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华集团董事长赖昌星,在狱中对董文华的评价,让众人惊讶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高墙之内,赖昌星缓缓开口:“提到娱乐圈的明星,我见过很多......”

“那董文华呢?”记者陈浩然追问道。

“她不一样。”赖昌星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她说的一句话,至今还深深震撼着我。”

这句话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01

陈浩然坐在省城财经周刊的办公室里,手里拿着一份关于远华案的旧报纸,眼神专注而执着。

他今年三十二岁,从普通工人家庭走出来的孩子,靠着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学的是新闻专业。

毕业后进入媒体行业已经整整八年了,见过形形色色的人,写过大大小小的新闻,但始终没有写出一篇真正让自己满意的作品。

父母都是国企职工,一辈子老老实实工作,从来没有接触过那些商场上的风云变幻。

小时候家里条件不算富裕,但父母省吃俭用也要供他上学,希望他将来能有出息。

现在陈浩然在省城有了稳定的工作,买了房子,娶了妻子张慧,生活看起来很平静。

但他心里始终有个想法,想要写一篇真正有影响力的深度报道。

这个想法的源头,来自于两年前的一次厦门出差。

当时他去厦门采访一家科技公司,晚上和当地的朋友吃饭。

席间有人提到了远华集团,那个曾经在厦门呼风唤雨的庞然大物。

“你们外地人可能不知道,当年远华集团有多厉害。”当地朋友老林说道,“赖昌星那个人,真的是从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一步步做到那个位置的。”

老林的话让陈浩然很感兴趣,他开始询问更多的细节。

“1996年远华集团成立的时候,谁能想到会发展得那么快?”老林继续说,“短短几年时间,就成了厦门最有影响力的企业之一。”

“后来怎么倒下的?”陈浩然问。

“2000年案发,一夜之间就完了。”老林叹了口气,“涉及的人太多了,影响太大了。”

那天晚上,陈浩然躺在宾馆里,翻来覆去睡不着。

一个农民的儿子,如何在商场上呼风唤雨?又如何在巅峰时刻轰然倒塌?这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故事?

从厦门回来后,陈浩然开始关注远华案的相关资料。

他发现,关于这个案子的报道很多,但大多数都是就事论事,很少有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文章。

特别是赖昌星这个人,在媒体的报道中更像是一个符号,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如果能采访到赖昌星本人,写出他的真实想法,那一定是一篇重磅文章。”陈浩然心里这样想。

但这个想法一直只是停留在脑海里,因为他知道采访服刑人员并不容易。

直到最近,陈浩然觉得时机可能成熟了。

远华案已经过去这么多年,相关的敏感度应该降低了一些。

而且现在社会上对企业家的反思比较多,这样的选题可能会有市场。

陈浩然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妻子张慧。

“浩然,你为什么要写这种复杂的东西?”张慧有些担心,“咱们就是普通老百姓,安安稳稳过日子不好吗?”

“正是因为我们是普通人,才更应该了解真相。”陈浩然说,“我想知道,一个普通人是怎么走到那一步的,又是怎么想的。”

张慧看着丈夫认真的表情,知道劝不动他。

“你自己决定吧,但要注意安全。”张慧最后说。

第二天,陈浩然来到编辑刘桂芳的办公室。

刘桂芳今年四十五岁,在媒体行业工作了二十多年,经验很丰富。

“你想采访赖昌星?”刘桂芳听了陈浩然的想法后,眼前一亮,“这个选题很有意思。”

“如果能拿到他的独家采访,绝对是重磅新闻。”刘桂芳继续说,“但你要想清楚,这不是普通的采访,需要很长时间的准备。”

“我已经想了很久了,决定试试看。”陈浩然说。

“那你先做功课吧,把相关的资料都研究透。”刘桂芳建议,“我支持你,但你要做好心理准备,这件事不一定能成功。”

从刘桂芳的办公室出来,陈浩然感到前所未有的兴奋。

他终于要开始追求自己心中的那个目标了。

02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陈浩然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研究远华案上。

他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甚至买了好几本关于这个案子的书籍。

通过大量的阅读,陈浩然对远华集团的发展历程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

1996年,赖昌星在厦门成立了远华集团,主要从事贸易业务。

凭借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广泛的人脉关系,远华集团发展得非常快。

短短几年时间里,就成了厦门最有影响力的企业之一。

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远华集团也涉及了一些违法行为。

2000年,远华案爆发,赖昌星出逃海外。

2011年,赖昌星被遣返回国,随后被判刑。

这些基本情况陈浩然都了解了,但他想知道的是更深层次的东西。

赖昌星这个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他当时是怎么想的?现在又是怎么想的?

