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驾无人区失联,家人寻找15天后宣布放弃,意外却在此时发生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韩父永远不会忘记那个深夜电话响起的瞬间。

"叔叔,明轩他...他们失联了。"

电话那头,儿子室友的声音带着哭腔。

十五天后,当他站在雁鸣戈壁搜救指挥部里,看着桌上那份放弃搜救的协议书,手指怎么也无法握紧那支笔。

"我们真的要放弃吗?"他看向妻子苍白的脸庞。

"老韩,孩子们...孩子们可能真的..."妻子话没说完,泪水就夺眶而出。

搜救队长杨建设在一旁轻声说道:"我们已经尽了全力,十五天了,这片戈壁..."

韩父深深吸了一口气,颤抖着伸出手。就在笔尖即将触碰到纸张的那一瞬间,门外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



01

韩明轩第一次提出这个想法是在三月份的一个黄昏。

那天下午,地质专业的四个室友正围坐在宿舍里讨论毕业实习的去处。教授给出的选项都太过平常——要么去附近的石灰岩矿区,要么到南边的火山岩带。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他们来说,这些地方缺乏足够的挑战性。

"我有个想法。"韩明轩放下手中的地质图册,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为什么我们不去雁鸣戈壁?"

周思远抬起头,推了推眼镜:"那里可是无人区。"

"正因为是无人区,才更有研究价值。"韩明轩展开一张详细的地形图,指着图上一片标注为"雁鸣戈壁"的区域。"你们看,这里有独特的风蚀地貌,还有可能存在稀有矿物质。如果我们能在这里完成实习报告,绝对会让导师刮目相看。"

吴景程是四人中最谨慎的一个。他仔细研究着地图,眉头紧锁:"明轩,这个地方距离最近的补给点都有两百多公里。而且天气变化无常,万一遇到沙尘暴..."

"所以我们需要做充分的准备。"韩明轩已经想得很周全。"我们可以租一辆性能良好的越野车,准备足够的食物和水,还有卫星电话保持联系。"

赵康宁一直在默默听着,这时候开口了:"我觉得可以试试。我们都学了四年地质学,总不能一直在实验室里纸上谈兵。"

四个人讨论到深夜,最终决定将这个计划付诸实施。他们制定了详细的行程安排:从石河镇出发,深入雁鸣戈壁腹地进行为期一周的地质考察,然后原路返回。

韩明轩回到家里告诉父母这个计划时,韩志国的第一反应就是反对。

"那是什么地方?无人区!你知道每年有多少人在那里出事吗?"韩志国指着电视上正在播放的一则新闻——又有驴友在戈壁中迷路获救。

韩明轩的母亲许梅花更是直接:"明轩,妈妈不同意。毕业实习哪里不能做,非要去那么危险的地方?"

"爸妈,你们想想,如果我们能成功完成这次考察,这对我们的学术生涯会有多大的帮助。"韩明轩耐心地解释着。"而且我们不是去玩,是去做正经的地质研究。"

为了说服父母,韩明轩拿出了厚厚一沓准备材料:详细的路线图、装备清单、应急预案、天气预报分析...他甚至联系了几位曾经在戈壁地区进行过科研工作的专家,请他们提供建议。

经过整整一个月的拉锯战,韩志国夫妇终于松了口。但他们提出了严格的条件:必须每天通过卫星电话报平安,必须严格按照计划的路线行进,必须在任何感到危险的时候立即返回。

其他三个孩子的家长得知这个计划后,反应各不相同。周思远的父母是大学教授,他们对孩子的学术追求比较理解,但也反复叮嘱要注意安全。吴景程的家人起初坚决反对,直到看到韩明轩他们准备的详细方案才勉强同意。赵康宁的父母则相对开明一些,他们相信儿子的判断能力。

