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你带过多少兵?」瑞典海军司令询问这位衣着朴素的中国大使。
1950年10月1日,瑞典政府举办招待会,一位刚从战场走来的中国将军面对外国军官的公然调侃。
「大概十几万人吧。」这句轻描淡写的回答,瞬间让现场鸦雀无声。
![]()
01
1950年元旦刚过的一天早上。
第一野战军第19兵团副司令员耿飚刚洗漱完毕,通讯员小王急促敲响房门。
「报告首长,政委和司令员请您立即过去。」
耿飚放下毛巾,心中疑惑。李志民政委和杨得志司令员这时候找他,定有要事商议。莫非又有新的作战任务?
疾步走进司令部,杨得志正和李志民围着地图低声交谈。见耿飚进来,李志民立即站起身。
「告诉你个好消息!中央来了调令,要你去北京!」
耿飚一愣。
「去北京?干什么?」
杨得志快步走来,拍拍耿飚肩膀:「中央要你去当大使,搞外交工作!」
从1925年参加革命开始,耿飚的全部生活就是战争。从湘江血战到强渡乌江,从长征路上到解放战争,他指挥过的战斗数不胜数。现在突然要他脱下军装,去搞完全陌生的外交工作。
「我搞外交?」耿飚摇头,「连几个字都认不全,怎么跟外国人打交道?」
李志民笑道:「组织选中你,肯定有道理。这是光荣任务!」
耿飚沉默片刻。作为共产党员,服从组织决定是天职。但心中困惑难消——为何偏偏选中他?
其实,早在1944年,驻延安的美军观察组要前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考察,周恩来亲自点名让耿飚护送。那次任务中,耿飚展现出色的对外联络能力。面对挑剔的美国军官,他既不卑躬屈膝,也不盛气凌人,用朴实言行赢得对方尊重。
美军观察组组长德穆克后来评价:「耿飚是一位无所畏惧的领导。」
1946年,国共两党在北平进行和平谈判,耿飚担任中共代表团副参谋长兼交通处处长。在叶剑英直接领导下,他与国民党特务展开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斗争。
那段经历至今让人津津乐道。
有一次,耿飚准备去看电影,刚走出住所就发现两名特务跟踪。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要么躲避,要么愤怒抗议。但耿飚的做法出人意料——他直接走向电影院,买了三张票,转身递给两名特务。
「你们跟了我这么久,也辛苦了。走,一起看场电影吧。」
两名特务面面相觑,完全不知如何应对这种「邀请」。最终只能灰溜溜离开。
耿飚竟然和一些特务建立「友好」关系。他们定期「点卯」,有一天,耿飚注意到某个特务连续几天没出现。
「老张怎么没来?」耿飚随口问道。
「病了,在家休息呢。」另一个特务回答。
耿飚二话不说,到药店买了药品,亲自登门探望。那名特务见耿飚带着药品来看他,深受感动。
「我没想到,党国不管我,八路军却想着我。就凭耿处长这份人情,什么情报我都能告诉你。」
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耿飚获得重要情报:国民党在叶剑英住所安装了窃听器。李克农得知后立即组织搜查,果然在叶剑英房间找到窃听设备。
这些经历让周恩来对耿飚印象深刻。在他看来,耿飚不仅有军人勇敢坚毅,更有处理复杂局面的智慧和灵活性。这正是新中国外交事业急需的人才。
![]()
02
1950年2月,耿飚告别战友,踏上前往北京的火车。
耿飚从1925年参加革命到现在,25年时间里,他几乎没离开过战场。现在突然要改行,心中忐忑可想而知。
到了北京,耿飚才解到还有其他9位准备出任大使的将军:黄镇、谭希林、袁仲贤、彭明治、倪志亮、王幼平、曹祥仁、姬鹏飞、韩念龙。
原来,根据毛主席「另起炉灶」的外交战略方针,党中央决定选调一批军队高级干部出任驻外大使。这些「将军大使」将承担起开创新中国外交事业的重任。
外交部专门派来资深外交官,给这些准大使们培训。从国际礼仪到外交用语,从着装要求到社交规范,一切都是全新内容。
「大使阁下,请问您对当前国际形势有何看法?」培训官用标准外交腔调询问。
耿飚挠挠头:「国际形势?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
培训官笑道:「大使先生,外交场合需要更委婉的表达方式。比如说'我们对某些不友好的言论表示关切'。」
这种含蓄表达方式让耿飚很不习惯。在军队里,有什么说什么,敌人就是敌人,朋友就是朋友,哪需要这么绕弯子?