要了解这些,就必须和本人面对面交流。

陈浩然开始研究如何申请采访服刑人员。

他先是咨询了几位法律界的朋友,了解相关的程序。

朋友告诉他,想要采访服刑人员,需要通过监狱管理部门的批准。

而且必须有正当的理由,比如学术研究或者新闻报道等。



陈浩然按照朋友的指导,准备了一份详细的申请材料。

他在申请中说明了自己的身份,以及想要采访赖昌星的原因。

申请材料准备好后,陈浩然联系了监狱管理部门。

接电话的是监狱管理科的王德明科长。

“你好,我是财经周刊的记者陈浩然,想申请采访一名服刑人员。”陈浩然说。

“采访服刑人员?这种申请我们很少收到。”王德明的语气有些疑惑,“你要采访谁?”

“赖昌星。”陈浩然直接说出了名字。

电话那边沉默了一会儿。

“小陈,不是我为难你,实在是这种采访申请很少批准。”王德明说,“你再想想其他角度吧。”

“王科长,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企业家的心路历程,有很强的社会意义。”陈浩然努力争取。

“你先把申请材料寄过来吧,我们会认真考虑的。”王德明最后说。

把申请材料寄出去后,陈浩然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一个星期过去了,没有消息。

两个星期过去了,还是没有消息。

陈浩然有些着急了,他给王德明打了电话。

“王科长,我的申请材料你们看了吗?”

“看了,正在研究中。”王德明的回答很简短。

又过了一个星期,王德明给陈浩然打来了电话。

“小陈,你的申请我们研究过了,决定不予批准。”

“为什么?”陈浩然急切地问。

“这种敏感的采访,我们很难批准。你再想想其他选题吧。”

挂了电话,陈浩然感到非常失望。

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刘桂芳。

“被拒绝了?我早就料到了。”刘桂芳说,“这种采访确实不好批准。”

“那就这样放弃了吗?”陈浩然不甘心。

“再想想其他办法吧。”刘桂芳安慰他。

就在陈浩然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一个意外的机会出现了。

03

那天晚上,陈浩然参加了一个新闻行业的聚会。

在聚会上,他认识了一位律师,姓马,大家都叫他老马。

老马在法律界工作了很多年,代理过不少经济案件。

聊天中,陈浩然无意中提到了自己想采访赖昌星的想法。

“你想采访赖昌星?”老马听了很感兴趣,“这个想法很大胆啊。”

“我申请过了,但被拒绝了。”陈浩然苦笑着说。

老马沉思了一下,说:“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关键是你要找到合适的角度和理由。”

“什么意思?”陈浩然问。

“你不能直接说要采访远华案,那肯定会被拒绝。”老马说,“你要换个角度,比如说是关于企业家人生反思的研究。”

老马的话给陈浩然提供了新的思路。

回到家里,陈浩然重新准备申请材料。

这次他把重点放在了“企业家的人生反思”这个角度上。

强调这是一篇关于商业伦理和人性思考的深度报道,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而且他还找到了一些学术支持,说明这种研究的必要性。

新的申请材料准备好后,陈浩然再次联系了王德明。

“王科长,我重新准备了申请材料,角度和之前不太一样。”

“哦?什么角度?”王德明问。

“企业家的人生反思,主要是从人性和商业伦理的角度来探讨。”陈浩然说。

“你把材料先寄过来吧,我看看再说。”王德明说。



这次的等待比上次更煎熬。

陈浩然每天都在想,这次会不会成功?

一个月后,王德明打来了电话。

“陈记者,你的申请我们研究过了,决定批准。”

听到这个消息,陈浩然激动得差点跳起来。

“真的吗?太好了!”

“但是有几个条件。”王德明继续说,“第一,采访时间限制在两小时内。第二,必须有监管人员在场。第三,不得涉及案件的具体细节。”

“没问题,我完全接受这些条件。”陈浩然连忙答应。

“那你准备一下,下周二可以来采访。”王德明说。

挂了电话,陈浩然立刻打电话给刘桂芳。

“成功了!他们同意我采访赖昌星了!”

