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了个海归博士,坚持要月薪20万,59岁总经理问他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月薪20万?你当这里是华尔街吗?"

59岁的总经理林志华冷笑着看向对面的年轻人。

海归博士陈逸飞推了推金丝眼镜,丝毫不退让:"我的价值值这个数。"

会议室里的空气瞬间凝固。

林志华缓缓起身,眼中闪过一丝玩味:"年轻人,那我问你一个问题——西游记取经路上81难,哪一难最考验管理能力?"

陈逸飞愣了愣,随即嘴角扬起一抹自信的弧度...



清晨8点,深圳华泰集团总部大楼,陈逸飞提着黑色LV公文包走进大堂。定制的深蓝色西装剪裁得体,瑞士百达翡丽手表在腕间闪闪发光,金丝眼镜下是一双自信的眼睛。

"请问,您是来面试的陈博士吗?"前台小姐甜美地询问。

"是的。"陈逸飞点点头,声音带着淡淡的美式英语腔调。

前台小姐眼中闪过一丝惊艳,悄悄对同事说道:"听说是哈佛回来的博士,长得真帅。"

电梯里,陈逸飞遇到了几个同样来面试的求职者。他们穿着普通的商务装,手里拿着厚厚的简历,神情紧张。

"兄弟,你也是来面试技术总监的?"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主动搭话。

"是的。"陈逸飞礼貌地回应。

"听说这次竞争激烈,华泰集团可是大公司啊。"男人继续说道,"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

"哈佛。"陈逸飞轻描淡写地说。

电梯里瞬间安静下来,几个人都用惊讶的眼神看着他。



18楼到了,人事总监王美琪已经在电梯口等候。她四十多岁,干练的短发,穿着得体的职业装。

"陈博士,您好!我是王美琪,人事总监。"她热情地伸出手。

"王总监,您好。"陈逸飞握手,力度适中。

"这边,我先带您了解一下公司情况。"王美琪引导着他走向会议室,"我们华泰集团成立30年了,主要做精密制造,年营收50个亿。这次招聘技术总监,是因为公司要向智能制造转型。"

"我了解过贵公司的情况。"陈逸飞点头,"传统制造业转型确实是大势所趋。"

王美琪偷偷打量着这个年轻人,心里暗自佩服他的气质和谈吐。走到会议室门口,她压低声音说:"陈博士,提醒您一下,我们林总脾气有点古怪,说话比较直,您要有心理准备。"

"谢谢提醒。"陈逸飞微笑,"我在硅谷工作过五年,见过各种类型的老板。"

推开会议室的门,陈逸飞看到了一个让他略感意外的场景。会议室很大,红木长桌配着现代化的投影设备,显得有些不协调。桌子两边已经坐了几个人。

"来,我介绍一下。"王美琪指着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说,"这位是我们的技术总监李建国,工程师出身。"

李建国站起来握手,手掌粗糙,显然经常亲自动手:"陈博士,久仰大名。听说您是麻省理工的博士?"

"是的,机械工程专业。"陈逸飞回答。

"这位是市场总监张雪芬。"王美琪继续介绍。

张雪芬四十岁出头,化着精致的妆容:"陈博士,您好!听说您在美国工作过,一定有很多国际市场的经验吧?"

"有一些涉猎。"陈逸飞谦虚地说。

正在这时,会议室的门再次打开,一个穿着普通白衬衫、深色西裤的中年男人走了进来。他看起来很朴素,甚至有些土气,如果在大街上遇到,陈逸飞绝对不会想到这是一个年营收50亿企业的总经理。

"林总来了。"王美琪连忙起身。

所有人都站起来,陈逸飞也跟着站起来。

"都坐下吧。"林志华摆摆手,声音低沉有力,"我就是林志华。"

"林总,您好!我是陈逸飞。"陈逸飞主动伸出手。

林志华握了握手,力度很大,眼神犀利地打量着陈逸飞:"坐吧。"



林志华坐下后,直接开门见山:"听说你要月薪20万?"

陈逸飞没有丝毫慌张,反而更加自信:"准确说,是年薪240万。"

会议室里的气氛瞬间凝固了。王美琪尴尬地咳嗽了一声,李建国皱起了眉头,张雪芬则睁大了眼睛。

"240万?"林志华冷笑,"小伙子,你知道我们公司副总经理的年薪是多少吗?"

