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点的外卖、便利店拿的饭团、甚至连锁餐厅的 “招牌菜”,可能都是半年前就做好的预制菜 —— 但 90% 的商家绝不会主动告诉你。
“只要不是当天现做,就该算预制菜”,罗永浩这句实在话,其实戳破了行业最刻意的 “模糊术”。现在打开外卖平台,多少商家打着 “当日现炒” 的旗号,后厨却只是把中央厨房送来的、印着 “保质期 180 天” 的料理包拆袋加热?更讽刺的是,当消费者追问 “这是不是预制菜”,得到的往往是 “我们是中央厨房配送,不算预制菜” 的诡辩 —— 合着保质期能绕地球半圈,就因为换了个 “中央厨房” 的名头,就能不算 “提前做好的菜”?
不是我们对预制菜有偏见,是对 “欺瞒” 零容忍。据艾媒咨询 2024 年数据,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冲至 5200 亿元,但行业标准覆盖率不足 30%:有的产品把 “解冻后加热” 说成 “现制”,有的用 “复热即食” 模糊 “预制” 本质,更有 12.3% 的抽检样品检出添加剂超标(2024 年市场监管总局专项报告)—— 这些乱象,才是大众焦虑的根源。
罗永浩的支持声能炸穿热搜,本质是说出了普通人的心里话:食品安全从来不是 “吃饱就行” 的将就,而是 “国力越盛,底线越硬” 的必然。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愁的是 “有没有饭吃”,粮票时代能填饱肚子就知足,对食品标准的要求只能放低;可现在呢?GDP 突破 126 万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 4.9 万元,我们早该从 “吃得饱” 升级到 “吃得放心”—— 难道经济上去了,反而要吃 “半年前的隔夜菜”,还要被商家蒙在鼓里?
定义能模糊,但肚子骗不了人;话术能包装,但健康假不了。预制菜本身不是原罪,原罪是 “用现做的幌子卖预制的货”,是 “用宽松的标准糊弄消费者的信任”。罗永浩的发声,不是要打倒一个行业,而是要逼行业站出来:要么明明白白标注 “预制”,要么踏踏实实守住安全线 —— 别让 “半年保质期”,成了老百姓饭桌上的 “隐形地雷”。
毕竟,我们这代人拼尽全力搞发展,不是为了从 “饿肚子” 的苦,掉进 “吃不安心” 的坑。当国力足够撑起 14 亿人的美好生活,食品安全就该是底线里的底线:你可以卖预制菜,但别骗我是现做的;你可以追求效率,但别拿健康换利润。
就像网友说的:“过去缺粮,我们忍了;现在富足,凭什么还要吃‘时间的剩菜’?” 罗永浩的支持票,其实是 3 亿消费者给行业的 “最后通牒”—— 别再玩文字游戏了,好好做安全的菜,比什么都强。
你遇到过 “预制菜装现做” 的套路吗?评论区说说你的经历,让更多人看清真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