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15万?你一个应届硕士,张口就要这个数?"
55岁的总经理陈志华猛地拍桌子,会议室里的其他面试官都被震了一下。
坐在对面的复旦硕士林子恒却丝毫不慌,反而淡定地调整了一下眼镜:"陈总,我的能力值这个价。"
陈志华冷笑一声,靠在椅背上:"行,那我问你个问题。三国演义三足鼎立必须统一,你支持谁?"
林子恒沉默了几秒,缓缓开口。
他的回答,让整个会议室瞬间安静得掉根针都能听见...
华泰集团位于上海浦东的办公大楼,第38层的总经理办公室里,陈志华正来回踱步,手里拿着一份简历。
"王美玲,你确定这个林子恒值得我们花这么多时间?"陈志华停下脚步,看向坐在沙发上的HR总监。
"陈总,这可是复旦的硕士,导师强烈推荐的。"王美玲小心翼翼地说道,"而且他的实习成绩确实亮眼,在字节跳动期间独立负责过项目。"
陈志华皱起眉头:"现在的年轻人啊,眼高手低。我们华泰是做实业的,不是那些烧钱的互联网公司。"
"但是陈总,董事会的压力您也知道。"王美玲的声音更小了,"如果今年数字化转型再不见成效..."
陈志华挥挥手打断了她:"行了,安排面试吧。我倒要看看,这个什么复旦硕士到底有几斤几两。"
一个小时后,华泰集团的会议室里坐满了人。
除了陈志华,还有HR总监王美玲、技术总监李建国、财务总监赵立华。
会议桌上整齐摆放着茶杯和记录本,墙上挂着"诚信为本,实干兴企"的字画。
"陈总,人来了。"王美玲轻声说道。
门被推开,一个穿着深蓝色西装的年轻男子走了进来。
林子恒,25岁,身高一米七八,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步伐从容,神情自信。
"各位领导好,我是林子恒。"他主动走向每个人,逐一握手。
陈志华冷眼旁观,心里暗自评价:长得倒是人模人样的,就是太年轻了,一看就没吃过苦。
"请坐。"王美玲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林子恒坐下后,自然地将双手放在桌面上,目光在每个面试官脸上停留了一秒,最后落在陈志华身上。
"林同学,先自我介绍一下吧。"王美玲开口说道。
"好的。我叫林子恒,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即将毕业。"林子恒的声音清晰有力,"本科期间连续三年专业第一,研究生期间发表了两篇SCI论文,主要研究方向是大数据处理和机器学习。"
李建国接过话茬:"实习经历呢?"
"我在字节跳动实习了八个月,负责用户行为分析项目。"林子恒顿了顿,"通过数据挖掘和算法优化,帮助运营团队将用户留存率提升了15%,为公司节省运营成本200万元。"
赵立华听到数字,眼睛亮了一下:"200万?具体是怎么做到的?"
"主要是通过建立用户画像模型,精准识别高流失风险用户,然后针对性地推送个性化内容。"林子恒侃侃而谈,"同时优化了推荐算法,提高了内容匹配度。"
王美玲点点头:"听起来很不错。那你为什么选择我们华泰集团呢?"
林子恒眼中闪过一丝光芒:"我看好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机会。华泰集团在汽车零部件领域深耕25年,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客户基础。如果能够成功转型,未来的想象空间非常大。"
陈志华暗自点头,这个年轻人倒是做过功课。
"你对我们公司了解多少?"陈志华开口问道。
"我研究了华泰集团近五年的财报,也分析了整个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趋势。"林子恒拿出一个文件夹,"我带了一份简单的分析报告,可以给各位领导看看。"
他起身将报告分发给每个人。
王美玲翻开报告,眼睛越睁越大:"这个数据从哪里来的?"
"公开财报、行业研究报告,还有一些我自己的调研。"林子恒回答道,"比如这个市场份额变化图,我统计了过去三年华泰集团主要竞争对手的业绩数据。"
李建国仔细看着报告:"你提到我们现有的ERP系统存在问题,能具体说说吗?"
