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澜昌
日本又来刷存在感了。9月12日,东京宣布:扩大对俄制裁,冻结更多人和组织的资产,还要把俄罗斯石油出口的价格上限,从60美元一桶,砍到47.6美元。听上去很硬气,像是要把俄罗斯的油钱榨干。但仔细一看,这操作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演,观众是华盛顿和布鲁塞尔,代价却很可能让日本自己埋单。
自从乌克兰冲突爆发,西方国家就把制裁当成标配,金融、科技、能源一通打压。G7设定石油价格上限,就是典型操作:你可以卖,但只能卖这么多。2022年定的60美元,现在欧洲和英国已经降过一次,日本这次再跟进,直接拉到47.6美元。理由很简单——削减俄罗斯的能源收入,让它“打不动仗”。听上去很有逻辑,但现实往往比逻辑要骨感得多。
日本不是能源大国,而是能源进口依赖度极高的国家。石油、天然气对它的重要性,远比制裁文件上的字眼更沉重。可偏偏,它现在跟着欧美,硬要在能源这块也加码。问题是,油价上限这种工具,到底对俄罗斯伤害有多大?俄罗斯早就找到了替代市场。印度、中国、中东,一边接盘,一边顺带赚差价。西方越压价,俄油越是往别处流。全球油市本来就乱成一锅粥,日本这一刀下去,伤到俄罗斯有限,反倒可能让自己买油更难。
更讽刺的是,日本对俄罗斯的制裁清单,已经堆到几十页,涉及官员、军方、企业、亲俄人士,连驻乌大使都在对方的黑名单里。制裁来来回回,成了外交的例行公事。俄罗斯呢?回敬得也干脆,禁止日本外相入境,还把前首相岸田文雄和继任者统统拉黑。结果是什么?双方关系一路下坠,沟通管道越来越窄。表面上,日本说“要为解决问题做贡献”,实际上却把自己推到谈判桌外,剩下的全是对抗。
影响是什么?首先是日本的能源账本。油价上限看似道德制高点,实则意味着供应链更紧。你限制保险公司和航运公司,不让他们参与超价交易,结果就是运力减少、风险提高。对于日本这样高度依赖进口的国家,这是给自己套锁。其次是地缘安全。俄罗斯早已把日本列为“不友好国家”,双方在远东和北方四岛问题上摩擦不断。现在再来加码制裁,只会让地缘政治火药味更浓。
关键变量在两边:俄罗斯有没有被真正掐住,日本自己能不能扛得住。俄罗斯的应对方式是市场多元化,反正全球总有人要买能源。油价压到47.6美元,它就换一个买家,甚至变相提高运费、保险、渠道费,总能找到绕开的办法。而日本呢?既没有丰富的能源储备,也没有充足的外交筹码,更多的是靠“与国际社会保持一致”来获得安全感。问题是,这种一致性,真能保障自身利益吗?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典型的政治姿态。日本政府发言人林芳正说,“要与国际社会合作”。这句话翻译成人话就是:美国走哪,日本跟哪。问题是,跟得太紧,就容易把自己的脖子勒住。石油上限并不是纸面游戏,而是实打实的市场规则。俄罗斯不卖给你,你就得想别的办法。可日本能去哪?中东?东南亚?价格未必便宜,运输成本更高,安全风险还在。到头来,可能被俄罗斯伤不到几分,却先让本国企业和消费者感到刺痛。
所以这波操作,说是制裁,其实更像是“表态”。政治正确,国际站队,姿态坚决,媒体效果拉满。但要说对俄罗斯的实质性打击?有限。对日本自身的潜在伤害?真实。越是强调“与西方一致”,越显得日本缺乏独立战略的声音。可偏偏,这就是日本近几年的外交轨迹——追随、表态、不断制裁。
最吊诡的地方在于,表面上日本是在“掐”俄罗斯,但长期看,很可能被困住的是自己。油价上限砍得再狠,俄罗斯依旧能找到买家,日本却不得不面对能源供应链更复杂的未来。真正的考验,不是今天的新闻发布会,而是下一个冬天电费、油价和经济指标的真实反应。那时候,政治口号不会替代能源现实。
说白了,日本这次的制裁动作更像是一种“政治消费”。消费的是俄罗斯的敌意,消费的是美国的赞许,消费的是民众对国际正义的情绪。但现实市场从不讲情怀。油价不会因为制裁文件就低头,俄罗斯也不会因为东京的几纸声明就停止出口。唯一确定的,就是全球能源博弈还在加剧,而日本,正把自己一步步绑在西方战车上。看似走得坚定,其实路越来越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