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年,女友考上北大无奈分手,20年后,我成副厅长与她不期而遇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先生,您的专车已在贵宾通道等候。"

李成凯正准备离开VIP休息室,却被不远处的一阵骚动吸引了注意。

一个女人蹲在地上狼狈地收拾着散落的衣物,破旧的行李箱拉链彻底坏了,八岁的儿子在一旁不耐烦地催促:"妈妈你怎么这么笨!"

那个背影,让李成凯的脚步瞬间停住了。

20年前,同样是个夏天,她拿着北大录取通知书站在宿舍楼下,冷漠地说:"425分?李成凯,我们真的不合适。我要去北京,你留在这个小城市吧。"

20年后,她穿着廉价的外套,为了一个坏掉的行李箱而手足无措。

而他,从当年那个被嫌弃学历低的男孩,已经成长为众人敬重的副厅长。

李成凯缓缓走向她,声音温和:"需要帮忙吗?"

女人抬起头,看清他面容的瞬间,如遭雷击。

"李......李成凯?"

时光荏苒,谁能想到20年后的重逢会是这样?



01

1994年的夏天,县城一中的梧桐叶还没有黄,李成凯就已经在为即将到来的高二暑假补课发愁了。

他家住在县城东头的平房区,父亲是供销社的一个小职员,母亲在服装厂做女工,一家三口的生活谈不上富裕,但也算安稳。

那天下午,他刚从学校出来,就看见苏雨站在校门口等他。

她穿着一条浅蓝色的连衣裙,扎着马尾辫,在夕阳下显得格外清秀。

“李成凯!”她朝他挥手,脸上带着那种特有的灿烂笑容。

他们是邻居,也是同桌,从小学一年级就认识。

苏雨的父亲是县政府的科长,母亲是医院的护士长,家境比李成凯家好上不少。

但这并没有影响两个孩子的友谊,相反,苏雨总是很照顾这个比她大半岁却显得更加内向的男孩。

“你等我干什么?”李成凯走到她身边,接过她手里的书包。

这个动作已经重复了无数次,自然得像呼吸一样。

“我爸说要请你到我们家吃饭。”苏雨说,“庆祝我们这次期末考试都考得不错。”

李成凯心里一暖。



苏雨这次又是年级第一,而他是第三名。

在他们这个小县城里,能考进前五名已经算是学霸级别的存在了。

走在回家的路上,苏雨突然停下脚步:“李成凯,你说我们能一起考上大学吗?”

“当然能。”李成凯毫不犹豫地回答,“你这么聪明,北大清华随便挑。我嘛,能跟着你考个一本就满足了。”

“那我们说好了。”苏雨伸出小手指,“拉钩,不管考到哪里,我们都要在一起。”

两个少年的手指勾在一起,在夕阳下拉了一个郑重的约定。

那时候的他们,以为时间永远不会改变什么,以为青梅竹马的感情可以战胜一切。

高三的日子过得很快,也很慢。

快的是每天都有做不完的题目,慢的是每个人都在为前途焦虑。

李成凯的成绩一直很稳定,保持在年级前十名。

而苏雨,依然是那个让所有人都羡慕的第一名。

她的理科成绩尤其突出,物理化学几乎没有失过分,数学更是常常考满分。

老师们都说,苏雨考清华北大是板上钉钉的事。

而李成凯,如果发挥正常,一本线应该没问题,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还能冲击一所不错的重点大学。

春天的时候,两个人的关系悄悄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那天下午,李成凯正在教室里做物理习题,苏雨突然从后面拍了拍他的肩膀。

“出来一下。”她的声音有些紧张。

他们走到教学楼后面的小花园里,这里平时很少有人来。

苏雨的脸有些红,看起来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

“李成凯,我有话想对你说。”

“什么话?”

