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
2025年
9月13日
若复不为无益之事,则安能悦有涯之生?
开学季
美术史意味着什么?
《历代名画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史论结合、内容宏富的绘画通史。其作者张彦远说自己自幼致力于搜集散佚的书画作品,鉴赏品玩、装裱整理,日夜钻研、乐此不疲。若遇到心仪之作,宁可典当破旧衣衫、节缩粗茶淡饭。旁人问他为何整天做这些没用的事情,他反问,“若复不为无益之事,则安能悦有涯之生?”
北京大学艺术史教授朱青生在《大学为什么需要艺术史》一文中提及艺术的历史缘何重要:
“人类所有的日常生活是平淡而重复的,最终值得记忆而被保留在博物馆中最精彩的、最杰出的部分就是 ‘艺术史中的杰作’,艺术史甚至会把本来不是艺术的奇迹和用具也当做艺术来供奉,一如长城与金字塔,本为战争防御工事和死人的坟墓,等到原有的功用消失之后,它们却被作为艺术品令千秋万代无限回望。
更何况还有那些精彩、杰出的活动,大脑和手的绝妙配合而呈现出来的出类拔萃的结果,一人完成,万人景仰,如果这种活动和成果还脱离势利,超凡入化,它们就会被赞为杰作。
亦如吟唱人人可为,唱到超绝即成音乐;语言人人会讲,写到触及灵魂就是文学;视觉与图像人人会用,用到令人过目而不忘,梦回常常记起,每次相见令人激动不已的精彩即是艺术。对人类文明中这个部分的记录、研究和呈现,构成了我们所说的艺术史。通观今日大学的所有学术,有哪一门学科会如此美丽而令人神往?会教人终生到死可以寄托并且走遍全世界而去寻求?”
曾收到老师的寄语,明智的人总能在沉思生活(Vita contemplativa)中积蓄前进力量,又懂得寻找积极生活(Vita activa)中的闲暇时光。西谚称,“缓缓疾行”(Festina lente)。
在一个生活在向前急速推进的时代,人工智能正在取代越来越多的人类工作;人文学科从缺乏奖学金、招生规模缩减到部分项目停招,人文社科在这个时代似乎日渐式微。我们在这个时代还需要人文与艺术吗?“失控的焦虑时代”正在到来,我们该如何面对?
这份书单未必能给出一个“答案”。我们常常无法在艺术,或是艺术史中得到一个答案,但至少会收获一段与过去和远方对话的时间。
这几本书都是基础教材的编写体例,所以兼具两个特点:通俗易懂、专业严谨。一方面,这几本书都由专业学者写就,内容翔实全面、结构完整,可作为案头常备的参考书、索引书,是系统入门艺术史的最佳读物,同时也是艺术史研究者和爱好者可以时时查阅的工具;另一方面,正因为是入门性的基础教材,这些书语言通俗流畅,没有令人费解的术语,因此也不会让非专业学者的读者望而却步。
这几本书涵盖的时间、地域等范围各不相同,这是受到作者本身知识背景和研究结构的影响;也因此各有所长并可互为补充,共同构建起一个涵盖不同视野的艺术世界。
01 )
WOMEN,ART,AND SOCIETY
女性、艺术与社会
![]()
《女性、艺术与社会》
(插图第六版)
把这本放在最前面,是因为这本书反思和挑战了过往男性为主导的艺术史叙事,它远不止是一部“女性艺术家的历史”,更是一部对艺术史学科本身进行深刻批判与改写的著作。
作者认为,艺术史分析的术语既不“中立”,也不“普遍”。相反,它们强化人们广泛持有的社会价值观和信念,影响教学、出版、买卖艺术品等各类活动。作者警惕“伟大”“英雄”等与男性中心的历史建构高度绑定的传统艺术史叙事的核心词汇,避免制造新的“伟大叙事”,而是让艺术家的工作在其所处的社会、文化和制度背景中显现。
本书以艺术的历史发展为主线,时间为串联线索,聚焦自中世纪以来至今女性参与视觉艺术的历史,详尽地讨论了艺术史上重要的女性艺术家、艺术作品和相关艺术潮流,以及塑造女性创作和再现的意识形态。围绕“女性”“艺术”“社会”三个关键词,本书将古往今来女性的艺术创作与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历史语境密切关联,呈现出一部揭示艺术与性别、阶级、权力之复杂关系的社会史。