“真的?太好了!”刘桂芳也很兴奋,“你好好准备一下,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下周二的上午,陈浩然来到了监狱。

这是他第一次来到这种地方,心情既紧张又兴奋。

经过层层安检后,他被带到了一间会见室。

会见室很简单,只有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墙上挂着监管制度。

陈浩然坐在桌子的一边,等待着赖昌星的到来。

几分钟后,门开了,一个穿着蓝色囚服的中年人走了进来。

这就是赖昌星。

04

第一次见到赖昌星时,陈浩然有些意外。

眼前这个人比他想象中要瘦,但眼神依然很有神。

他走路的姿态很平稳,看起来就像一个普通的中年人。

如果不是在这种场合见面,陈浩然可能不会把他和那个曾经呼风唤雨的商人联系起来。

“你就是陈记者吧?”赖昌星坐下后,主动开口说话。

“是的,我是财经周刊的陈浩然。”陈浩然回答。

“听管理人员说,你要写我的故事?”赖昌星的声音有些沙哑,但语调很平稳。

“是的,我想了解一个真实的您,不是媒体报道中的那个符号。”陈浩然说。

听到这话,赖昌星苦笑了一下。

“真实的我?连我自己都不知道哪个是真实的。”

这句话让陈浩然有些意外,他原本以为赖昌星会很难接近。

但现在看来,这个人比想象中要平易近人。

“您能跟我谈谈您的出身吗?”陈浩然问。

“我的出身很普通,就是个农民的儿子。”赖昌星说,“家里很穷,小时候经常吃不饱饭。”

“后来怎么开始做生意的?”陈浩然继续问。

“年轻的时候什么都干过,卖过菜,跑过运输,慢慢积累了一些经验。”赖昌星说,“1996年成立远华集团的时候,我已经四十多岁了。”

“您觉得自己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陈浩然问。

“运气吧。”赖昌星说,“当时正赶上改革开放,机会很多。我胆子大一点,运气好一点,就成功了。”



说到这里,赖昌星停顿了一下。

“当然,现在看来,那不算真正的成功。”

这次采访主要是试探性的,陈浩然想先了解一下赖昌星的态度。

让他意外的是,赖昌星并不像想象中那样难以接近,反而很愿意交流。

“我在这里已经好几年了,很少有人来听我说话。”赖昌星说,“你愿意听,我就愿意说。”

两个小时的采访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临别时,赖昌星对陈浩然说:“如果你还想听,可以再来。”

“好的,我会申请再次采访的。”陈浩然说。

走出监狱后,陈浩然心情很复杂。

他原本以为会见到一个高深莫测的人物,结果却是一个很平实的中年人。

这让他对接下来的采访更加期待了。

回到编辑部,陈浩然把这次采访的情况告诉了刘桂芳。

“感觉怎么样?”刘桂芳问。

“比我想象的要好,他很愿意交流。”陈浩然说,“我想申请再次采访。”

“好,你继续跟进。”刘桂芳支持他的想法。

当天晚上,陈浩然回到家里,把采访的情况告诉了妻子张慧。

“这个人给你什么感觉?”张慧问。

“很复杂。”陈浩然说,“表面上看起来很平常,但你能感觉到他经历过很多事情。”

“你要小心一点。”张慧提醒他。

“我知道,我会注意分寸的。”陈浩然说。

在监狱里,赖昌星和一个叫老徐的人住在一个监室。

老徐今年六十岁,原本也是个企业家,因为经济问题被判刑。

两人年龄相仿,都有商业经历,所以有很多共同话题。

“老赖,今天那个记者怎么样?”老徐问。

“还不错,是个实在人。”赖昌星说,“他好像真的想了解我的想法,不是来找噱头的。”

“你准备跟他说什么?”老徐问。

“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就不说。”赖昌星说,“反正我现在也没什么好顾忌的了。”

老徐点点头:“你这个人,别看外面怎么说,私下里其实很重感情。”

“也许吧。”赖昌星说,“这么多年了,终于有人想听我说说心里话了。”

05

一个月后,陈浩然获得了第二次采访的机会。

这次赖昌星显得更加放松,开始分享一些更深层次的感受。

“上次您提到运气,我想知道您对自己的成功是怎么看的?”陈浩然问。

“成功?”赖昌星摇摇头,“我现在不觉得那是成功。”

“为什么这么说?”

“真正的成功应该是可以持续的,应该是光明正大的。”赖昌星说,“我那时候赚了很多钱,但钱多了以后,人就容易迷失。”

“怎么迷失的?”陈浩然追问。

“我开始觉得没有什么是钱买不到的。”赖昌星说,“包括关系,包括人心。”

说到这里,赖昌星的表情变得有些复杂。

“后来才发现,有些东西确实是钱买不到的。”

“比如什么?”陈浩然问。

“比如内心的平静,比如真正的尊重。”赖昌星说。

陈浩然感到这次采访比上次更有收获,赖昌星开始谈论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

“您在商业上接触过很多人,印象最深的是哪些?”陈浩然问。

“各种各样的人都有。”赖昌星说,“做生意总要应酬,请客吃饭,找明星表演,这在当时很正常。”

“明星?”陈浩然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信息。

“是啊,我也请过不少明星来表演。”赖昌星说,“娱乐圈的人我见过不少。”

“他们给您什么印象?”陈浩然问。

“有些人台上台下完全不一样。”赖昌星若有所思地说,“台上唱得很感人,台下却很现实。”

“都是这样吗?”陈浩然继续问。

“不是。”赖昌星停顿了一下,“也有例外。”

陈浩然等着他继续说下去,但赖昌星似乎在犹豫。

“什么例外?”陈浩然小心地问。

“有个明星,让我印象很深刻。”赖昌星说,“她......”