四月份,准备工作正式开始。

韩明轩负责联系越野车租赁,经过反复比较,他们选择了一辆性能可靠的丰田陆地巡洋舰。这辆车经过了专门的改装,配备了额外的油箱、备胎和修理工具。

周思远负责装备采购。他列出了一份详细的清单:帐篷、睡袋、防风衣、登山鞋、头灯、对讲机、急救包...每一样都经过了精心挑选。

吴景程负责食物和水的准备。他计算了每个人每天的基本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增加了50%的储备。除了基本的压缩饼干和罐头食品,他还准备了维生素片和能量棒。

赵康宁负责通讯设备和导航系统。除了一部卫星电话,他们还准备了GPS导航仪、指南针和详细的纸质地图作为备用。

五月初,所有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四个年轻人看着满满一屋子的装备,心中充满了对即将到来的冒险的期待。

出发前的最后一个晚上,韩明轩独自坐在宿舍里,再次检查着行程计划。他们预计在雁鸣戈壁中停留七天,前三天深入腹地进行地质采样,后四天返回石河镇。如果一切顺利,这将成为他们大学生涯最难忘的经历。

他拿起手机,给父母发了一条短信:"爸妈,明天就要出发了。请放心,我们一定会平安回来的。"

很快,母亲回复了::"明轩,路上一定要小心。记住,安全第一,其他什么都不重要。"

韩明轩看着这条短信,心中涌起一阵暖流。他知道父母有多么担心,但他也相信这次行程会很顺利。毕竟,他们已经准备了这么久,考虑了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

夜已深,宿舍里其他三个室友都已经进入梦乡。韩明轩关上手机,也躺下休息。明天,一段全新的冒险就要开始了。

02

5月12日清晨6点,石河镇还笼罩在晨雾中。

韩明轩四人驾驶着那辆装载着各种装备的越野车,在镇边的最后一个检查站停了下来。值班的边防战士仔细检查了他们的证件和装备清单,再三询问了行程安排。

"你们确定要去雁鸣戈壁?"年轻的战士皱着眉头。"最近那边天气不太稳定。"

"我们做过充分准备。"韩明轩出示了厚厚一叠材料。"这是我们的详细计划书,还有应急预案。"

战士翻阅着这些文件,最终在登记簿上签了字:"记住,每天晚上八点必须通过卫星电话报告位置和状况。如果超过24小时联系不上,我们会启动搜救程序。"

车子缓缓驶出检查站,身后的石河镇越来越小,最终消失在晨雾中。

前方的路开始变得崎岖起来。沥青路面很快被砂石路取代,车轮碾过碎石发出单调的响声。两旁的植被逐渐稀少,绿色的草原被黄褐色的戈壁滩所替代。

"感觉怎么样?"坐在副驾驶位置的周思远问道。

"刺激。"韩明轩紧握着方向盘,眼中满是兴奋。"真正的冒险开始了。"

第一天的行程相对轻松。他们按照预定路线行进,中午在一处相对平坦的地方停下来休息用餐。下午继续前行,直到傍晚时分才在一片相对避风的山坳里扎营。

晚上8点整,韩明轩准时拨通了卫星电话。

"爸,是我。"

电话那头传来韩志国急切的声音:"明轩!你们到哪里了?一切都好吗?"

"我们很好,爸。今天行进了大约120公里,现在在计划中的第一个宿营地。天气晴朗,没有遇到任何问题。"

"食物和水够吗?车子没有故障吧?"

"都很好,爸。您和妈妈不用担心。"

电话另一端传来许梅花的声音:"明轩,一定要注意安全。觉得有危险就马上回来。"

"知道了,妈。我们明天会继续深入,后天到达预定的采样地点。"

挂掉电话后,四个人围坐在篝火旁,兴致勃勃地讨论着明天的行程。头顶是满天繁星,远处传来不知名动物的叫声。这种远离尘世的感觉让他们都感到无比兴奋。

第二天一早,他们继续向戈壁深处前进。

地形开始变得复杂起来,道路时而穿过峡谷,时而爬上山坡。车外的温度随着日头的升高而快速上升,到中午时分已经达到了40多度。

"这地方真是天然的地质博物馆。"吴景程指着路边奇异的岩石构造说道。"你们看那些风蚀柱,简直像是天然的雕塑。"