苏雨深吸了一口气:“我喜欢你。不是朋友那种喜欢,是...男女之间的那种。”

李成凯的心猛地跳了一下。

其实他早就有这种感觉了,只是一直不敢确认。

毕竟,他们从小一起长大,这种感情的转变是那么自然,自然得让人察觉不出界限在哪里。

“我也喜欢你。”他说,声音有些哑。

就这样,两个十八岁的少年,在春天的午后,确认了彼此的心意。

从那以后,他们更加形影不离。

虽然没有做出什么过分的举动,但那种心照不宣的甜蜜却让周围的同学都看在眼里。

苏雨的妈妈王芳很快就察觉到了女儿的变化。

“雨雨,你最近怎么总是笑眯眯的?”那天晚饭时,王芳试探着问。

“没有啊。”苏雨低着头吃饭,脸上却还带着掩饰不住的幸福。

“是不是有男孩子给你写情书了?”王芳的语气中带着一丝紧张。

“妈,你想哪去了。现在高三,谁有那个心思。”

但王芳并没有因为女儿的否认而放下心来。

她开始暗中观察,很快就发现了李成凯的存在。

高考前的那个炎热夏天,整个县城都像一个巨大的蒸笼。

李成凯每天都要在图书馆待到很晚,回家的时候总是满头大汗。

那天下午,他正埋头做数学卷子,感觉有人在他旁边坐下。

抬头一看,是苏雨。

她手里拿着一个保温盒。

“给你的。”她小声说,把保温盒推到他面前。

李成凯打开一看,里面是一碗绿豆汤,还冒着凉气。

绿豆煮得很烂,汤水清澈,还放了几片薄荷叶。

“我妈做的。”苏雨的脸有些红,“她说天热,让我给你带点解暑的。”

李成凯心里一阵感动。

阿姨居然还想着他,还专门煮绿豆汤给他喝。

看来苏雨的妈妈并不反对他们的交往。

“替我谢谢阿姨。”他端起碗,一口气喝了大半。

绿豆汤很甜,带着家的味道。

那一刻,李成凯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他哪里知道,这碗绿豆汤,是苏雨求了王芳半天,王芳才勉强同意的。

而王芳之所以同意,只是因为她觉得,反正高考后这两个孩子就要分开了,现在对李成凯好一点,也算是给女儿留个念想。

02

高考第三天,李成凯发挥得还算正常。

语文和英语都考得不错,数学有两道大题没做完,理综也有些地方拿不准。

走出考场的时候,苏雨在门口等他。

“怎么样?”她关切地问。

“还行吧。”李成凯苦笑,“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我感觉我考得挺好的。”苏雨有些兴奋,“特别是数学,我全都做完了,答案也都检查过。”

看着她兴奋的样子,李成凯心里既高兴又有些忐忑。

如果苏雨真的考得很好,而他考得一般,两个人会不会就此拉开距离?

但他很快就摇了摇头,把这个想法赶出脑海。

他们说好了要一起上大学的,不管去哪里,都要在一起。

等分数的日子是煎熬的。

李成凯每天都睡不好觉,总是做各种奇怪的梦。

有时候梦见自己考了很高的分数,和苏雨一起上了北大;有时候又梦见自己考砸了,连本科线都没过。

苏雨倒是很淡定,每天还是照常看书,准备英语四级考试。

她说,不管高考结果如何,多学点东西总是没错的。

7月25日,分数终于出来了。

李成凯颤抖着手拨通了查分电话。

电话里传来机械的声音:“语文110分,数学101分,英语108分,理综106分,总分425分。”

425分!

李成凯的手机差点掉在地上。

他知道今年的分数线不会太低,425分这个成绩,恐怕连二本都够呛。

他立刻给苏雨打了电话。

“雨雨,你考了多少分?”

电话那头传来苏雨兴奋的声音:“李成凯!我考了658分!我妈说这个分数上北大肯定没问题!你呢?你考了多少?”

李成凯张了张嘴,半天说不出话来。



“李成凯?你还在吗?”

