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山·那海·那人
文|杜建国
![]()
我的老家牛台,是一个有山有海的好地方,村庄不大不小,村民亦农亦渔。
老家背靠木峰山。木峰山从东北西三面环抱整个村庄,犹如龙椅之靠背。木峰山系唐代诗人李白所喻“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之东南余脉牛眠山落的入海尽端。村里人还把木峰山叫大朝山,把主峰叫作大朝山顶,据说是因面朝大海而称之。大朝山有大烟囱与小烟囱,春夏之际有烟雾萦绕,故命之。小烟囱是横向的一个小洞,小时候我曾钻进去观察过。大烟囱是一个直立的裂缝,深不见底,我们只能靠近观看,不敢深入其中。村里人都说大烟囱直通白礁洋,相传古时有个江西人到我老家来谋风水,他要试试大烟囱到底有多深,先用石头抛下去,却听不到声音。然后他用那根有法术的拐杖抛下去试探,结果也一去不复返。他觉得自己的道行不够深,偷鸡不成蚀把米,只能灰溜溜地走了。几天后,村里人却在白礁洋捡到了那个江西人的法杖。
![]()
木峰山之山势犹如一条巨龙。相传,古时有懂风水堪舆之术者坐船进入三门湾,远望我老家,惊呼“此乃九龙十三泡之地”。九龙者,一种说法是堪舆术中把山川地势比作九种龙姿,分别是回龙、出洋龙、降龙、升龙、飞龙、卧龙、隐龙、腾龙、领群龙,一个地方有一个龙姿足以称风水宝地,而我老家的山势却兼具九龙之姿。另外一种说法是我老家有九个与龙有关的地名,分别是龙头、龙角、龙尾巴、龙潭、龙床、龙桌、龙箸、龙家坑、涨龙坑。十三泡,是指牛台村后的木峰山从东向西数,一共有十三个山头泡墩。过去我老家出村山口,上坡有九格踏道以喻九龙,下坡有十三格踏道以喻十三泡。据说,从牛台迁到福建的褚姓人,他们按照族谱所示的“九龙十三泡”,曾在清朝时沿海乘船来寻找祖地祭祖。第一次船还没到岸,就被当作绿壳打跑,第二次遭遇三月三“羊毛暴”而翻船,参加祭祖的人全部淹死,此后再也没来祭祖了。可见,“九龙十三泡”是我老家的一个地理标志,老辈人都说不知“九龙十三泡”的不算正式牛台人。说来好笑,以前我也堪堪地不能算正式的牛台人。直到今年清明节我回家祭祖,问询一些老辈人,才了解了“九龙十三泡”的一些来龙去脉。
老家的山,在巨龙盘踞的内部还有一只老虎与一头牛。这老虎是一只下山虎,虎头在杨家岙,杨家岙原来住着杨家人,据说是因为“老虎咜羊”的缘故灭绝了。虎身在杨家岙后面的一条长岗,虎尾巴则是通往大朝山顶的山黄岗。山黄岗靠茅塘方向还有一个叫虎爬山的地方,据说是老虎爪子爬过的地方。这牛是一头眠牛,头在眠牛头,还有两个鼻孔,一个朝牛台村方向李家人住的地方,一个在眠牛头的南面。牛绳是风水墙岗,风水墙岗尽头的碾子场是牛桩。牛台村后的后门山山顶称为花山背,是牛的背。后岗坑那边还有一个牛卵袋,牛尾巴是通往大朝山顶的山竹园岗,牛的大腿则伸到村内。除此之外,我老家海边还有麂山、象山、鳖山,都以象形命之。
老家面朝三门湾。三门湾是浙江省区域面积仅次于杭州湾的第二大海湾,位于中国黄金海岸线的中段。而我老家则是三门湾尾端北面的一个村庄,村前是美丽的海螺滩,海潮退去之后从空中俯瞰就像一个巨大的海螺,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淤泥滩涂,有一市港与旗门港从东南与西南两个方向环抱着,一市港在我老家也叫箬岙港,旗门港在我老家也叫龙头港。我的老家与三门的金屿山隔着龙头港相望,老辈人有这样的传说,金屿山原本是我老家这边的一座山,一天早上村人发现这座山不见了,后来看到一个海中岛山,惊呼“正是这座山”,所以金屿山原来也称“正是山”。小时候,我们到龙头港边赶小海,能看到对岸山上劳作的人影。而今,旗门港特大桥开通之后,开车几分钟就能到达,沿大桥步行半个小时足矣。
![]()
三门湾素有“金银滩”的美称,而我老家的海螺滩更是一片神奇且富饶的海滩。在这里,可以品尝到浙江最好的青蟹和登上《舌尖上的中国》的跳跳鱼,辛勤的老家人在此捕捞养殖,还向周边城市提供蛏、蛤、虾、鱼等水产品。
三门湾,是座天然的半封闭海湾,也是个沉睡的海湾。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将其定为东方第九大港,称其为实业之要港。徐世昌、蒋介石曾先后颁发开发三门湾政令,皆因战乱和时局动荡而未成。正是这种沉睡,给我老家的海留下纯天然的生态环境。天蓝蓝海蓝蓝,青海境内有一面“天空之镜”——茶卡盐湖,而浙江东部同样有一块“天空之镜”——三门湾。老家的海螺滩是一片生态湿地,所谓美景,在水一方。这里,白天可以欣赏“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朝霞晚霞;夜晚可以感受“春江花月夜”,也可以卧看“牵牛织女星”。
