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玄关,固丹田,真正懂内丹术的人,炼化掌控3个窍门,金丹可结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道者,万物之奥;神者,生命之根;气者,周身之本。三者得一,便可长生。"

武当山巅,一袭青松掩映着古朴的玄天洞府。洞外云雾缭绕,宛如仙境;洞内灯火摇曳,檀香袅袅。

一位满头银发的道人——张太虚正闭目调息,气息绵长如丝。忽听山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年轻道士推门而入,神情焦虑,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

"师父!"年轻道士李玄机双膝跪地,声音颤抖,"弟子又失败了!"

张太虚缓缓睁开双眼,目光如星辰般深邃。"何事如此慌张?"

"弟子按《黄庭内景经》所载修炼内丹,日夜不辍已有三载,却始终感觉隔靴搔痒,难入门径。昨夜闭关,又差点走火入魔,胸闷气逆,险些丧命!"李玄机双手抱拳,眼中含泪,"弟子愚钝,恳请师父指点迷津。"

张太虚看着这个天资聪颖却始终无法突破的弟子,轻叹一声。他起身走到窗前,遥望远处的云海,许久才开口:"吕祖曾言,'丹由心生,道在己躬'。内丹之术,看似简单,实则玄妙无穷。许多人穷尽一生精力,也不得其门而入。"

"是弟子资质太差吗?"

张太虚转身,目光如炬:"非也!你资质上佳,悟性过人,只是欠缺真传。内丹修炼,有三大窍门,世人不知,故而终生摸索,难以成就。崂山王道友苦修三十载,终因不知这三窍,走火入魔而亡;华山林真人勤修四十年,也因缺此真传,空耗一生精气。"

李玄机心头一震:"敢问师父,这三大窍门是什么?"

张太虚眼中闪过一丝异彩,声音低沉而神秘:"此乃千载难逢的仙道秘传,非寻常修行者可知。得之则丹成九转,不得则终生枉修。今日我破例相告,望你珍而重之。"

李玄机不禁屏息凝神,全身心投入到师父的每一个字中,这三个窍门到底是什么?为何如此重要?修行之路上的奥秘,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天机?



武当山玄天观内,烟雾缭绕,松柏葱郁。一缕阳光透过窗棂照在供桌上,白发道长张太虚神情肃穆,看着自己这个资质上佳却始终无法突破的弟子李玄机。

"师父,弟子不解,内丹三大窍门究竟是什么?"李玄机眼中闪烁着求知的渴望。

张太虚轻抚长须,目光如炬:"内丹三大窍门,乃千百年来历代真人口传心授之秘法,非世间典籍所能详尽记载。今日为你一一道来。"

李玄机急切询问:"请师父明示。"

张太虚拈起一枚铜钱,轻轻一弹,铜钱在桌面上旋转起来:"看似动,实则定;看似有,实则无。人体中有一处看不见摸不着的枢纽,掌控着全身气机的运转。第一个窍门,就与此处息息相关。"

李玄机若有所思:"师父是说,这处枢纽在人体中央?"

"非也!"张太虚摇头,"此处不在上,不在下,不在左,不在右,不在前,不在后,却又无处不在。古人云:'一窍通三界,此窍不通枉修行'。"

李玄机闻言,不禁心中困惑更甚。



张太虚看出弟子的迷惑,微微一笑:"不妨跟你讲个故事。昔日纯阳祖师吕洞宾初遇钟离权时,也是对此一无所知。有一日,钟离权问他:'你可知何为真修之要?'吕洞宾答不上来。钟离权便指着院中一口井说:'你去打水来'。吕洞宾提着木桶去井边,刚要下桶,钟离权喊住他:'且慢!你且看那井中有何物?'吕洞宾俯身一看,只见井水清澈,倒映着自己的脸庞和天上的云彩。钟离权又问:'你所见为何物?'吕洞宾答:'水中倒映天地万物。'钟离权笑道:'此即第一窍门之意!'"

