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没来,「中国的大门又要迎来一批美国议员」。
可这不是普通的访问团,而是在中美关税谈判陷入僵局、特朗普又忙着拉欧洲制裁中国的背景下,突然宣布的跨党派代表团访华。时间点蹊跷,动作反常,背后必有算计。
要知道,「八月下旬中方刚赴美磋商」,特朗普一边要中国多买大豆,一边又装聋作哑,拒绝取消对芬太尼化学品的20%非法关税。谈判桌上,美方只顾要价,不肯让步。
如今,美国议员组团访华,看似沟通,实则试探,甚至带着某种“最后一搏”的急迫。
“沟通”的幌子
这次访华团的构成耐人寻味。行程全程保密,连委员会的部分高级成员都毫不知情。成员中,除了「主席迈克·罗杰斯」,几乎都是军事背景浓厚的强硬派。六年不来,一来就是“军委班底”,这绝不是简单的握手寒暄。
美方口口声声说是“沟通”,但背后动机清清楚楚:
- 一是刺探中国军事现代化进展,尤其是高超音速武器、无人机等敏感领域;
- 二是打着“防止误判”的旗号,想在南海、东海搭建所谓“沟通机制”,为自身在敏感海域活动寻找安全网。
问题在于,美方之前的表现早已失去信用。就在几周前,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威克窜访台湾,严重破坏“一个中国”原则。中方随即拒接美方的军事热线,这是合理反制。结果华盛顿现在反过来指责“中方缺乏沟通”,把责任甩得一干二净。这样的颠倒黑白,怎能让人信服?
政治算盘与经济焦虑
别忘了,美国中期选举迫在眉睫。就业数据下滑,「通胀高企,大豆滞销、能源出口受阻」,特朗普的选情压力山大。
中国是美国关键的贸易伙伴,一旦市场打不开,他的政治账本立刻见血。于是,跨党派议员突然放下内斗,一起组团访华,目的很简单:稳住票仓,替白宫在经济上探路。
事实已经说明一切:
- 特朗普对华态度矛盾,既想让中国“埋单”,又拒绝在关税上松口;
- 美欧筹划对中国购俄石油搞“二级制裁”,美国自己却不愿冒头,只想借欧洲当挡箭牌;
- 10月,美方还计划征收所谓“港口停靠费”,继续增加谈判难度。
这样的「组合拳」,不是合作,而是赤裸裸的利益算计。对中国来说,这样的访华团,即便声势浩大,也很难让人看出多少诚意。
结语
六年后的跨党派访华,本应是中美缓和的契机,但看清细节,就能明白它更像是一场「试探」。
美国想边谈边施压,一边伸手要中国买单,一边又在战略议题上寸步不让。这种“既要又要”的心态,注定让所谓的沟通充满矛盾。
真正的难题不在于谁先开口,而在于美国是否愿意放下那副高高在上的姿态。
如果仍旧抱着“「施压 + 探路」”的套路,那么即便代表团坐满整架飞机,也换不来一句真诚的承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