中自然扎根。
鄂尔多斯文化底蕴深厚,是著名的河套文化和北方青铜文化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热土。伊金霍洛旗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古籍资源,其中朱开沟出土的凹槽青铜短剑是中国出土最早的一把铜剑,堪称“中国第一剑”。全旗有馆藏文物790件(套)、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53处。
近年来,伊金霍洛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力挖掘地方文物古籍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形成“一馆八线”研学体系,让各族群众从文物古籍中深入了解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历史,亲身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有形有感有效的宣传教育矩阵。
本次展览由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鄂尔多斯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征集研究室、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内蒙古自治区社科院图书馆、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伊金霍洛旗人民政府联合承办,鄂尔多斯市博物院、鄂尔多斯市图书馆、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发展中心、伊金霍洛旗民族事务委员会协办。
丨来源:伊金霍洛旗融媒体中心(张俊英 赵瑞)
丨责编:苏秭瑶丨校对:张迩鑫
丨审核:朱肸 张金玲
伊金霍洛发布长期面向社会征集稿件,请读者朋友们积极投稿。邮箱:3248054815@qq.com。本信息图文仅为公益宣传,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大美绿城•公益资讯
请点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