“我...我考了425分。”他的声音小得像蚊子。

电话那头突然安静了。

过了很久,苏雨才说:“425分...那也不错啊,应该能上一个不错的二本。”

但李成凯听得出她声音中的勉强。

658分和425分,相差了233分。

这不是一般的差距,这是天壤之别。

下午,李成凯硬着头皮去了苏雨家。

他想当面和她谈谈,商量一下接下来该怎么办。

苏雨家住在县政府的家属院里,是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在当时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住房条件了。

李成凯按响门铃,开门的是苏雨的妈妈王芳。

王芳看到李成凯,脸上的表情明显变了。

她没有让李成凯进门,而是站在门口冷冷地看着他。

“阿姨,我想找苏雨。”李成凯小心翼翼地说。

“雨雨在准备北大的入学材料,没时间见你。”王芳的语气很不友好。

“阿姨,我就想和她聊几句...”

“聊什么?”王芳突然提高了声音,“聊你那个425分吗?”

李成凯的脸一下子红了。

他知道阿姨肯定已经知道了他的分数。

这时候,苏雨从里面走了出来。

她看到李成凯,眼睛有些红。

“妈,让李成凯进来吧。”

“进来?”王芳冷笑一声,“他有什么资格进我们家?425分,连我们雨雨分数的一半都不到!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说着,王芳转身进屋,端出一杯凉水,毫不犹豫地泼在了李成凯脸上。

冰凉的水从李成凯的头顶浇下,顺着脸颊滴到地上。

他站在那里,像一只落汤鸡,狼狈不堪。

“阿姨,您这是...”

“我告诉你,从今天开始,你不要再来找我女儿。”王芳的声音充满了厌恶,“你这辈子都只会是个拖累!我女儿要上北大,要有光明的前途,不能被你这种人耽误!”

李成凯擦了擦脸上的水,抬头看着苏雨。

她站在门口,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但却一句话也没说。

“雨雨...”他叫了一声。

苏雨张了张嘴,最终还是什么都没说。

她转身跑回了房间,留下李成凯一个人站在门口。

王芳重重地关上了门,关门声像一记重锤,敲在李成凯的心上。

那天晚上,李成凯一个人在县城的街道上走了很久。

夏天的夜晚,街上还有很多人在乘凉。

他们聊着家长里短,孩子们在旁边追逐嬉戏,一片祥和的景象。

但李成凯却觉得自己像是一个局外人,与这一切都格格不入。

他想起王芳泼在他脸上的那杯凉水,想起她眼中的鄙夷和厌恶,想起苏雨那双含泪的眼睛。

他明白了。

425分这个数字,不仅仅是一个高考成绩,它还是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

它把他和苏雨分在了两个世界里,一个在云端,一个在泥土里。

03

第二天一早,李成凯接到了苏雨的电话。

“李成凯,我们见面谈谈吧。”她的声音很轻,听起来像是哭过。

他们约在了县城郊外的小河边,这里是他们小时候经常来玩的地方。

苏雨已经等在那里了,坐在河边的石头上,看着流水发呆。

“雨雨。”李成凯轻轻叫了一声。

苏雨转过头,他发现她的眼睛红肿,显然哭了一夜。

“李成凯,对不起。”她开口就是道歉,“昨天我妈的话太过分了,我应该为你说话的。”



“没关系。”李成凯坐在她身边,“阿姨说得也没错,425分确实很丢人。”

“不是这样的。”苏雨急忙摇头,“分数不能代表一切,你只是发挥失常了。”

两个人沉默了一会儿。

“李成凯,我爸妈让我跟你分手。”苏雨突然说,声音很小。

李成凯的心一沉,虽然早有预料,但真正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还是觉得像被什么东西狠狠撞了一下。

“我知道。”他说。

“他们说,我们现在就是两个世界的人了。我要去北京上大学,你只能在这个小县城里,我们不会有结果的。”

“他们说得对。”李成凯的声音很平静,“我们确实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了。”

苏雨猛地转头看着他:“你真的这么想?”