赵康宁正忙着拍照记录:"等回去之后,这些资料足够我们写一篇优秀的实习报告了。"

晚上,他们在一处相对开阔的平地上扎营。韩明轩依然准时打电话报平安,告诉家里今天又前进了100多公里,一切正常。

第三天的行程是最关键的,他们要到达预定的核心采样区域。

这一天,雁鸣戈壁展现出了它最壮美也最严酷的一面。连绵起伏的沙丘像黄色的海浪延伸到天际,偶尔可见的胡杨林在烈日下顽强地生长着。

中午时分,他们到达了一处地质构造特别复杂的区域。这里有着各种颜色的岩层,红的、黄的、黑的,像是大自然的调色板。

"就是这里了!"韩明轩兴奋地跳下车。"你们看这些岩层,绝对有研究价值。"

四个人开始忙碌起来,采集样本、拍照记录、测量数据。他们在烈日下工作了整整一个下午,直到太阳西下才停止。

当天晚上8点,韩明轩再次拨通了卫星电话。

"爸,我们今天到达了目标区域,收获很大。明天我们会继续在这一带采样,然后开始返程。"

"太好了,明轩。记住,安全第一。"

"知道了,爸。我们明晚也会准时联系的。"

这是韩明轩最后一次与家人通话。

第四天早上,四个年轻人依然按时起床,准备开始新一天的工作。天空依然晴朗,微风徐来,一切看起来都很正常。

他们不知道的是,在遥远的气象站里,预报员正皱着眉头看着卫星云图。一个庞大的低压系统正在快速向雁鸣戈壁移动,预计将在今天下午到达。

而在石河镇的检查站里,值班战士看了看墙上的钟表——晚上8点30分。他拿起电话,准备接听来自戈壁深处的例行报告。

但是,电话没有响起。



03

5月15日晚上9点,石河镇检查站的电话铃声急促地响起。

"什么?还没有联系上?"边防战士小刘紧紧握着话筒,额头渗出了汗珠。"已经超过24小时了。"

电话另一端是韩志国焦急的声音:"同志,我儿子他们应该昨天晚上8点联系的,但是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消息。我们试着打卫星电话,但是一直无法接通。"

小刘迅速翻开登记册,找到了韩明轩他们的记录:"韩先生,请您不要着急。我们立即启动应急程序。"

放下电话,小刘马上向上级汇报了情况。不到半小时,石河镇政府就接到了指示:立即组织搜救队伍,进入雁鸣戈壁寻找失联人员。

当天夜里,镇长杨建设亲自召集了紧急会议。参会的有边防部队、当地公安、消防救援队,还有几名熟悉戈壁地形的向导。

"情况就是这样。"杨建设指着地图说道。"四名大学生在雁鸣戈壁失联超过24小时。根据他们之前的联系记录,最后的位置大概在这一带。"他用红笔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圈。

老向导马三看着地图,皱起了眉头:"镇长,这几天戈壁里天气变化很大。前天下午有一场大风沙,能见度几乎为零。"

"所以情况可能比较严重。"公安局长王平说道。"我们必须抓紧时间。"

会议一直开到凌晨2点,最终制定了详细的搜救方案:分成三个小队,分别从不同方向进入戈壁搜索。同时申请上级支援,争取调来直升机和专业搜救设备。

16日一早,第一批搜救队员就出发了。

领队的是有着20多年戈壁救援经验的老队员张强。他带着8名队员,驾驶着三辆越野车,沿着韩明轩他们最可能行走的路线开始搜索。

"大家注意,一定要仔细观察路面。任何轮胎印、脚印、或者掉落的物品都不能放过。"张强通过对讲机提醒着队员们。

戈壁中的搜救工作异常艰难。白天酷热难耐,夜晚又寒冷刺骨。搜救队员们顶着烈日,在茫茫戈壁中寻找着任何可能的线索。

与此同时,韩志国夫妇也赶到了石河镇。

"我们的孩子一定还活着。"许梅花红着眼睛对杨建设说道。"他们都是聪明的孩子,一定知道怎么保护自己。"