"不知道,但我相信我的价值配得上这个数字。"陈逸飞从容地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精美的简历,"林总,您可以先看看我的履历。"

林志华接过简历,随意翻了翻:"哈佛MBA,麻省理工博士,Google高级工程师..."他停顿了一下,"纸面上确实很漂亮。"

"这些不是纸面上的装饰。"陈逸飞语调平稳,"在Google工作的五年里,我主导了三个大型项目,其中一个AI优化项目为公司节省了2000万美元的成本。"

张雪芬忍不住插话:"2000万美元?这么多?"

"是的。"陈逸飞点头,"我们通过机器学习算法优化了生产流程,将原本需要50个工程师的工作压缩到了20个,同时提高了30%的效率。"

李建国来了兴趣:"具体是怎么实现的?"

陈逸飞打开笔记本电脑:"我可以给您展示一下。"他熟练地操作着,"这是我们当时的项目架构图。我们首先建立了一个数字孪生模型..."

接下来的十五分钟,陈逸飞详细介绍了他在Google的项目经验。专业的术语、清晰的逻辑、丰富的实战经验,让在场的几个人都刮目相看。

"确实很专业。"李建国由衷地赞叹,"这种技术如果应用到我们的生产线上..."

"可以带来巨大的提升。"陈逸飞接话,"我已经研究过华泰集团的业务模式,传统制造业面临的三大痛点:生产效率低、成本控制难、市场反应慢,都可以通过数字化转型来解决。"

张雪芬激动地说:"陈博士,您能具体说说市场这块吗?我们现在主要做国内市场,一直想拓展海外,但是..."

"我在美国工作期间,接触过很多国际客户。"陈逸飞侃侃而谈,"欧美市场对中国制造业的印象正在改变,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这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那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做?"张雪芬追问。

"首先要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然后建立国际化的营销团队,最后..."

"够了。"林志华突然打断了陈逸飞的话,"理论谁都会说。"

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陈逸飞有些意外,但很快恢复镇定:"林总,这些不是理论,是我五年实战经验的总结。"

"实战经验?"林志华冷笑,"在美国公司当打工仔,和在中国管理一个企业,是两回事。"

陈逸飞感受到了挑衅,语气变得强硬:"林总,我在Google不是普通的打工仔,我是项目负责人,管理过200多人的团队。"

"200人?"林志华站起身,走到窗边,"我们华泰集团有8000名员工,你觉得管理200个高学历的程序员,和管理8000个来自五湖四海的工人,是一回事吗?"

"管理的本质是相通的。"陈逸飞也站起来,"无论是200人还是8000人,都需要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管理理念。"

"科学的管理方法?"林志华转过身,眼神变得犀利,"小伙子,你知道什么叫接地气吗?"



陈逸飞皱起眉头:"林总,您这是在质疑我的能力吗?"

"我不是质疑,我是在提醒你。"林志华走回座位,"你刚才说在美国同级别的年薪是15万美金起步,那为什么回国?"

这个问题让陈逸飞沉默了几秒钟。最终,他选择了坦诚:"家里老人年纪大了,需要人照顾。而且,我看好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想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说得很好听。"林志华坐下,"但是你刚才的表现,让我感觉你更像是来镀金的。"

"镀金?"陈逸飞的语调提高了,"林总,我放弃了美国的高薪职位回国,怎么能说是镀金?"

王美琪感觉气氛太紧张,试图调和:"林总,陈博士的履历确实很优秀..."

"履历优秀不代表能力优秀。"林志华打断了她,"我见过太多海归,刚回国的时候都是这样,眼高手低。"

"林总,您这样说不公平。"陈逸飞有些愤怒,"我承认我对国内的情况还需要了解,但是我有信心用实力证明自己。"

"实力?"林志华冷笑,"那我问你,如果我现在让你去管理我们的第三车间,那里有500个工人,平均年龄45岁,大部分是初中文化,你怎么管?"

陈逸飞思考了一下:"我会先了解现有的管理制度,然后根据车间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引入现代化的管理工具,提高工作效率。"

"管理工具?"李建国摇摇头,"陈博士,您可能不了解,那些工人很多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

"那就先培训。"陈逸飞坚持,"管理是可以学习的。"

"培训?"林志华站起来,走到陈逸飞面前,"小伙子,我告诉你一个故事。十年前,我们也招了一个海归,清华本科,斯坦福硕士,和你一样自信满满。"

陈逸飞感受到了压力,但还是问道:"然后呢?"

"然后他被分配到车间实习三个月。"林志华的声音很平静,"第一个月,工人们把他当外人,什么都不配合。第二个月,他想改变一些操作流程,结果引起了集体抗议。第三个月,他主动提出了辞职。"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陈逸飞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林总,您想说什么?"