李成凯没有回答,只是看着远处的山峦。

其实他心里比谁都清楚,如果苏雨去了北京,而他留在这个小县城,两个人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时间会冲淡一切,包括他们现在觉得珍贵无比的感情。

“那我们...”苏雨的声音有些哽咽。

“分手吧。”李成凯说出了这三个字,感觉像是把自己的心挖了一块出来。

苏雨哭了,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落下来。

“李成凯,我舍不得你。”

“我也舍不得你。”李成凯伸手为她擦了擦眼泪,“但是没办法,这就是现实。”

他们在河边坐了很久,直到太阳完全落山。

最后,苏雨站起身,头也不回地走了。

她走得很急,好像怕自己会反悔。

李成凯一直坐到半夜才回家。

那一夜,他失眠了。

分手后的一个月,李成凯几乎足不出户。

他不想见任何人,也不想听到任何关于高考、关于分数、关于苏雨的话题。

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们知道儿子受了很大的打击,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安慰。

那天晚上,父亲李国强终于忍不住了。

“成凯,你不能这样下去。”他坐在儿子的床边,“425分确实不理想,但也不是世界末日。咱们可以复读,明年再考。”

李成凯摇了摇头:“我不想复读。”

“那你想怎么办?总不能一辈子躲在家里吧?”

李成凯沉默了一会儿,突然说:“爸,我想出去打工。”

“打工?”李国强吃了一惊,“你才十八岁,能干什么?”

“我想去南方看看。听说那边机会多,只要肯吃苦,就能挣到钱。”

“可是你没有文凭,人家能要你吗?”

李成凯苦笑:“总比在这里等死强。”

最终,父母还是同意了他的决定。

他们看得出来,儿子的心已经死了,留在这个地方,只会让他更加痛苦。

8月底,李成凯踏上了南下的火车。

他只带了一个简单的行李包,里面装着几件换洗的衣服和母亲给他准备的一些咸菜。

火车开动的时候,他透过车窗看了一眼这个生活了十八年的小县城。

在某个角落里,苏雨也许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做准备。

而他,却要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

火车越开越远,县城变成了一个小点,最终消失在地平线上。

李成凯的第一站是深圳。

1996年的深圳正处在改革开放的黄金时期,到处都是建设工地和机会,也到处都是像他这样怀着梦想南下的年轻人。

他住在龙岗区一个城中村的单间里,月租200块钱,十几平米,没有窗户,闷热得像蒸笼。

但这已经是他能负担得起的最好住处了。

第一份工作是在电子厂做流水线工人,每天早七晚十,中午只有半小时吃饭。

工作内容很简单,就是焊接电路板,但要求速度快,稍慢就会被领班骂。

李成凯很快和其他工人混熟了,但他与众不同的是,从不参加娱乐活动。

别人下班后去喝酒唱歌打牌,他却一个人回宿舍,就着泡面看书。

他看的书很杂:政治理论、经济学、管理学、文学作品,大多从旧书摊买来的,有的还缺页少章,但他都认真阅读,还做笔记。

室友们觉得他古怪。

四川小伙子小王问:“明哥,都出来打工了,还看这些书有什么用?”

李成凯抬头看着他:“因为我不想一辈子在流水线上拧螺丝。”

“那你想干什么?”

“我要做一个有用的人。”

04

半年后,李成凯觉得学不到新东西了,开始寻找新机会。

那时他已经把《毛泽东选集》翻了好几遍,读完了《邓小平文选》,对政策理论有了自己的理解。

一个偶然机会,他看到当地政府部门招聘临时工的启事。

虽然工资不高,但李成凯觉得这是接触社会管理的好机会。

招聘干部看了他的简历,有些惊讶:“你才十八岁?高中毕业?为什么不去上大学?”

