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家委会”突然成了全网热词。
起因大家都知道,就是广州一位爸爸在群里怒怼家委会,刷爆了朋友圈和热搜。
其实事情刚出来的时候,我就在广州萌芽家长社群里第一时间看到了(毕竟这些年深耕广州家长群,哪能没有个一手消息),但是非曲直我不打算多解读,所以也没参与这个话题。
后来,随着舆论越炒越热,我也好奇去翻了翻各大帖子,发现网上对“家委会”的看法五花八门,发人深思。
那一刻我突然想起,自己这些年也算和各种类型的家委会都打过交道,比如:
幼儿园时期的私立双语学校家委会
小学低年级的IB国际学校家委会
小学高年级的公立学校家委会
小升初阶段接触的民间“中学家委会”
还有现在中学刚了解的公立中学家委会
可以说,市面上常见的家委会模式,我差不多都遇到过了。
所以今天也兴起了念头,想和大家聊聊我眼中的家委会“八卦史”,以及我的一些真实感受。
如果你也有过加入家委会、或者和家委会打过交道的经历,也特别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家委会这个词是什么功能,如果问DeepSeek,它是这么说的:
说真的,孩子刚上幼儿园那会儿,我对这个概念还是一脸懵。
开学没多久,群里突然开始推选“家委会”,我当时也没报名,因为不了解。
后来才发现,私立双语幼儿园的家委会,功能真的很多。
首先,在私立双语幼儿园,家委会就是活动的总策划。
私立学校活动还蛮多的,当时双语幼儿园还过万圣节,一切节日布置、游戏设计、联欢活动,都是家委会牵头做的。
但不仅仅是活动策划,家委会更重要的身份,是家校沟通的桥梁。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幼儿园管理层调整,很多家长担心教学质量受影响。
结果家委会临时组织了座谈会,甚至还请了律师,帮大家起草反馈信送到教育集团。
那个函件我还保留在手机上,因为校方对家委会的反馈意见,是正式做了回应函的。
那一刻我也挺感慨的,原来家委会,在关键时刻,能成为家长的“代表组织”。
后来孩子转到国际IB学校,家委会的风格和私立双语学校差不多,但更显得“国际范”。
比如,活动通知常常是双语版,连调查问卷和反馈意见书也都用中英文撰写,正式得像一份小型报告。
遇到和校方立场不一致时,家委会同样态度坚决,会据理力争,推动学校作出改进。
资源层面也更宽广。家长联谊、志愿者活动,往往能拉来大企业、公益机构的参与,规格直接拉满。
再后来,我们从体制外回到体制内,我也是真切感受到公立学校的家委会和体制外家委会的区别。
和国际学校不同,公立学校的家委会要帮忙的事情更琐碎。
一方面,他们要承担不少事务,比如买物资、准备各类活动的服化道、协调活动安排等,还要在学校和家长之间做沟通桥梁,提高班级凝聚力......
另一方面,公立学校家委会还要负责班费的管理和开支,这往往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部分——只要和钱挂钩,立场就很难完全统一。
这里其实有个背景差异:
公立学校的家委会没有独立经费,只能靠班费来维持运作;
而国际、私立学校则不同,他们的经费通常来自家长自愿承担、企业或个人赞助,以及学校本身的支持,很少涉及到“统一收班费”的模式。
所以,两者相比,国际和双语学校的家委会氛围普遍轻松,而公立学校的家委会就很容易陷入“钱该怎么花”的拉锯战。
我是比较幸运的,我家两个孩子所在的班级,家委会的管理和分工一直很和谐,家长和家委之间关系也融洽。
但我闺蜜就没这么顺利,她班因为一次矛盾闹得很僵,结果现在班级氛围特别冷清,很多家长都不愿意再参与活动,班级凝聚力也明显下降。
那次是参与一次大型文艺演出,家委会的几位妈妈(包括闺蜜在内)轮流请假,把孩子们的服化道和排练都包了。
可忙活了大半个月,最后还是有家长嫌“钱花得不值”,觉得浪费了孩子大量的时间,都是家委会“瞎折腾
”。
闺蜜无奈地跟我说:“做家委心好累,只有干过才懂这份苦。”
所以,我在公立学校的家委会,包括在社群里听到的,始终是两面性:
有些班级,家委会真心实意的付出是得到一致的赞誉,但有些班级,家委会无论做什么,都会面临质疑和抱怨。
有时候我也在想,这些争议大多并不是家委会本身的问题,而是家长们的期待不同,期待一旦不一致,再涉及到钱款开支,矛盾就更容易冒出来了。
再后来,去年Joshua经历了一场小升初,我又看到了一些让我大开眼界的家委会凝聚力。
这时候的家委会,严格来说已经不算是学校里的组织了,而更像是中学家长们自发的“校级民间联盟”。
