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家庭的留学热,过去二十年,这绝对是教育圈里最能引发共鸣的现象。可到了2025年,这条路,变味儿了。
先看一组最新数据:2025年,英国一年发了43万份学习签证,中国大陆学生接近10万,占了足足四分之一。加拿大境内,有效中国留学生也超过12万。单看数字,乍一看风头不减——但你真去问问办留学的中介,画风却变了。
朋友圈晒offer的少了,家长签约周期拉长了,“美本藤校大满贯”也没人再羡慕得刷屏。
现在的家长,拿到康奈尔、芝大录取,悄悄转发一下,甚至干脆不晒,生怕被人问“你家一年花多少”。一位做了十多年的留学顾问感叹:以前家长发offer截图跟过年一样,现在都低调了,生怕显得“花钱买焦虑”。
为什么?道理很现实:贵、卷、不确定。
有家长卖了北京的房,就为孩子能去英国读A-Level;也有家长直接从国际班撤退,转头投入高考路线。留学不再是“人上人”的必经之路,而成了一种“备胎”——有条件就走,没条件就换轨。
行业内也明显感受到“分化”:一线城市家庭开始犹豫,反而是合肥、盐城、烟台这样的地级市家长,决策果断、押注坚定。跑得快,看得准——他们不是卷排名,而是卷“能落地”。甚至还有不少家长问:“有没有国外线上硕士?”留学不再是“面子工程”,而是“风险对冲”。
机构生态也变了。自2023年底,一线城市的中介频频关门、裁员,顾问转向“跳水价”自营,靠“卷服务”勉强活着。朋友圈里的“全案咨询师”涌现出来,靠口碑和熟人转介绍,不再依赖平台。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玩味:小红书上的留学内容,从“牛剑攻略”变成了“避坑指南”“低价留学”——大家最关心的,不是牌子,而是能不能留下、值不值回报。
家长的心理从“要不要出国”,转向“还能不能走”。过去是孩子的兴趣优先,现在是履历完整优先,留学像买保险,买了不一定用,但没买心里不踏实。一旦开弓,难回头。读了国际班、写完文书、签证搞定,谁愿意临门一脚退赛?
2025年,国际学校毕业生更现实了。直接出国的只剩25%,去港澳的35%,中外合办的28%。家长们不再一味冲顶校,而是“错峰进场”,押注稳健的路径。
背后推手,还是“资产缩水”和“政策预期”。
房价三年跌四成,西城30平学区房从570万掉到345万,上海、广州、温州接连腰斩。原本的“换房-留学”双保险,现在只剩留学一条路。杭州一位妈妈说得直白:“与其换房,不如把钱留给娃出国。”
于是,越来越多家庭选择“低龄早转轨”。初中、小学阶段就规划出国,甚至去匈牙利、马来西亚、阿联酋这些“兜底路线”,只求有路可走,不求最好。
对机构来说,留学服务正在碎片化、轻量化。
大机构推“录取数据库”和高端定制,小机构团队缩到5人以内,流程拆解成“选校-文书-签证”,家长像点外卖一样分项付费。地市分公司体系大幅收缩,2024年有200多家中介注销。
成都、合肥等地的顾问工作室联盟化,聚焦港新理工等细分赛道,成为中产焦虑的“新出口”。
归根结底,家长们不再是奔着理想,而是为了“不被困住”。不是所有孩子想出去,但家长比谁都坚定。留学变成了一场“结构性避险”:不是为梦想,而是为避免落选。
所以,留学的逻辑已悄然转型:它成了一种风险对冲的“保险单”,一场家庭层面的防御赛。不再讨论“值不值”,而是讨论“还有没有别的路”。未来,本来应该开放和多元,现在却成了“不能出错、不能停下”的单行道。
留学还在继续,但意义早已变了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