韩志国相对冷静一些,但眼中的焦虑依然清晰可见:"镇长,我们能做什么?我可以跟着搜救队一起进去找。"

"韩先生,我理解您的心情。但是戈壁搜救需要专业技能,普通人进去只会增加救援难度。您最好的选择就是在镇上等消息,随时准备为搜救队提供孩子们的相关信息。"

其他三个孩子的家长也陆续赶到了石河镇。周思远的父母从省城连夜开车赶来,吴景程的家人坐飞机转火车转汽车,用了整整一天时间才到达。赵康宁的父母年纪比较大,身体不好,但还是坚持要来现场。

17日下午,搜救工作迎来了一个突破。

"张队!张队!这里发现情况!"队员小李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带着明显的兴奋。

张强立即驾车赶到了小李所在的位置。那是一处相对平坦的戈壁滩,地面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车辆碾压的痕迹。

"这轮胎印记很新,应该就是他们的车留下的。"张强蹲下身仔细观察。"你们看,车子是从这个方向来的,然后向那边去了。"

顺着轮胎印记,搜救队员们追踪了大约5公里,来到了一处岩石比较集中的区域。在一块大石头旁边,他们发现了明显的扎营痕迹。

"这应该是他们的一个宿营地。"张强捡起地上的一些垃圾——空的矿泉水瓶、压缩饼干的包装袋。"看样子他们在这里停留了一晚。"

这个发现让搜救指挥部振奋了起来。至少证明韩明轩他们曾经到过这个地方,而且当时状况应该还不错。

但是接下来的搜索又遇到了困难。从这个宿营地开始,车辆的痕迹变得非常模糊,似乎被风沙掩盖了大部分。

18日,上级部门调来了直升机支援。

直升机的加入大大提高了搜索效率。从空中俯瞰,戈壁的地形一目了然,很多地面搜救队难以到达的地方都能覆盖到。

但是连续两天的空中搜索也没有发现失联人员的踪迹。直升机飞行员报告说,除了一些野生动物,没有看到任何人类活动的迹象。

家属们的心情越来越沉重。

"已经一个星期了。"许梅花靠在韩志国的肩膀上,声音沙哑得几乎听不清。"明轩他们会不会..."

"不会的。"韩志国用力握住妻子的手。"我们的儿子那么聪明,一定能坚持住。"

搜救指挥部里的气氛也越来越凝重。每个人都明白,在戈壁这种环境下,时间就是生命。失联的时间越长,生还的可能性就越小。

杨建设召集了另一次会议,讨论是否要扩大搜索范围。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不确定他们具体往哪个方向去了。"张强指着地图说道。"戈壁太大了,如果没有明确的方向,搜索就像大海捞针。"

"但是我们不能放弃。"王平坚持道。"四个鲜活的生命,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

会议最终决定,继续加大搜救力度,申请更多的人员和设备支援。

04

5月20日,搜救进入第八天。

这一天,搜救队员们终于有了新的发现,但这个发现让所有人的心都沉了下去。

在距离最后一个宿营地约15公里的一处山坳里,队员们发现了一个被风吹散的背包。背包里装着一些衣物、洗漱用品,还有一本笔记本。

"这是周思远的背包。"韩志国颤抖着翻看着笔记本,上面写着周思远工整的字迹——关于地质构造的观察记录。

背包被发现时已经被风沙掩埋了一半,里面的东西散落在周围。这说明它在这里已经停留了相当长的时间。

更让人担心的是,背包周围没有发现任何人员活动的迹象。

"他们为什么要丢掉背包?"吴景程的母亲忍不住哭了出来。"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危险?"