李成凯沉默了一下:“分数不够。”



“那你为什么想来政府部门工作?”

“我想为人民服务。”李成凯的回答朴实而真诚。

也许是被真诚打动,也许是当时缺人手,李成凯被录用了,分配到区政府信访办公室,主要工作是接待来访群众,记录诉求,转交相关部门处理。

这份工作让李成凯第一次接触到社会复杂性。

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人来访:拆迁补偿不满的、工厂欠薪的、子女入学困难的,还有各种邻里纠纷、家庭矛盾。

起初,李成凯只是机械地记录转交,但慢慢开始思考问题背后的原因。

他主动学习法律法规,研究政策文件,遇到复杂案例还会查阅大量资料寻找解决方案。

办公室老同志注意到这个年轻人的与众不同。

主任子豪对他说:“小李,你学历不高,但脑子好使。有没有想过参加自学考试?”

“自学考试?”

“对,自己学习,参加国家考试,通过了就能拿到大学文凭。”

李成凯眼睛一亮。

当天晚上就去买了自学考试资料,决定报考行政管理专业。

接下来几年,李成凯过着白天工作、晚上学习的生活。



自学考试难度比想象中大,没有老师指导,没有同学讨论,一切靠自己。

特别是理论性强的科目,经常让他头疼。

但他没有放弃。

每天晚上不管多累都要学习到深夜,周末就泡在图书馆里。

1999年,经过三年努力,李成凯终于拿到了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文凭。

那天,他拿着毕业证书坐在深圳湾海边,看着远处高楼大厦,心中五味杂陈。

三年了,苏雨应该已经从北大毕业了吧?

李成凯摇摇头,把这些念头赶出脑海。

过去的让它过去,现在要为自己的未来努力。

有了本科文凭,李成凯很快被正式录用为公务员,调到市政府综合办公室,负责文件起草和政策调研工作。

这份工作对李成凯来说如鱼得水。

他理论功底扎实,又有丰富基层经验,对实际问题有深刻认识。

很快在单位里崭露头角。

领导们注意到这个年轻人:文件起草思路清晰,建议往往切中要害,工作态度认真负责,从不出错。

2001年,李成凯被提拔为副科长。

2003年,调到区委组织部担任干部科科长。

2005年,提拔为组织部副部长。

每一次提拔都是对能力的认可,他也没有辜负信任,在每个岗位都干出成绩。

2008年,李成凯被调到市委组织部担任副部长。

这一年他32岁,已经是副厅级干部。

从高考失败的农村孩子到副厅级干部,李成凯用了12年。

这12年里,他没有走捷径,没有靠关系,完全凭借努力和能力一步步走上来。

但成功并没有让他特别快乐。

每当夜深人静,他还是会想起那个夏天,想起苏雨,想起王芳泼在他脸上的那杯凉水。

那杯水成了他心中的一根刺,时时提醒着他曾经多么不堪,多么被人看不起。

也正是因为这根刺,他才如此拼命,如此不甘心。

之后几年,李成凯继续稳步上升:2012年,省委组织部副部长。

2016年,某地级市市委书记。

每一步都走得很稳,有着扎实基础。

李成凯的名字开始在省里叫响,成为年轻干部典型代表。

媒体称他为“从农村走出来的优秀干部”,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成功背后的心路历程。

2018年底,李成凯被任命为省教育厅厅长。

他深入学校课堂,了解教育实际情况。

提出的教育改革方案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基础,得到广泛认可。

在他主导下,全省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高考录取率逐年提升,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教育公平得到更好保障。

2019年,李成凯荣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站在人民大会堂领奖台上,李成凯想起二十三年前那个夏天。

如果时光能倒流,他多想告诉那个因425分而绝望的少年:不要放弃,未来的路还很长,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但时光不能倒流,生活只能向前。

05

就在李成凯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一个意外的消息传到了他的耳朵里。

那是2020年春天,新冠疫情刚刚得到控制。

李成凯正在办公室处理复学相关的工作,秘书小陈走了进来。

“李厅长,有个私人电话找您。”

“谁的电话?”

