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百科人丨一部巨著背后的精神传承

0
分享至

“伟大的事业”、“不朽的事业”——这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与辞书泰斗吕叔湘对《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崇高赞誉。它不仅是中国出版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工具书,更被誉为“中国文化的丰碑”。

为了这部巨著,中国知识界和学术界几乎全部动员起来。众多学术泰斗不顾年高,三万余名学者殚精竭虑、倾注心血。他们用生命书写知识,用严谨铸就权威,用奉献传承文明。

这一切,要从一个在狱中萌生的梦想说起。

01

从个人宏愿到国家工程

1978年春天,中央编译局原副局长、老党员姜椿芳恢复工作。这位志存高远的学者,第一次谈起他思考多年的设想:编纂一部中国人自己的百科全书,填补我国大型工具书的空白。这一想法得到了多方支持。1978年11月18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以胡乔木为主任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成立具体负责编辑出版工作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正式启动。

此后九年,姜椿芳将全部生命投入这个梦想。面对百废待兴、人才稀缺的艰难局面,他四处奔走,亲自延请各领域顶尖学者。即便患有青光眼、视力微弱、行动不便,他仍坚持登门拜访,以诚意打动每一位专家。


姜椿芳

1984年寒冬,大雪纷飞。姜椿芳与同事顶着严寒敲开季羡林先生的家门,亲自送上总编委会委员的聘书。恰逢季先生外出,姜椿芳仍郑重地手捧聘书,向季夫人深深鞠躬:“等季先生回家,请您也像我这样把聘书交给他。”这一鞠躬,是对学者至高的尊重,也是对知识最深的敬畏。

至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在颁发《中国大百科全书》聘书时,仍保留着这个庄严的传统。

02

鞠躬尽瘁,以生命写就经典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毛泽东的这句话,成为许多参与编纂工作的前辈学者的真实写照。

编纂初期,出版社没有固定办公场所,辗转于京城八个借来的地点,被大家戏称为“八大处”。编撰大百科在当时纯属“赔钱的活儿”,编校人员收入远低于行业水平,但承担的工作量却是非常的繁重。


1978年7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筹备组

在北京北总布胡同的版本图书馆开始办公

一些知名学科专家极为重视《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为了百科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考古学家夏鼐上午还在伏案修改《考古学》卷概观文章,下午便突发急病入院,逝后人们发现他的床头堆满了大百科资料;天文学家戴文赛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坚持审稿至生命最后一刻;国际法专家陈体强在病榻上逐字修改完数十万字的条目才阖然长逝;建筑学家童寯在撰写“江南园林”条目时倒在办公桌旁,留下未完的句子:“扬州以莳花闻名远近,清初……”


总编委会副主任和我社领导在研究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有关工作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的编纂过程中,从总编委会主任胡乔木、奠基人姜椿芳,到华罗庚、宋时轮、茅以升、胡愈之等30余位总编委委员先后辞世。几乎每一部学科卷出版时,卷前的编委名单中都要添上几个黑框。非常遗憾,许多学者未能见到自己倾注心血的作品出版,但他们将毕生所学通过《中国大百科全书》永远留给了后人。

历经15年艰辛努力,1993年8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学科卷全部出齐,结束了泱泱大国没有百科全书的历史。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

03

科学严谨,字字皆经千般考

百科全书编纂最大的挑战之一,是内容要精干却又必须确保精准。1995年启动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是我国第一套按照国际惯例编纂的现代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是在第一版基础上的修订重编版,最初计划收录6万个条目,6000万字、30万个知识点,和第一版相比,如何做到“瘦身”而不“瘦质”,成为编辑们的重大课题。

仔细核查资料,是编辑们的基本功,大家往往动用各种办法核对资料,有时甚至要进行实地考察。为写好“外滩”这一条目,编辑李晓红专程从北京赶赴上海。她制出详细表格,标注每一栋建筑的名称、新旧业主、建造年代、修复次数,并逐一拍照核对。

还有一次,编辑发现诺贝尔奖得主迈伦·斯科尔斯的出生日期在不同资料中存在出入。为核实准确,编辑朱虹从网上找到斯科尔斯的电子邮箱,请自己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儿子发邮件询问斯科尔斯本人。不久,收到了斯科尔斯幽默的回复:“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年轻一点”,并确认生日是1941年7月1日。

正是这般近乎“执拗”的严谨,守护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权威性。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

04

百科精神,薪火相传

进入新时代,《中国大百科全书》也踏上了新的征程 —— 第三版以网络版、纸质版和中国主题英文条目的多元形态,推进数字化转型,让知识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大众。如今正在编纂出版的第三版,涵盖教育部颁布的13大知识门类、110 多个一级学科,全面记录着新时代中国科技文化的最新成就与前沿探索。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在这场新的 “知识长征” 中,老一辈的 “百科精神” 从未缺席。陈光中先生便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的 “三朝元老”:他曾担任第一版法学卷编委、第二版法学学科副主编;第三版启动后,德高望重的他,受法学界专家一致推荐,再次扛起法学学科主编的重任。“担当《中国大百科全书》三版法学学科的主编工作,是我追求法治一生中浓重的一笔。” 陈光中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无数 “百科人” 的使命与热爱。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纸质版

许多参与第三版编纂的人士说,姜椿芳当年的那次 “鞠躬”不仅是对知识的敬畏,更是对传承的承诺,这种精神早已刻进了 “百科人” 的基因里。从第一版到第三版,从纸质书到数字平台,改变的是载体与形式,不变的是 “百科人” 对知识的坚守、对文明的担当。

这部皇皇巨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的骄傲。它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是一个民族对知识的信仰。而这份信仰,还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传递下去。

编辑|章 莹

复审|李 鹏

终审|张弋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incentive-icons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我们提供权威和标准
1564文章数 4489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