面对一群小六生的家长们,不少学校的家委会家长会自发组织,作为学校的“民间代言人”,向我们分享中学的校园生活,学校特色文化,让我们提高对学校的了解和认识,增进情谊和好印象。
还有家委会家长们会自发组织聚会,一起AA制下午茶,聊聊天,作为过来人跟小六的家长们聊聊孩子的小初衔接,言无不尽、知无不答。
有缘分的可能最终能走到一起做校友,没缘分的话也没关系,家委会家长们会持续跟大家保持联系,也许小升初不见初升高见。
也算是别有一番风味了。
Joshua进入中学后,我们班目前还没成立家委会,但已经有热心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了。
坦白说,开学初的事务真的挺复杂。
对新生班级来说,前期就是一场“开荒战”。人数多、琐事杂,从配置储物柜到对接各类开学安排,事无巨细。
所以单靠老师根本忙不过来!还是需要大家一起上手,才能把班级节奏带顺。
于是热心家长(我们也叫临时家委会)成了最前线:收取和统计班费、忙前忙后、公开和梳理账目。
我真的很感谢这段时间主动帮忙的家长们。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班级在开学伊始就能迅速步入井然有序的节奏。
一个班的凝聚力,是从大家都愿意伸手分担这些琐事开始的,不是吗?
当然,后面更多的中学家委会功能我还没开发,有初二初三的学姐学长家长分享下啊
这段时间网上关于“家委会”的讨论很多,我看下来大体分成两个立场:
一个立场是站在私立、国际学校,国外模式角度;
另一个立场则是基于国内模式角度。
我确实也想补充一句:国内家委会这件事,真不能用国外的模式直接套用。
我之前所在的国际学校和私立双语学校,包括在欧美等地,家委会更像“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PTA)”,是一种志愿者组织,PTA建立目的,是构建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桥梁,成员主要由家长和老师组成。
PTA既不隶属于官方,也不隶属于学校,其工作内容包括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几乎不会涉及“收班费”。
但在国内,教育资源紧张、学校规模大、老师负担重,家委会就不可避免要承担事务性工作。
虽然从程序上有班级家委会,年级家委会和校级家委会三个层级,但主要还是以班级家委会为主,主要关注于本班级的教育、教学基本工作,帮助班级办些实事。
尤其在公立学校,家委会成了“润滑剂”:既要帮老师减负,又要安抚家长情绪。
在这种背景下,单纯用“家委会不是家长代表”来批评家委会,未免有失偏颇。
我觉得,如果没有那些不计辛苦、无偿付出的家长,一个班级的运转效率会低很多。
国内学校资源有限,家委会已经承担了很多职能,真的是很辛苦了。
当然,从各种评论和现实情况来看,国内家委会的矛盾,还有一个绕不开的点:人情世故。
有人觉得当家委能靠近老师,为孩子谋利
有人担心不参与会“吃亏”
有人真心付出,却常常被误解
所以问题或许并不在家委会本身,而是升学或关系等竞争激烈,让很多家长天然带着“利害眼光”,一旦戴上滤镜,很多事情就说不清了。
总而言之,一路走来,我发现:家委会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家校关系的一面镜子。
它既能让老师省心、班级更顺畅,也可能引来不必要的争议。
我知道广州也有国际学校已经直接撤掉了“家委会”,但大多数学校还是选择保留。
毕竟无论是从学校和老师的角度,还是从家长之间的组织与凝聚力来看,家委会总体上还是利大于弊的。
我个人的态度是:
家委会不是必需品,加入与否全看自己;
但一旦决定加入,就要明白这是一个费时费力的奉献角色;
它的价值,不在于你能为孩子争取多少“暗利”,而在于能不能帮班级提升凝聚力,让孩子们在班里更有归属感。
家委会本身并无对错,关系的好坏关键在于参与的人和心态。
如果保持透明、互相体谅,它就是桥梁;若功利心太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它就可能变成“战场”。
以上都是我的一己之见,你怎么看家委会呢?我也想听听你的想法。
「萌芽规划聊天局」
希望请转发分享给更多的人
关注我,一起抱团取暖
积极育儿、顺势养育
你点的每个在看和转发,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