正如《女性艺术期刊》所评价的,“一波新的学术思潮涌现在她的文本中……查德威克为我们重新思考那些熟悉的图像提供了全新的方法。”
02 )
CHINESE ART AND CULTURE
中国艺术与文化
![]()
![]()
《中国艺术与文化》
(插图修订版);(全彩修订版)
本书有平装版和全彩修订版两个版本,作者是著名汉学家杜朴和文以诚。
从 7000 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制陶和琢玉文化到当代艺术家的装置、影像和行为艺术,这部引人入胜的著作包含了中国艺术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是一部独特的中国艺术著作,既反映当下的学术研究,又通俗易懂。不同于对各个朝代和风格的平淡叙述,杜朴和文以诚将艺术呈现为社会愿望、政治、物质文化、信仰体系及更广泛领域的一种文化表述。他们强调发现于原处考古环境的古代艺术和建筑作品。当缺乏原处环境时,他们重建单个作品与其产生环境的互相关联。相比传统中国美术史的叙事,这本书不仅涉及了属于社会高层的礼仪重器和文人书画,也涵盖了大众视觉文化;不仅讨论艺术的形式表现,也介绍艺术生产的技术和方法,展现出一幅相当广阔的文化图景。
本书也展现出西方的眼光与国际的立场,东西方观念的差异造成了理解上的不同,这种差异既能让人借此反观自身文化,也能使读者了解到“他者”是如何认知和评价我们自己的。这也使这本著作尤为独特和富有个性,它反映出当下的学术研究趋势,又行文灵动巧妙,通俗易懂。本书举重若轻地处理了许多复杂问题,并不是灌输常识和提供背诵条目的手册,而是给予了读者通向新问题和新研究的入口。
03 )
L’HEURE DE LA MODERNITÉ
走向现代
![]()
《走向现代:西方艺术1789-1914》
当19世纪的欧洲在工业革命的轰鸣声中拥抱现代性时,艺术不再是孤立的创作,而是与哲学、社会学、技术革新乃至殖民历史交织的复杂图景。《走向现代:西方艺术1789-1914》以突破性的跨学科视角,重新讲述了这段艺术史,为读者呈现一部“非典型”的现代性启蒙之书。
不同于传统艺术史教材对流派和媒介的机械划分,本书以“现代性”为核心,将艺术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变革中。政治运动、工业革命、城市发展和殖民扩张集中爆发,各种文学、哲学和科学理论层出不穷……这些看似与艺术无关的领域,实则是19世纪艺术家突破传统框架的关键推力。书中深入探讨了艺术教育如何摆脱学院派和精英主义的桎梏、沙龙展览如何打破审美隔阂并促进艺术交流、摄影技术如何改变绘画的叙事逻辑,甚至建筑与城市规划如何成为权力与民主的象征。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让读者不仅看到艺术品的表象之美,更理解其背后的思想激荡与时代焦虑。
04 )
ITALIAN RENAISSANCE ART
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史
![]()
《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史》
(插图第七版)
本书对1250年至1600年间的意大利艺术进行了广泛而细致的讲解,涵盖绘画、雕塑、建筑和工艺美术等主要艺术门类,全景展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这一丰富多彩的画卷。哈特教授以佛罗伦萨、罗马、锡耶纳和威尼斯四座城市的艺术家及其作品为重点,分析了它们独特的艺术风格,此外,书中也没有忽视阿西西、米兰、那不勒斯、帕多瓦和乌尔比诺等次中心城市的艺术。
全书行文以瓦萨里的《艺苑名人传》为范本,依据时间顺序组织一系列传记,并将每一个艺术家作为富有创造性的个体来展开讨论。这样的安排给予读者一个强烈的感觉:每个艺术家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路径,但也要求读者自己去重构艺术家们的创作在时间上是如何相互交叉的,并理解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和作品如何有助于分析这个时期的艺术。