曾经有人问我牛台怎么发展,我毫不犹豫地说生态。那山那海都是不可多得的资源。
老家的青山碧海绘制了一幅幅秀丽的风景,老家的山珍海味养育了一代代勤劳的乡亲。
老家有“割开槽头取肚里”之传说,意思是指牛台的姓氏有葛凯曹窦褚杜李七姓,葛凯窦三姓在我们老家是否有真实存在,目前尚无实证,但褚杜李曹依然是我老家的四大姓。据族谱记载,最早居住牛台的是李姓,系唐高祖李渊十四世裔孙李咏之后,牛台李氏先从宁海花园迁至奉化道陈,然后再从奉化道陈迁往牛台,已传三十六世。可惜早年的牛台李氏族谱已经失传,只能从奉化道陈那边的族谱推断,李氏大约在公元1000—1100年的北宋年间迁住牛台。杜姓迁住牛台大约比李氏晚100年时间,据成化十九年(1483)修的杜氏族谱谱序记载“十一世孟谦公为福建莆田县丞”,可以证明彼时杜氏在牛台已历近300年左右,而杜氏族谱唯一有确切年庚记载的先祖为三世祖尚经公“生宋道乾元年(1165)卒绍定二年(1229)”,由此证明杜氏在南宋初期就迁住到宁海有美西岙。褚氏稍晚一些,其始迁祖的年庚为1286—1341年,可以推断褚氏大约在公元1300年左右的元季迁住到牛台。查牛台杜氏、褚氏族谱,牛台在宋元时期村名均叫“有美邨”,而杜氏族谱名更是以《缑东有美邨杜氏宗谱》而名之,究其所以是村庄秀美。
查明崇祯五年(1632)版与清光绪十八年(1892)版《宁海县志》,都载有“牛腿”的村名,很显然牛台村在明清时期都叫“牛腿”。取“牛腿”之名,是因村庄所在地的地势像牛的大腿。而崇祯版《宁海县志》“木峰”与“牛腿”同时出现,光绪版《宁海县志》只有“牛腿”却无“木峰”,有些费解。本人认为“木峰”是应指现在牛台村西面的西岙一带,杜氏最早就迁住此地,彼处还有一个地名“杨家岙”,应是杨姓人居住的地方,而西岙一带山脚海边到处都有瓦砾砖片。而其正北就是木峰山,以山为名取“木峰”,也合情合理。牛台村的境庙,不知始于何年,现存的是道光七年(1827)杜作槐因造船而重修的,其名为“木峰崇福庙”,而非牛腿什么庙。在一般情况下,村庄境庙是距村庄一里地左右的出口处,而牛台村的主村口应在东面不在西南面。而“木峰崇福庙”正处于西岙东面一里地,现在的牛台村的西南一里地。所以,我个人推断“木峰崇福庙”应该是木峰村的境庙,而非牛腿村的境庙。木峰村的消失,应该与清初的“迁海令”有关。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颁布了《禁海令》,严格禁止商民船只私自使用,不许片帆入海。顺治十八年(1661年)八月,清廷又下达《迁海令》,勒令东南沿海五省滨海三十里的边民迁离故土。到康熙八年(1669年),允许部分复界,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终止《迁海令》。光绪版《宁海县志》载牛腿有个脚注是复迁,可见“木峰”在迁海令中消亡,“牛腿”是复垦落户而已。
老家又有“藕台”之名。据说是三门湾满潮时,我老家的东、南、西三面都是一片汪洋,唯独村庄像海上升起的一个莲台,有人说这是观音菩萨的莲台。老家本可以取名“莲台”,但考虑到与“牛腿”的连续性,于是就有些读书人把“牛腿”改成更雅点的“藕台”。关于“藕台”之名应该在清朝末年开始与“牛腿”混用的,1915年入保定军校第四期的杜炳勋在其学员名册中填写确切地址就是“宁海城南藕台村”,而我从小学到大学以及工作之后,所有的通讯地址或家庭住址一栏都是填写“宁海县官岭公社藕台大队”或“宁海县官岭乡藕台村”,“藕台”这个名字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大概在撤扩并之后,不知道是哪位仁兄把村名地址改成了“宁海县一市镇牛台村”,最后变成了三不像的“牛台”。
背靠大山面朝大海的老家,深藏着无数的动人故事,也镌刻着我儿时难忘的美好记忆。
- End -
乡土宁海公益平台
@关注我们就是最大的支持@
对话主编请加微信:
□ 文章:杜建国
□ 图片:应朝霞
□ 排版:天姥老人
□ 审核:水东居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