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西伏河畔
一座以巨型“风车”为标志的
现代化园区
正驰骋在绿色低碳赛道
这里不仅是绿色低碳技术的策源地
更成为长三角区域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
示范高地
走进盐城绿色低碳科创园,“一楼栋一产业,一产业一生态”的理念正在焕发活力,园区聚焦“风光氢储碳海农”七大主题,构建了从技术研发到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以风电为例,金风科技领军整机研发,国家风电设备质检中心成为技术创新的“磨刀石”,远实能源科技则破解退役风机叶片回收难题,已形成涵盖整机研发、检测认证到循环利用的完整产业链。面对风光发电不稳定的问题,储能技术成为关键,园区还引进了多家风电与储能领域的研发检测机构,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中科广化检测技术服务(盐城)有限公司提供研发、检测和认证一站式服务,全力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化,助力盐城可再生能源实现新跨越。
中科广化副总工程师甘振杰表示,盐城丰富的风光储资源与市场潜力是企业落户的重要原因。“企业送样‘足不出市’就能完成全链条的检测,产品开发和验证周期可以缩短超 30%。” 他还介绍,中心研发的单原子改性负极钠离子软包电池能量密度较行业平均水平高30%,柔性轻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可以让光电转化效率稳定在16%以上,这些创新成果为新能源技术的多元化应用提供了坚实支撑。目前,公司正推动PAA从“传统粘结剂”升级为向“可自愈、可回收、可3D打印”的智能界面材料升级,计划2030年前为下一代高性能锂电池提供“分子级”解决方案。
在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方面,园区的攻坚成果不断涌现。国科华创研发的新型钛纤维气体扩散层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填补国内高端钛基扩散层产业化空白,金风科技通过算法优化使得80米以上叶片机组年发电量提升1%至3%,中科院电工研究所入园团队研制出世界首台兆瓦级±30千伏直流变换器,将深远海输电电缆材料损耗降低近三分之一。这些创新技术共同绘就出盐城“清洁能源数字地图”,而象辑科技盐城研发应用中心则为这幅地图装上“智慧大脑”,该中心依托气象预测与人工智能算法,为能源企业提供精准的发电功率预测和电站智能运营解决方案,提升电网对绿电的消纳能力。
象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方仪知源(盐城)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聂鹏煊认为,园区的“楼宇生态”为企业提供了与上下游龙头企业合作的良好机会,“我们目前的预报技术覆盖从两小时短临预报到四十五天中长期预报。我们提供的技术服务能帮助风电场、光伏电站精准预测未来发电功率,降低弃风弃光率。”他还提到,盐城丰富的风光资源和完整的产业链为企业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应用场景,助力公司技术快速迭代。“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气象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为区域绿色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作为全市创新的“核中之核”,园区聚焦研发实验、成果转化、技术交易和概念验证等关键环节,精准攻坚重点项目,构建起集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与场景应用于一体的全生态创新体系。目前,园区累计集聚103个高水平科创项目,吸引近1500名高层次人才扎根攻关,入园团队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2项,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1个,累计获发明专利授权338件。此外,先后培育了高新技术企业56家、规上企业60家,省级潜在独角兽企业3家、专精特新企业13家。园区创新活力与发展韧性持续增强,一个专业化、实体化、可示范的现代化园区样板正加速成型。
盐城绿色低碳科创园管理办副主任左凌宇介绍,园区坚持创新引领、深化改革探索、坚定市场导向,全面推动“创新联合体、产业协同链、生态服务网、人才宜创地、制度试验田”五项重点任务突破,持续优化以“体制革新、精准选商、动态评价”的产创融合“567”工作法,高效推进项目引建,强化产创协同招商,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加速培育科创品牌,推动技术需求靶向对接与创新资源双向流动,促进科技成果在园区高效转化,全面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三角北翼“绿色创新极核”。
来源 盐南发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