本书自1969年首版以来,历经多次修订,至今仍是文艺复兴艺术入门的最佳读物。威尔金斯教授在第七版中既纳入了新的研究和当前的艺术史思维,也保持了哈特教授热情洋溢地讲述的故事的完整性。此外还更新并新增了大量精美的彩色插图和电脑复原图,让读者更直观地感悟艺术的魅力。哈特的每一次分析都意在使读者更仔细地重新审视每一件艺术品。他对这些作品的热情是始终不渝的,并且决意要揭示其中的美妙、技艺和乐观主义精神。对他来说,这一切正是文艺复兴艺术对人类历史的重要贡献之一。
05 )
HISTORY OF MODERN ART
现代艺术史
![]()
《现代艺术史》
(插图第六版)
《现代艺术史》是一部经典的艺术断代史著作,聚焦于19世纪中叶以来现代艺术史的历史及其在当代艺术中的回响。
本书以讨论艺术的历史发展为主线,兼顾社会、政治、科技、文化和思想的变迁对于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并且总是在具体的作品中找到可以印证的实例。阿纳森的著作在涉及理论的问题时,总是能够以明了的语句和陈述深入浅出地把理论问题言简意赅地阐释清楚,这是本书特别具有吸引力的地方。
本书在编撰体例上,以主要的艺术运动、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为三大核心部分,在对艺术运动成因和发展的具体阐释、对艺术家的介绍和对作品的分析中,总是能够相互穿插关联、首尾相顾,时时提醒读者现代艺术史的发展和变化有着一个内在的、有机的而且具有活力的过程。
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与时俱进的著作,每一次修订都能够恰当和及时地反映现代艺术史研究在方法和涵盖范围上的变化。《现代艺术史》第一版的结尾是 1950 年代末和1960 年代初,而第六版的涵盖延续到了 21 世纪初全球当代艺术创作的状况。在研究方法上,它也反映了艺术史研究在最近数十年中的发展和变化,从社会艺术史、后殖民主义研究、批判理论到女权主义、视觉文化研究、全球艺术史等等,都在本书中有所涉及和讨论。
06 )
JASON'S HISTORY OF ART
詹森艺术史
![]()
《詹森艺术史》
(插图第七版)
本书是一部艺术通史著作,聚焦从史前直到20世纪末的西方艺术。本书以时间为框架,分为古代世界、中世纪、从文艺复兴到洛可可和现代世界四个部分,以各个时段的代表艺术品和艺术家为重点,阐释了艺术风格及其演变的历史。《詹森艺术史》并非简单串联有历史意义的艺术品,而是娓娓述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部艺术风格及其转变的历史。詹森的著述关注其探讨的艺术品的视觉及技术特征,不乏异常雄辩之辞。本书为数代学者确立了一个艺术史的经典名录。
该经典著作的第七版在内容上较之前版本有很大扩充,反映了当今艺术研究、鉴赏和收藏中的新观念和潮流。新版对当代艺术的重视远远超过旧版本,并顺应了当代学术思想的发展潮流,扩充了对女性艺术家的论述,全球化则是另一被强调的重点。
中文本译自第七版,这版《詹森艺术史》的教材性质最大限度地增强,它知识齐备,结构清晰,概念明确,参考丰富。第七版《詹森艺术史》已非一人之功,而是集一批高校教师囊括各自所从事专业的现行确定知识和最新发现,在西方艺术史常识范围内可以称得上齐备。书中论及问题,既有术语表、参考书目可资深入继续阅查,又有上述的巨大而且不断更新的数据系统用以开放知识,引向各个研究专门领域,使得第七版《詹森艺术史》兼有工具书和门户网站之便利。
微博|后浪艺术
小红书|纳福艺术研究所
豆瓣|纳福艺术研究
公众号|纳福艺术研究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