张强试图安慰家属:"也许是背包太重了,他们想减轻负担。这不一定意味着什么不好的事情。"

但是他心里也明白,在戈壁这种环境下,除非遇到紧急情况,否则没有人会主动丢弃如此重要的装备。

搜救队继续以发现背包的地点为中心,扩大搜索范围。他们仔细搜索了周围每一处可能的藏身之地——山洞、岩石缝隙、干涸的河床...

但是一无所获。

与此同时,天气预报传来了坏消息。气象部门发布预警,未来几天雁鸣戈壁将有一次强沙尘暴天气,风力可达8-9级。

"在这种天气下,搜救工作将被迫暂停。"直升机飞行员遗憾地说道。"强风和沙尘会严重影响飞行安全。"

地面搜救队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在沙尘暴中行进不仅危险,而且毫无效果,因为能见度几乎为零。

杨建设做出了艰难的决定:暂停搜救行动,等沙尘暴过后再继续。

这个决定让家属们难以接受。

"不能停!绝对不能停!"韩志国激动地说道。"我儿子还在等着我们去救他!"

"韩先生,我理解您的心情。但是在这种天气条件下继续搜救,不仅找不到人,还可能让搜救队员陷入危险。"杨建设耐心解释道。

许梅花已经哭得说不出话来。她靠在丈夫的肩膀上,身体不住地颤抖。

沙尘暴持续了整整两天。

这两天里,家属们在镇上的招待所里度日如年。他们通过网络关注着天气预报,盼望着风暴尽快过去。

赵康宁的父亲身体本来就不好,这几天的折磨让他看起来苍老了许多。他坐在椅子上,双手合十,嘴里不停地念叨着什么。

周思远的母亲是个大学教授,平时性格很坚强,但这时候也完全承受不住了。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谁来劝都不开门。

5月23日,沙尘暴终于停了。

搜救队伍立即重新出动,但是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被风沙彻底改变了面貌的戈壁。之前发现的所有线索——轮胎印记、脚印、甚至那些作为标记的石堆,都被风沙完全掩埋了。

"就像重新开始一样。"张强无奈地摇头。"所有的线索都没了。"

搜救工作变得更加困难。队员们只能凭借经验和直觉,在茫茫戈壁中寻找着可能存在的线索。

又过了三天,搜救队再次有了发现。

这次发现的是一些食品包装袋和空的水瓶,散落在一处相对避风的山谷里。从包装的新旧程度来看,应该是最近几天才留下的。

"这证明他们可能还活着。"张强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希望。"至少几天前还有人在这里停留过。"

但是除了这些垃圾,他们没有找到任何其他线索。没有人员踪迹,没有求救信号,什么都没有。

家属们从最初的兴奋很快又陷入了绝望。时间一天天过去,孩子们生还的可能性在急剧下降。

5月26日晚上,搜救指挥部召开了一次严肃的会议。

"各位,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杨建设的声音很沉重。"搜救已经进行了12天,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镇长,您的意思是..."张强问道。

"上级部门对我们提出了要求。如果再找不到具体线索,可能要考虑调整搜救策略。"杨建设停顿了一下。"甚至...可能要考虑结束搜救行动。"

会议室里一片沉寂。所有人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第二天,杨建设不得不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家属们。

"我们还会再努力几天。但是如果还是没有进展..."他没有把话说完。

韩志国猛地站了起来:"不行!绝对不行!我们不能放弃!"

"老韩,冷静一点。"其他家长试图安慰他。

"我怎么能冷静?那是我儿子!"韩志国的声音颤抖着。"哪怕只有一丝希望,我们也不能放弃!"