"我想说,理论和实践之间,有一道很深的鸿沟。"林志华回到座位,"你在美国学到的那些管理理念,未必适用于中国的制造业。"

"但是总要有人去尝试改变。"陈逸飞据理力争,"如果大家都这样想,中国制造业怎么升级?"

"改变是需要的,但不是你这样改。"林志华语重心长地说,"年轻人,什么叫管理?管理不是指挥,不是控制,是服务。"

"服务?"陈逸飞有些不解。

"对,服务员工,服务客户,服务股东。"林志华耐心地解释,"你要让每个人都觉得有价值,有尊严,这才是管理的本质。"

张雪芬点点头:"林总说得对,我们做市场的最深的体会就是,客户不是要你的产品,是要你的服务。"

"这个道理我懂。"陈逸飞说,"但是在具体执行的时候,还是需要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工具。"

"科学的方法?"林志华摇摇头,"我给你举个例子。我们有个车间主任叫老张,初中文化,在厂里干了二十年。去年我们引进了一套ERP系统,花了200万,结果一团糟。最后还是老张出面,用他的土办法,一个月就理顺了。"

"那是因为系统设计得不合理。"陈逸飞反驳,"如果有专业的人来指导..."

"专业的人?"林志华打断他,"我们请了IBM的咨询师,清华的教授,最后还不如老张一个初中生。"

陈逸飞感到有些挫败,但还是坚持:"那可能是个例。大部分情况下,科学的管理方法还是有效的。"

"你知道为什么老张能成功吗?"林志华继续说,"因为他了解每个工人的脾气,知道谁家有困难,知道谁的技术最好。他不是在管理机器,是在管理人。"

李建国深有感触地点头:"确实是这样。我们搞技术的经常忽略人的因素。"

陈逸飞沉思了一会儿,然后说:"林总,我承认人文关怀很重要,但这不意味着要拒绝先进的管理理念。两者可以结合。"

"怎么结合?"林志华反问。

"比如说,在引入新技术的时候,充分考虑员工的接受能力,提供充分的培训和支持。在制定管理制度的时候,多听取一线员工的意见。"陈逸飞认真地说。

林志华点点头:"这个想法不错。但是你觉得,凭你现在的经验,能做到吗?"

"我愿意学习。"陈逸飞真诚地说,"如果您给我机会,我可以先从基层做起,深入了解公司的实际情况。"

"基层?"林志华眉毛一挑,"你愿意去车间当个班组长?"

"如果这是必要的,我愿意。"陈逸飞坚定地说。

王美琪有些意外:"陈博士,班组长的工资可能只有..."

"我不在乎工资多少。"陈逸飞打断她,"我在乎的是能否真正为这个企业创造价值。"

林志华第一次露出了一丝赞许的表情:"这句话我爱听。"



"不过..."林志华话锋一转,"光有这个态度还不够。我还想考考你别的。"

"您请说。"陈逸飞做好了准备。

林志华站起身,在会议室里踱了几步,然后突然问道:"小陈,你读过《西游记》吗?"

陈逸飞一愣:"读过,但这和面试有什么关系?"

"有关系,大有关系。"林志华转身,眼中闪烁着莫名的光芒。

王美琪、李建国、张雪芬都面面相觑,显然也不明白林志华为什么突然提起《西游记》。

"林总,我们是不是..."王美琪小声提醒。

"不急。"林志华摆摆手,"我就问一个问题。"

他走到陈逸飞面前,认真地说:"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一路上遇到了八十一难。我想问你,在这八十一难中,哪一难最考验管理能力?"

会议室里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所有人都盯着陈逸飞,等待他的回答。

陈逸飞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个问题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期。

陈逸飞沉默了整整三分钟。

会议室里针落可闻,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您这个问题..."他缓缓开口,声音有些颤抖。

林志华面无表情地等待着,手指轻敲桌面。

突然,陈逸飞眼中闪过一道光芒,整个人的气质瞬间发生了变化。

他直起身子,看向林志华,声音变得坚定而清晰:

"林总,我想我知道您想要的答案了。"

林志华的手指停止了敲击,眼中流露出一丝意外的神色...

会议室里的空气仿佛瞬间凝固,连墙上挂钟的滴答声都变得格外清晰。

王美琪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眼睛睁得大大的,手中的钢笔悬在半空中一动不动。

张雪芬微张着嘴,表情从困惑转为震惊,双手不自觉地握紧了放在桌上的文件。

林志华原本轻敲桌面的手指骤然停止,眉头微微一挑,眼中闪过一丝难以捉摸的光芒。

"这...这小子到底想说什么?"

李建国心里暗自嘀咕,喉咙滚动了一下。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