就在这时,监管人员提醒时间快到了。

“下次再聊吧。”赖昌星说,“关于娱乐圈的那些事,我还有很多想说的。”

“特别是什么?”陈浩然急切地问。

“特别是董文华。”赖昌星说完这个名字后,就被监管人员带走了。

陈浩然坐在会见室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董文华?那个著名的歌手董文华?

赖昌星和董文华之间有什么故事吗?

从监狱出来后,陈浩然一路上都在想这个问题。

董文华是著名的歌手,曾经红遍大江南北。

如果赖昌星和她有什么交集,那肯定是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回到编辑部,陈浩然把这个发现告诉了刘桂芳。

“董文华?”刘桂芳也很惊讶,“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不知道,他还没来得及说。”陈浩然说,“下次采访我一定要问清楚。”

“这个线索很有意思。”刘桂芳说,“如果真有什么故事,那就更精彩了。”

当天晚上,陈浩然在家里查阅了很多关于董文华的资料。

董文华出生于普通家庭,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著名歌手。

她的歌声很有特色,曾经推出过很多经典作品。

但陈浩然没有找到任何关于她和赖昌星的资料。

这让他更加好奇了。

“明天我就申请下次采访。”陈浩然对妻子张慧说。

“你不要太着急。”张慧提醒他,“这种事情急不得。”

“我知道,但我真的很想知道他们之间有什么故事。”陈浩然说。

06

在监狱里,老徐注意到赖昌星今天心情不错。

“今天采访怎么样?”老徐问。

“还不错,我跟他说了一些以前的事情。”赖昌星说。

“说了什么?”老徐好奇地问。

“说了一些生意上的事,还有娱乐圈的一些人。”赖昌星说。

“娱乐圈?”老徐来了兴趣,“那些明星都是什么样的?”

“大部分都很现实,但也有不一样的。”赖昌星说,“比如董文华。”

“董文华?那个唱《春天的故事》的?”老徐问。

“对,就是她。”赖昌星点点头,“她跟别的明星不太一样。”

“怎么不一样?”老徐追问。

“说起来话长。”赖昌星说,“下次那个记者来的时候,我会跟他详细说说这个事情。”

“那我也想听听。”老徐笑着说。

“到时候我说给你听。”赖昌星答应了。

两周后,陈浩然再次来到监狱采访赖昌星。

这次他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关于董文华的故事。

“上次您提到董文华,她给您留下了什么特别的印象?”陈浩然开门见山地问。

听到这个名字,赖昌星的表情变得复杂起来。

他沉默了很久,似乎在回忆什么往事。

“董文华......”赖昌星慢慢开口,“说起她,我得先告诉你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故事...”

陈浩然立刻集中注意力,准备记录下每一个细节。

“那是1999年的事了。”赖昌星说,“当时我在北京有个重要的商务活动,需要找明星来助阵。”

“什么样的活动?”陈浩然问。

“一个产品发布会,我们推出了一个新的贸易项目。”赖昌星说,“为了提高影响力,我想请一些有名的明星来参加。”

“董文华是怎么联系上的?”

“通过中间人联系的。”赖昌星说,“当时董文华正红,她的歌《春天的故事》几乎人人都会唱。”

“经纪人开价很高吧?”陈浩然猜测。



“是的,确实不便宜。”赖昌星点点头,“但我觉得值得,毕竟她的影响力在那里。”

说到这里,赖昌星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回忆的光芒。

“见面那天,我原本以为她会像其他明星一样,客套几句就走。”赖昌星继续说,“没想到她竟然主动跟我聊了起来。”

“聊什么?”陈浩然急切地问。

“她问我:'赖总,您做的是什么生意?'”赖昌星回忆着说,“这个问题让我有点意外,因为很少有明星会关心客户的具体业务。”

“您怎么回答的?”

“我简单介绍了远华集团的业务,主要是贸易。”赖昌星说,“她听得很认真,还问了一些细节问题。”

陈浩然感觉故事越来越有意思了,他全神贯注地听着。

“然后呢?”陈浩然问。

“然后她说了一句让我至今难忘的话......”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