但是现实是残酷的。搜救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期地持续下去。

又过了三天,搜救队依然一无所获。

5月29日傍晚,杨建设再次召集了家属会议。

"各位家长,我很遗憾地通知大家..."杨建设的声音哽咽了。"上级决定,如果明天还是没有发现有价值的线索,就要正式结束搜救行动。"

会议室里爆发了哭声。

几位母亲抱在一起痛哭,父亲们虽然强忍着眼泪,但脸上的绝望清晰可见。

"还有一天时间。"杨建设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我们会继续努力,直到最后一刻。"

05

5月30日,搜救行动的第15天。

清晨6点,最后一批搜救队员出发了。所有人都知道,这很可能是最后一次机会。

张强带着他最有经验的队员,再次深入戈壁腹地。他们决定重新搜索之前因为地形复杂而没有仔细查看的区域。

"兄弟们,这是最后一天了。"张强通过对讲机对所有队员说道。"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不能让家属们带着遗憾回去。"

队员们分成几个小组,对预定区域进行地毯式搜索。他们爬过每一个山坡,检查每一个山洞,不放过任何可能的藏身之地。

但是到了下午3点,依然没有任何发现。

搜救指挥部里,家属们静静地等待着最后的消息。没有人说话,只有偶尔传来的抽泣声。

韩志国坐在椅子上,双手紧握,指关节都变白了。许梅花靠在他身边,眼睛哭得又红又肿。

其他几位家长的情况也差不多。十五天的煎熬已经让他们身心俱疲。

下午4点,对讲机里传来了张强的声音:"指挥部,各搜救小组汇报完毕。很遗憾,没有发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

杨建设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他知道,是时候做出最后的决定了。

"所有搜救队员注意,开始撤回。"他的声音在对讲机里显得格外沉重。

听到这个指令,会议室里的家属们都明白了——搜救行动结束了。

许梅花再也控制不住,放声痛哭起来。其他几位母亲也哭成了一团。

韩志国强忍着眼泪,拍着妻子的背:"梅花,我们...我们不能放弃希望。也许孩子们还..."

"老韩,十五天了。"许梅花哽咽着说道。"我们的明轩...我们的明轩..."

她说不下去了。

下午5点,杨建设拿出了一份文件。

"各位家长,这是搜救结束确认书。根据上级指示,我们必须正式结束这次搜救行动。"他的声音很轻,但每个字都像重锤一样敲在家属们的心上。

"需要一位家属代表在上面签字。"

会议室里一片沉寂。没有人愿意签这个字,因为签了就意味着正式放弃。

过了很久,韩志国缓缓站了起来。

"我来签。"他的声音嘶哑得几乎听不清。

"老韩..."许梅花拉住了他的手。

"总要有人签。"韩志国轻抚着妻子的手背。"我是明轩的父亲,这是我的责任。"

杨建设把文件和笔递给了韩志国。

韩志国接过笔,手抖得几乎握不住。他看着文件上那几行冷冰冰的文字,眼泪终于控制不住地流了下来。

"明轩...爸爸对不起你..."他在心里默默地说道。

笔尖触碰到纸面,韩志国用尽全身的力气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每一笔都是那么艰难,仿佛在划着自己的心。

就在他刚要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门外突然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

"杨镇长!杨镇长!"一个搜救队员气喘吁吁地冲了进来,手里紧握着什么东西。

所有人都转过头看向他。

"怎么了?"杨建设问道。

队员张了张嘴,看了看在场的家属们,欲言又止。

"说话啊!"韩志国急切地问道。"是不是有我们孩子的消息?"



队员深吸了一口气,举起手中的东西:"我们在雁鸣河下游发现了这个防水包。"

韩志国颤抖着接过包裹,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有一张用塑料袋仔细包好的纸条。

纸条上的字迹清晰可辨,正是儿子韩明轩的笔迹:

"爸妈,如果你们看到这张纸条,说明我们遇到了麻烦。但请相信,我们都还活着。我们在峡谷里找到了水源,有山洞可以避风,食物还能坚持几天..."

韩志国激动地继续往下读,声音颤抖得厉害:"我们会想办法走出去的。如果实在不行,我们会在原地等救援。爸妈,不要担心我们,我们都是聪明的孩子,一定能坚持住..."

读到这里,韩志国的声音已经哽咽得说不出话了。

但是当他翻过纸条,看到背面的内容时,脸色瞬间变得苍白。

在场所有人都看到了他手中那张纸条在剧烈颤抖...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