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76年周总理逝世,张学良软禁台湾后说出十字,精准客观

0
分享至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76年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

张学良即便被蒋介石囚禁在台湾近半个世纪,也要在得知周恩来逝世的消息时,发出沉痛的悼念,并默默说出十个字追思故友。

张学良当年到底说了什么?

这背后是否隐藏了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1976年初的台北,冬夜的寒气似乎能穿透墙壁,在一处被严密看管的宅邸里,一位百岁人生的见证者,正经历着一个无眠之夜。



他就是张学良,曾经意气风发的东北军统帅,此刻却已在与世隔绝中度过了近四十个年头。

消息的传来极为隐秘,在当时台湾媒体的严密封锁下,他只能从一份辗转得到的海外报纸上,看到一个角落里刊登的寥寥数语。

那段文字很短,却足以让他辨认出周恩来这个熟悉的名字。

他久久地凝视着那几个印刷的小字,仿佛要从中看出一生的波澜,据他侄孙张闾实后来回忆,那天晚上他什么东西都没吃,只是一个人静静地坐着,面朝大陆的方向一言不发,直到天色微明。

第二天清晨,他才用十个字打破了这漫长的沉默:“情义两相全,肝胆照平生。”

在此之前张学良也评价周恩来:“他是伟大了不起的人物”!

这十个字没有激昂的控诉,没有冗长的追忆,却像一把精准的刻刀,剖开了一段尘封四十年的深厚情谊,也概括了他自己一生中最为复杂的评判标准。

这份克制到极致的情感表达,恰恰是他面对历史洪流时,一以贯之的独特方式。

张学良的情感世界,总是通过这种静默或者极简的方式来呈现,尤其是在面对故人离去与时代变迁的重大时刻,他的无声往往比千言万语更具分量。

就在一年前,也就是1975年,蒋介石在台北去世,张学良获得了特许前去吊唁。

他亲笔写下了一副挽联:“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



这十六个字,坦诚地摆出了两人之间既有私人恩情又存政治分歧的矛盾关系,措辞虽然直接,却保持了极大的克制,不见丝毫怨恨。

然而对比他对周恩来的悼念方式,差异就显现出来了,一个是公开场合的十六字挽联,概括了一生的恩怨纠葛。



另一个则是私下里的一夜静坐和十个字的内心独白,前者是向世人交待,后者是与自己和解。

这份情谊并未因数十年的隔绝而淡漠,1990年当长达五十五年的幽禁生涯宣告结束,他重获自由后的第一件事,不是急于发声,也不是重返故土,而是辗转托人,打听邓颖超的联系方式。



他将一本自己多年翻阅、留有亲笔痕迹的《申报》合订本,作为礼物送了过去,他告诉中间人,这是他唯一能送的东西了。

一件旧物跨越海峡,承载的是一份无需言说的、跨越时空的挂念。



在他去世后,人们整理其遗物时,发现了一封没有寄出的信,信中有一句话被他用红笔重重圈出:“周先生若在,两岸或许不至于如此。”

这句话里没有提西安,也没有提蒋介石,只有对一位故友在民族大局中作用的无限惋惜与高度肯定。



这种牵挂是相互的,周恩来生前也始终没有忘记这位被囚禁的老朋友,他曾嘱咐密使带话给张学良:“如有密便,盼有教我”。

1975年9月,当他躺在病榻上,得知张学良眼疾严重,有失明之虞时心急如焚,在一份报告上连续批下三个托字,要求相关部门想尽一切办法提供帮助。

他曾多次在与人谈及张学良时,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总念叨着后会有期,可惜这个愿望终究未能实现。

时间拉回到1936年的那个冬天,那是决定张学良命运的转折点。

当时的中国,东北已被日本侵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但国民党政府的重心依旧是攘外必先安内。

作为东北军的统帅,家乡沦陷的切肤之痛让年轻的少帅心急如焚,他多次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但均未被采纳。

最终在一腔热血和救国决心的驱使下,他与杨虎城决定采取极端手段兵谏。

事变发生时,西安刚刚下过一场雪,寒气袭人,在张公馆简朴的客厅里,炉火烧得正旺,映红了在场每一个人的脸。



应张学良的邀请,周恩来从延安星夜兼程赶来,两人没有过多的客套,直奔主题。

周恩来开宗明义,强调当前的核心是民族存亡,而非党派之争,抗日合作应该是联合而不是强迫。

张学良后来多次回忆,周恩来是那个紧张时刻的主心骨,称赞他最沉得住气,话不多但句句切中要害。

两人彻夜长谈,周恩来敏捷的思维和高瞻远瞩的分析,不仅坚定了张学良的决心,也为事变的和平解决指明了方向。

在后续的谈判中,张学良与周恩来一刚一柔配合默契,最终促使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此初步形成。

然而就在事变和平解决,民族看到一线曙光之际,张学良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错愕的决定。

他不顾周恩来等人的再三劝阻,执意要亲自护送蒋介石返回南京,这个决定,或许是出于传统的义气,或许是出于对蒋介石人格的一丝幻想。

但无论如何,这趟南京之行,成了他个人命运的急转弯,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是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自由。



从踏上南京土地的那一刻起,张学良就陷入了一张无形的大网,他的人生轨迹,开始了一段漫长而隐秘的漂泊。

他先是被带到浙江奉化的雪窦山,随后又被转移到偏远的贵州,再到战时陪都重庆的戴公馆。

1946年末他被一架专机秘密送往台湾,从此开始了在海岛上的漫长岁月。

新竹、高雄、北投他的居所不断变换,身边的看管人员也换了一批又一批。

他没有经过任何正式的法律审判,却被剥夺了最基本的人身自由,这种状态被称为软禁,但实际上他更像是被整个世界彻底遗忘了。

1947年当老友张治中前来探望,劝他安心时,他却平静地预言:“不出三年,江山就要换人了。”

两年后他的预言应验,当大陆政权更迭的消息传来时,他没有发表任何言论,只是平静地吩咐身边人更换地图。

拿到新地图后,他亲手撕掉了标有“南京”字样那一页,这个无声的动作,是他对一个旧时代落幕的最终确认。

1990年张学良恢复自由,他没有选择留在台湾,也没有立刻返回大陆,而是远赴美国的夏威夷,在那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十年。



他远离了政治的漩涡,过上了平静的退休生活,仿佛前半生的金戈铁马与后半生的寂寥幽禁,都已化作了太平洋上空的云烟。

有人说他们的情谊是特殊时代的产物,在国难当头的大背景下,志同道合者必然惺惺相惜携手共进。

但也有人会思考,在当下和平年代,这样跨越重重阻碍、生死相念的友情是否还能存在呢?

那么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又该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守护那份珍贵的友情,让它在岁月的洗礼下历久弥新呢?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萧栝记录风土人情
萧栝记录风土人情
小伙在内地上学,记录风土人情
294文章数 3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