“说是您的高中同学,叫张子豪。”

李成凯愣了一下。

张子豪,他当然记得,那是他高中时期最好的朋友之一。

“您接吗?”

“接。”

电话接通后,传来了张子豪熟悉的声音。

“凯子!真的是你!我刚刚在新闻上看到你了,省教育厅厅长,牛啊!”

“子豪。”李成凯的声音有些激动,“这么多年了,你还好吗?”

“我挺好的,就是混得没你好。现在在县里的教育局工作,也算是你的下属了。”张子豪笑着说。

两个人聊了一会儿高中时期的往事,然后张子豪的语气变得有些严肃。

“凯子,我有件事想告诉你。”

“什么事?”

“是关于苏雨的。”

李成凯的心猛地一跳。

“她...她怎么了?”

“她离婚了。”张子豪说,“刚刚离的,听说过得不太好。”

李成凯握着电话的手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

“离婚?她什么时候结的婚?”

“大学毕业后不久就结了,嫁给了一个北京人。听说那个男人条件很好,但是人品不行,这些年一直在外面花天酒地。她忍了很多年,最后还是受不了了。”

李成凯沉默了很久。

“她现在在哪里?”

“回老家了,带着一个孩子,好像在县医院工作。”

挂了电话后,李成凯在办公室里坐了很久。



他想象着苏雨现在的样子,想象着她这些年经历的痛苦和挫折。

那个曾经光芒万丈的女孩,如今却过着如此艰难的生活。

而他,却已经成为了一个成功的人。

2021年初,省里进行新一轮的干部调整。

李成凯被任命为省政府副秘书长兼省教育厅厅长,同时担任省委教育工委书记。

这个任命意味着什么,李成凯心里很清楚。

他已经进入了省部级干部的后备梯队,前途不可限量。

但随着职位的提升,工作也变得更加繁忙。

李成凯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周末也很难休息。

有时候他会想,这样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

为了工作,他没有时间谈恋爱,没有时间结婚,甚至没有时间照顾年迈的父母。

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投入到了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

这让他感到充实,但也让他感到孤独。

四十五岁的李成凯,依然是一个人。

机会总是在不经意间到来。

2021年7月,李成凯接到上级通知,要他到北京参加一个高层次的教育工作会议。

这是一个为期三天的会议,汇集了全国各地的教育系统领导干部。

会议结束后,李成凯原本打算直接回省里,但临时接到通知,要他第二天到教育部参加一个紧急会议。

于是,他不得不在北京多停留一天。

7月15日上午,李成凯处理完教育部的事务,准备乘坐下午的航班回省里。

他的助理小刘陪同在侧,两人正在首都机场的VIP休息室里等待登机。

休息室里很安静,只有几个商务人士在低声交谈。

李成凯坐在靠窗的位置上,闭目养神。

这几天的会议让他感到有些疲惫。



“李厅长,该登机了。”小刘轻声提醒道。

李成凯睁开眼睛,整理了一下西装,起身朝着登机口走去。

走出休息室,沿着宽敞的走廊向前,机场里人来人往,一片繁忙的景象。

李成凯走在前面,小刘跟在后面,手里拿着两人的登机牌和证件。

就在接近廊桥入口的时候,李成凯看到前面有一些骚动。

一个女人蹲在地上,身边散落着一些行李和物品,看起来很是狼狈。

她身边还有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正不耐烦地催促着什么。

“妈妈,快点,别人都走了!我们要迟到了!”男孩的声音中带着急躁。

李成凯透过VIP休息室的落地玻璃,看着这一幕,心中涌起一阵不忍。

他转身想要吩咐助理小刘过去帮忙。

可当他的目光无意中扫向那个正在收拾东西的女人的侧脸时,他的心跳仿佛停止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