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
来到山西朔州,总会被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所吸引,山脊线上一排排白色风机徐徐转动,群山之间一块块光伏板错落有致,它们与高压塔架编织成网,源源不断将绿色电能送到千家万户。
中电建怀仁1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光伏板沿着山坡排布。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在朔州市怀仁市窑子头村,近18万块光伏组件已安装调试完成,中电建怀仁1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将于今年10月正式并网发电。
“我们还在积极推进1200兆瓦抽水蓄能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承担电网调峰、填谷功能,增强区域电网的调节能力和运行安全。”山西怀仁金沙滩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中电建负责人董鹏说。
地处晋蒙交界的朔州市,近年来一手抓煤炭产业绿色转型,一手抓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推动能源结构持续优化,不断积蓄绿色发展动能。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在山西晋坤矿产品股份有限公司,煤炭伴生物煤矸石实现了“变废为宝”。
“煤矸石通过破碎、研磨、干燥、煅烧活化等工艺处理,变成硅铝质高绝缘性能基础原材料,再经表面改性处理,最终制成具有高绝缘性能的电缆绝缘材料,成为煤矸石高值资源化利用的一条新路径。”山西晋坤矿产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亚军介绍。
科研人员进行煤矸石转化研究。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资源型地区转型的重要举措,今年8月,山西(朔州)第十二届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大会上,5个固废利用项目成功签约,涵盖地质聚合物水泥、绿色矿山胶凝材料等方向,总投资近7亿元。
目前,朔州固废综合利用企业发展到170户,业务覆盖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多个领域,产品涵盖七大类二百余个品种,朔州市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从“十二五”末不到40%提升至73%。
储能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在朔州经济开发区,山西国润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40万平方米全氟离子膜自动化生产线和百兆瓦级全钒液流电池智能生产线正有序运行。
“现在我们的单电堆功率已经做到了42千瓦,单模块功率500千瓦,使用寿命20年以上,未来我们还将聚焦全钒液流电池的研发,不断对产品进行更新升级。” 山西国润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武登进介绍。
与此同时,在朔州市应县,山西省首个全钒液流电池与磷酸铁锂电池混合独立共享储能电站已进入调试阶段,项目投运后,可集中储存周边3个100兆瓦光伏电站的电力,成为保障电网稳定的超级“充电宝”。
发展储能产业是保障电网稳定性、促进新能源消纳的有效举措。2025年,朔州市重点建设怀仁市光伏储能一体化项目、新华电力朔州共享储能电站项目、山阴朔奇烨独立储能电站项目,3个项目规模达到715兆瓦/1415兆瓦时,朔州储能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容。
构筑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
“我是宁波人,但现在每年至少有半年时间都在朔州,这里不仅有资源,更有创新氛围。”朔州双碳产业研究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孵化企业的合资公司朔州文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蔡俊说。
朔州双碳产业研究院自2024年成立以来,发挥自身平台优势,与上海交通大学、中石化石科院、山西大学、太原科技大学等诸多科研院所紧密合作,逐渐成为吸引优秀人才的“强磁场”。目前,朔州双碳产业研究院已建成实验室、研发中心和中试车间一体化的创新平台,聚焦氢能源、煤基固废高值化利用等方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朔州双碳产业研究院是朔州构筑产业发展人才支撑、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朔州高标准建设“晋创谷·朔州”创新驱动平台,构建起“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解题”科研机制,推动订单式研发与成果转化。目前,朔州已培育26家省级创新平台和125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
今年8月,与研究院配套的“朔州院士之家”正式揭牌,通过营造优质的科研与生活环境,吸引更多顶尖专家来到朔州。
秋日的朔州市山阴县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起伏的山坡,满眼的绿意。右玉精神不仅染绿了这片黄土地,更深深浸润着朔州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行走塞上绿洲,今朝绿意更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