"主要有三个痛点。"林子恒伸出三根手指,"第一,数据孤岛严重,各部门系统之间缺乏有效整合;第二,实时性不够,很多关键数据要延迟12小时才能更新;第三,缺乏预测分析功能,无法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陈志华的表情严肃起来:"你怎么知道我们ERP系统的问题?"
"我提前联系了几位华泰的员工,了解了一些情况。"林子恒坦然回答,"当然,这只是初步判断,如果有机会深入了解,我相信能够提出更具体的解决方案。"
"那你有什么解决方案?"李建国追问道。
林子恒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我建议分三个阶段实施数字化转型。"
他拿起马克笔,开始在白板上画图。
"第一阶段,基础设施建设。投入800万,用12个月时间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打通各部门系统。"
"第二阶段,业务流程优化。引入AI算法,实现生产计划智能排程,预计可以提升20%的生产效率。"
"第三阶段,智能决策支持。建立完整的商业智能系统,为管理层提供实时的经营分析和预测。"
赵立华拿出计算器,快速按着数字:"800万投入,20%效率提升...如果按我们目前的产能计算,一年就能回本。"
王美玻在本子上记着什么,抬头说道:"林同学,你的想法很有意思。不过我想问一个现实问题,你的薪资期望是多少?"
林子恒回到座位坐下,表情认真:"年薪15万。"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了几秒。
陈志华的眉头紧锁:"15万?"
"是的,15万。"林子恒语气平静,"这是我经过市场调研后的合理期望。"
王美玲有些尴尬:"林同学,我们公司的薪酬体系...8万起薪已经是很不错的水平了。"
"王总监,我很理解华泰的薪酬体系。"林子恒依然保持着礼貌,"但是我希望各位能够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他重新站起身:"如果我的数字化转型方案能够成功实施,仅生产效率提升一项,每年就能为公司节省成本1000万以上。15万的年薪,相当于投资回报率6600%。"
李建国咳嗽了一声:"小林,你这个算法有点...乐观。"
"李总监,我可以用具体案例来说明。"林子恒翻开笔记本,"某德国汽车零部件公司,在实施类似的数字化改造后,单条生产线的效率提升了28%,良品率提升了12%。按照华泰目前的规模,保守估计年节省成本应该在800万以上。"
陈志华终于开口了:"小伙子,你知道我当年的工资是多少吗?"
林子恒看向陈志华,等待他继续说下去。
"1999年,我从一个小厂的技术员做起,月薪800块。"陈志华的声音带着一丝回忆,"每天工作16小时,周末没有休息,就这样干了整整三年。"
"陈总,我很敬佩您的创业精神。"林子恒诚恳地说道,"但是时代不同了,人才的市场价值也发生了变化。"
陈志华的脸色有些不好看:"时代变了?你们这些年轻人就是这样,动不动就说时代变了。"
"我不是在找借口,而是在阐述客观事实。"林子恒语气依然平和,"就像您当年800块的月薪,如果换算成现在的购买力,大概相当于5000多块。而现在同等岗位的市场价格确实是15万左右。"
王美玲见气氛有些紧张,赶紧打圆场:"要不我们先继续其他问题,薪资的事情可以再商量。"
"不用商量了。"陈志华摆摆手,"既然小林这么自信,我们就看看他到底有什么真本事。"
他看向林子恒:"我给你出个题目。假设华泰集团要进军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市场,你会怎么做?"
林子恒思考了几秒钟:"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新能源汽车市场确实是未来的趋势,但华泰不应该盲目跟风。"
"为什么?"李建国问道。
"因为特斯拉、比亚迪这些新势力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生态链,传统零部件企业如果只是简单跟随,很难获得竞争优势。"林子恒在白板上又画了一个图,"我建议华泰专注于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核心零部件。"
赵立华来了兴趣:"具体是什么?"
"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模组这些传感器硬件。"林子恒详细解释道,"这个细分市场目前还没有绝对的巨头,而且技术门槛相对较高,华泰的制造经验可以发挥优势。"
"市场前景如何?"王美玲问道。
"根据我的调研,未来五年这个市场的复合增长率预计超过30%。"林子恒说道,"而且利润率比传统零部件高出50%以上。"
陈志华点点头:"那需要多少投入?"
