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夏季,军队重要岗位有所调整,开国大将黄克诚不再担任总参谋长。这属于中枢关键职务,必须由一位得力大将接任,才能确保军队运转流畅。
物色新总长,本该由主持工作的军委副主席牵头,但“101”也是刚刚接下重担,加上身体状况并不理想,还是要由周总理为组织多出谋划策。起初总理推荐了两个人才:许光达和刘亚楼。为什么是这两位名将呢?许光达作风沉稳干练、口碑也好,适合在军队高层居中协调;而刘亚楼就不用多说了,战争年代是我军最优秀的参谋人才,任职资格毋庸置疑。
但毛主席没有立即采纳,这两位将军能力虽强,却也各有相对的短板。于是周总理想到了一个,就是罗荣桓元帅:并非要让罗帅去当总长,而是打算找他问计,罗荣桓长期从事政工和干部工作,对高级将领的情况最了解。
而罗帅也没有令总理失望,他给出了两条用人建议,十分切中要害。罗帅分析:理想的总长人选,要能团结好军队方方面面,兼顾山头很重要。第一个思路,是任用红二方面军、特别是红二军团出来的将领;第二个思路,是启用中央红军的红三军团干部。
为什么罗帅这样考虑呢?是很有深意的。从人民军队发展脉络来看,红一与红四方面军肯定是最大的山头,涌现出的高级将领也最多。59年从团结角度出发,尽量照顾历史上小一些的山头,才更合理。
所以罗帅用人的第一个方向,跟周总理不谋而合,许光达就是红二军团出来的大将、是贺老总培养出来的优秀干部;至于第二个方向,也很有学问。红三军团虽然也属于红一方面军主力部队,但毕竟不是“朱毛”一手带起来的红一军团,选红三军团的将领,依然体现平衡小山头的原则。
对于罗荣桓的见解,总理是十分认同的,在分析汇总之后,他向中央进行了汇报。不过军委最终选定的总长人选,是开国大将罗瑞卿。他属于“双红一”将领,跟罗帅的建议似乎并不太吻合。为什么是这样的选人结果呢?
许光达虽然能够代表红二方面军,是德才兼备的将领,但与前几任总长相比,资历还是浅一些:他和王树声都是正兵团级的大将,威望稍逊于其他几位。而除了许光达外,红二军团没有职衔特别出众的干部了。
至于红三军团,当时的情况有些特殊,刚刚离任的前总长黄克诚,就是红三军团代表。除了黄克诚,三军团还出了不少名将,能力不俗,比如杨勇、李天佑、彭绍辉等人。然而这些人都是上将,五十年代选总长,基本还是锁定在开国大将里面,到了六十年代,杨成武、黄永胜等上将才获得了任职机会。
另外周总理建议的刘亚楼,也是类似情况。他的军衔为上将,并且建国后在空军领域独当一面,空军司令员是极为关键的角色,没有绝对必要的话,不太可能把他从空军部队抽出来,专任总参谋长。
因此军委经过斟酌,选择了工作能力和军内地位兼备的罗瑞卿,由他出任新一任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兼职很多,但却能把各项工作理顺得井井有条,确实是非常有能力的。事实证明,这个用人很成功,罗瑞卿担任总长6年时间,属于建国后任期较长的一位总长了。而他在任时,总参运转得也非常高效。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