但他是个善于学习的人。白天认真听课,晚上反复练习,很快掌握基本外交礼仪。
三个月后,周恩来亲自接见这批准大使。总理的话让耿飚记在心里:
「外交工作是代表国家和别人打交道,所以凡事要慎重,要多请示,不要自作主张。要重视调研和总结,在工作中学习和提高。」
周恩来特别对耿飚说:「你要去瑞典,那是我们派驻西方国家的第一位大使。要努力使瑞典成为我国和西方联系的纽带,同时要支持北欧国家坚持中立政策,争取团结国际上的中间力量。」
临行前,毛主席也接见了耿飚,给他下达具体任务:「要注意了解北欧国家经济建设方面的经验,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
![]()
03
1950年7月,耿飚带着夫人赵兰香和孩子们,踏上前往瑞典的飞机。
此时的国际环境极为复杂。美苏冷战格局刚刚形成,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全面封锁。瑞典虽然奉行中立政策,但对中国这个「红色政权」仍持观望态度。
经过十几小时飞行,飞机降落在斯德哥尔摩机场。瑞典外交部官员已在机场等候,用流利英语向耿飚表示欢迎。
耿飚一句英语都听不懂,只能频频点头微笑。好在使馆配备翻译,勉强能够简单交流。
斯德哥尔摩是座美丽城市,建筑风格与中国完全不同。街道整洁,秩序井然。但对耿飚来说,这里的一切都是陌生的。
中国驻瑞典大使馆设在市中心一栋三层小楼里。使馆工作人员早已准备就绪,等待新任大使到来。
「同志们辛苦了。」耿飚握着每个人的手,感受到家的温暖。
使馆工作条件相当艰苦。工作人员只有十几个人,大多数都不会瑞典语,只能通过翻译开展工作。而且经费有限,连基本办公用品都要精打细算。
但最大的挑战是语言障碍。瑞典语对中国人来说极其困难,而英语水平普遍不高。耿飚只能依靠翻译日常工作,这大大影响了工作效率。
「我们必须尽快学会瑞典语。」耿飚在第一次使馆会议上说,「不能总依赖翻译。」
他带头学习外语,每天早起背单词,晚上练习对话。虽然进展缓慢,但他的学习热情感染了整个使馆。
刚到瑞典的头几个月,耿飚主要是熟悉环境,了解瑞典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社会文化。他发现,瑞典虽然是个小国,但在国际事务中有着独特地位。
瑞典奉行中立政策,不参加军事同盟,在冷战格局中保持相对独立立场。这为中瑞关系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瑞典的经济建设经验也值得学习。这个只有700多万人口的国家,钢铁工业、造船业、机械制造业都很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较高。
耿飚按照毛主席和周恩来指示,深入了解瑞典经济建设经验,写成详细报告发回国内。这些报告为中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宝贵参考资料。
![]()
04
1950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一周年。中国驻瑞典大使馆按照惯例举办国庆招待会,邀请瑞典政府官员、外交使团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
这是耿飚就任大使以来主持的第一个重要外交活动。为了确保招待会成功举办,使馆工作人员提前一星期就开始准备。
招待会设在斯德哥尔摩一家高级酒店的宴会厅里。大厅里悬挂着中瑞两国国旗,布置得庄严温馨。
下午六点,客人们陆续到达。瑞典外交大臣、国防大臣等政府高官出席,各国驻瑞典大使也前来祝贺。
耿飚身穿深色西装,站在门口迎接客人。虽然外表从容,但内心还是有些紧张。这毕竟是他第一次主持这样正式的外交活动。
「欢迎,欢迎!」耿飚用刚学会的瑞典语向客人们问候。
客人们对这位新来的中国大使都很好奇。有的友善地点头微笑,有的则上下打量,似乎在评估这位来自东方的外交官。
招待会进行得很顺利。客人们品尝着中式点心,欣赏着中国传统音乐,气氛融洽。耿飚在翻译陪同下,与各国外交官交谈,介绍新中国建设成就。
就在这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打破了宴会的和谐气氛。
瑞典皇家海军司令埃里克·桑德格伦上将走到耿飚面前。这是个身材高大的中年男子,军装笔挺,胸前挂满勋章。他先上下打量了一番耿飚,眼神中带着明显轻视。
此时的瑞典全国武装力量总数约8万人,海军更是只有2万余人。在桑德格伦看来,这位衣着朴素的中国大使不过是个小角色。
「听说阁下以前是军人?」桑德格伦语调带着明显傲慢。
耿飚点点头:「是的,我确实当过兵。」
桑德格伦继续追问:「那么,请问您带过多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