"初期研发投入大概3000万,包括人才引进、设备采购、实验室建设。"林子恒说得很详细,"三年内应该能够实现技术突破,五年内占据10%的市场份额。"
李建国和赵立华交换了一个眼神,显然对林子恒的想法很感兴趣。
"小林,你考虑过风险吗?"陈志华继续追问。
"当然。"林子恒回答得很坦然,"技术风险是最大的,如果三年内无法突破核心技术,前期投入就会打水漂。市场风险也不小,如果新能源汽车发展不如预期,需求就会下降。"
"那怎么应对?"
"分步实施,降低风险。"林子恒说道,"第一年投入500万,先做技术预研。如果有成果,再追加投资;如果没有进展,及时止损。"
陈志华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道:"如果你来负责这个项目,你有信心吗?"
"有信心,但需要团队支持。"林子恒坦诚地说道,"我有技术背景和项目经验,但对制造业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向公司的前辈们学习。"
王美玲暗自点头,这个年轻人倒是很谦虚。
"那如果项目失败了,你准备怎么承担责任?"陈志华继续考验。
"如果是因为我的决策失误导致的失败,我愿意承担全部责任。"林子恒毫不犹豫地回答,"但失败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要从中学习和改进。"
陈志华的表情有所缓和:"那你打算在华泰工作多久?不会把这里当跳板吧?"
"我希望至少工作三年。"林子恒认真地说道,"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过程,短期内很难看到成效。而且我也需要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经验。"
"三年够吗?"李建国问道。
"三年是一个阶段。"林子恒解释道,"如果合作愉快,我当然愿意长期发展。但如果三年后发现不合适,对双方都是负责任的选择。"
王美玲觉得差不多了,准备结束面试:"小林,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我们吗?"
"我想了解一下公司的企业文化。"林子恒说道,"比如,华泰更看重员工的什么品质?"
陈志华想了想:"诚信、勤奋、务实。"
"很好的品质。"林子恒点头,"那如果遇到不同意见,公司鼓励员工提出来吗?"
"当然,我们欢迎不同的声音。"陈志华回答道,但语气有些勉强。
林子恒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但没有继续追问。
王美玲看了看手表:"今天的面试就到这里吧。我们会在三天内给你答复。"
"好的,谢谢各位领导的时间。"林子恒起身准备离开。
就在这时,陈志华突然说道:"等等,我还有最后一个问题。"
所有人都愣住了,包括其他几位面试官。
林子恒重新坐下:"陈总,您请说。"
陈志华靠在椅背上,表情变得严肃:"我平时喜欢读点古书,特别是《三国演义》。"
王美玲心里一紧,不知道陈总又要搞什么花样。
"商场如战场,三国正是最好的管理学教材。"陈志华继续说道,"三国鼎立的局面不可能永远维持,必须要统一。"
林子恒静静地听着,不知道陈志华要问什么。
"如果你是当时的人,你会支持曹操、刘备还是孙权?"陈志华的眼睛紧盯着林子恒,"不是问你觉得谁会赢,而是问你支持谁,为什么支持他。"
会议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其他几个面试官面面相觑,不知道这个问题的意义何在。
林子恒陷入了沉思。
几秒钟的沉默后,林子恒缓缓抬起头。
林子恒缓缓抬起头,目光平静地看向陈志华。
"陈总,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他顿了顿,"不过在回答之前,我想先问您一个问题。"
陈志华眉头一皱:"什么问题?"
"您觉得,一个真正有格局的领导者,会在乎别人支持谁吗?"
林子恒的接下来的话,让整个会议室陷入了诡异的安静。
陈志华的脸色变了又变,其他面试官也都屏住了呼吸。
会议室里的空调嗡鸣声突然变得格外刺耳,仿佛在强调着这份令人窒息的寂静。
陈志华的手指紧紧握着茶杯,眼中闪过一丝难以置信的光芒。
王美玲下意识地咬住了嘴唇,笔尖在纸上留下了一个墨点。
李建国缓缓摘下眼镜,用颤抖的手擦拭着镜片。
赵立华的计算器从手中滑落,发出轻微的撞击声,在这死寂的空间里显得异常突兀。
"你..."
陈志华张了张嘴,却发现自己一时竟说不出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