李玄机听得入神,却仍不明白其中深意。

张太虚继续道:"修行者心如猿马,易于躁动,故需以意守之,以息定之。第一窍门,实则是守心养神,使神不外驰,气不外泄。"

张太虚从案头取出一卷古籍,轻轻展开:"《太上养生胎息经》云:'心者,神之舍;气者,神之母;神者,生之根。三者相须,而成胎息。'此乃第一窍门的关键所在。"

李玄机若有所悟:"师父,弟子似乎明白了几分。那第二个窍门又是何意?"

张太虚指了指自己的小腹:"人体有三处重要区域,上在两眉之间,中在心窝之处,下在脐下三寸。修行之人,多以下处为根本。《黄庭内景经》云:'下元治命根,中元治禄元,上元治福先。'第二窍门,就是要稳固根本之处。"

"如何稳固?"

"此法有三:一曰存想,二曰炼气,三曰调息。"张太虚从容道来,"存想者,以意念守于根本之处,如婴儿在母腹,温养不息;炼气者,以呼吸引导真气归于根本,如火炼金,纯粹无杂;调息者,绵绵若存,若有若无,不疾不徐,自然而然。"

李玄机忽然想起一事:"弟子听闻山下王道长苦修十年,却因一次走火入魔,丧失道行,这是否与修炼不当有关?"

张太虚神色凝重:"正是!王道长虽勤于修持,却不知火候调节之道。内丹修炼,贵在渐进,不可强求。《周易参同契》有云:'温养须当审火候,休添一分不添半'。过犹不及,一味猛进,反而伤及元气。"

李玄机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弟子过去总想快速有所成就,常常用力过猛,导致心烦气躁,头晕目眩。"

"正是此理。"张太虚欣慰地点头,"内丹之道,重在日积月累,如春日之熏,润物无声。古人云:'百日筑基,千日炼己,万日成丹'。非一日之功也。"

李玄机又问:"师父所言,内丹修炼有三大窍门,前两个弟子已略知一二,那第三个窍门是什么?"

张太虚刚要开口,忽听外面传来一阵脚步声,一位年轻道士快步走入,行礼道:"师父,崂山来的丘道友已到山门,说是有要事相商。"



张太虚微微颔首:"知道了,我这就去迎接。"转头对李玄机道:"今日就讲到这里,待我处理完崂山之事,再与你详说三大窍门的具体名称和修炼之法。"

李玄机只得恭敬地行礼告退。走出道观,他抬头望向苍穹,心中充满疑惑:这三个窍门究竟是什么?为何师父如此重视?又为何要等崂山道友离开后才能相告?

当夜,月朗星稀,李玄机辗转难眠。他起身点燃烛火,翻开师父赠予的古籍《黄庭内景经》《太上养生胎息经》,仔细研读,希望能从中寻找到蛛丝马迹。

翌日清晨,李玄机早早来到张太虚的静室外等候。片刻后,张太虚推门而出,见到弟子,微微一笑:"看来你已迫不及待了。"

李玄机恭敬地行礼:"弟子整夜难眠,只盼师父能指点迷津。"

张太虚领着李玄机来到后山一处幽静的石亭,四周云雾缭绕,远处山峦隐约可见。

二人席地而坐,张太虚沉默良久,缓缓开口:"昨夜,崂山丘道友带来一个消息,白云观的孙道友在闭关突破时走火入魔,经脉寸断,命在旦夕。这已是今年第三位出现类似情况的道友了。"

李玄机吃惊道:"为何会如此?他们难道不知内丹三大窍门吗?"

张太虚长叹一声:"他们都有所耳闻,也都在认真修行。但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他们缺少的正是这三个关键窍门的真传。"

"那究竟是什么?"李玄机急切地问道。

张太虚目光如炬,直视李玄机:"你可知,内丹修炼最大的忌讳是什么?"

李玄机思索片刻:"是急躁冒进?"

张太虚缓缓摇头,眼中闪烁着神秘的光芒:"这只是表象。真正的修炼关键在于—"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