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他本是国民党杀手,却放走共产党19人,1949年自首后结局如何?

0
分享至

1949年11月27日深夜,重庆白公馆,杨钦典握着牢房钥匙,手在发抖。

这个河南农民的儿子,此刻要做出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是按上级命令杀掉这19个"政治犯",还是放他们一条生路?

杨钦典的人生轨迹,完全是一场意外。

1918年,他出生在河南郾城县大刘镇周庄村,这是一个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的贫苦农家。父亲早死,母亲拉扯着几个孩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22年后,为了躲避抓壮丁,杨钦典报考胡宗南的西安军校七分校教导团。

那个年代,抓壮丁就是送死,与其被强制拉走,不如主动报名,至少还能挑个好点的部队。

1942年,杨钦典从骑兵做起,训练很苦,伙食很差,军饷经常拖欠。

可是一米八的大个子在那个年代格外显眼,蒋介石亲自挑选他进入警卫团,这个河南农民的儿子,突然间成了国民党高层的贴身保镖。



从西安到四川,杨钦典先后给宋子文、孔祥熙这些大人物当过警卫,他见过的世面,比村里所有人加起来都多。

八年警卫生涯,杨钦典始终只是一个拿工资的小角色,对政治一窍不通,对主义更是毫无概念。他只知道听命令,完成任务,然后拿那点微薄的军饷寄回老家。

1948年,又一次调动来了,杨钦典被派到重庆白公馆,担任看守班班长。上级告诉他,这里关押的都是穷凶极恶的政治犯,必须严防死守,绝不能有丝毫松懈。



杨钦典信了,直到他亲眼看见这些所谓的"政治犯"。

白公馆的第一天,杨钦典就懵了。

这些"政治犯"哪里像坏人?他们有的是大学教授,有的是报社编辑,有的还是十几岁的学生,说话文质彬彬,举止温文尔雅。最让杨钦典意外的是,这些人居然还会关心他这个看守。



宋绮云是杨虎城的秘书,文质彬彬,说话总是轻声细语,他会问杨钦典家里的情况,劝他多读书。

看到杨钦典不识几个字,宋绮云甚至主动教他写自己的名字。"钦典这个名字很好,钦佩典范的意思。"

许晓轩是川东特委的干部,经常跟杨钦典聊天,从来不把他当敌人看。有一次杨钦典感冒了,许晓轩还从牢房里递出一包草药,"这是我老家的偏方,很管用的。"

最让杨钦典佩服的是陈然。这个《挺进报》的负责人,每天都要被特务提去审讯,回来时总是鼻青脸肿。

可是,陈然从来没有求饶过,更没有出卖过任何人,有时候疼得厉害,也只是咬紧牙关,一声不吭。



陈然

"老杨,你说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陈然有一次这样问杨钦典。

杨钦典答不上来,在农村,好人就是不偷不抢,坏人就是欺负老实人。可在白公馆,这些被关押的人明明都是好人,凭什么被叫做政治犯?

更让杨钦典困惑的是,这些人总是在谈论一些他听不懂的词汇,民主、自由、解放、为人民服务。起初他以为是什么暗号,后来才明白,这就是他们的信仰。

慢慢地,杨钦典开始给这些人一些方便,放风时间延长十分钟,传纸条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时候还会悄悄带些书报进来。看守所里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也会提前透露一点消息。



被关押的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尚未烂到心肺的看守"。

这个评价让杨钦典既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这些他敬佩的人认可了他;难过的是,他终究还是个看守,还是站在对立面的。

1949年9月6日,杨钦典人生中最黑暗的一天到了。

命令来得很突然,处决杨虎城及其秘书宋绮云一家。杨钦典跟着看守长杨进兴来到戴公祠,心里咚咚直跳,他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可真到了跟前,还是觉得腿软。



现场布置得很简单,就是一间普通的屋子。,杨进兴检查了一遍工具,几把匕首,一根绳子,还有一块用来堵嘴的破布。

杨虎城被带进来时,依然保持着军人的挺拔,宋绮云夫妇紧紧抱着两个孩子,8岁的宋振中和更小的杨拯贵。小萝卜头怯生生地看着这些陌生的面孔,不知道即将发生什么。

杨进兴动手很快,几刀就结果了宋绮云夫妇,血溅了一地,杨钦典吓得直打哆嗦。轮到8岁的宋振中时,杨进兴把刀递给了杨钦典。

"你来。"

杨钦典的手抖得厉害,这个被大家叫做"小萝卜头"的孩子,平时总是怯生生地躲在妈妈身后。在白公馆的时候,他还教过这孩子写字,现在,这双无辜的眼睛正看着他。



"叔叔,我怕。"小萝卜头的声音很轻很轻。

杨钦典下不去手,他试图用双手掐住孩子的脖子,可是力气总是使不上,手在颤抖,心在流血。那么小的一个孩子,那么瘦弱的脖子,怎么下得去手?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杨钦典还是没有完成"任务"。,杨进兴不耐烦了,骂了一句"废物",一刀结果了小萝卜头。

从戴公祠回来的路上,杨钦典一句话都没说,那双小手,那双眼睛,那句"叔叔,我怕",像烙印一样刻在他心里。

回到白公馆,他一连几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每次闭上眼睛,就会看到小萝卜头的脸。



两个多月后,1949年11月27日,命运给了杨钦典一次救赎的机会。

这天下午4点,白公馆的大屠杀开始了。由于渣滓洞那边人手不够,大部分看守都被调走支援,白公馆只剩下杨钦典和伙房工人李育生。

19个人,还剩下19个人没有被杀。

杨进兴匆忙离开前,把剩下的任务交给了杨钦典:"看好他们,等我回来处理。"说完就带着手下急匆匆地赶往渣滓洞。

关键时刻到了,杨钦典丢下牢房,走出大门,落上铁锁,一个人跑到外面。他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只是不想再待在那个地方,一个多小时里,白公馆完全没有人看守。

杨钦典在歌乐山上漫无目的地走着,脑子里乱成一团,继续当看守?那就要继续杀人。逃跑?能跑到哪里去?家乡河南已经解放了,国民党政权眼看就要完蛋。



李育生找到了他:"杨班长,现在只有一条路,救他们出来,罗广斌他们会给你作证的。"这个伙房工人早就被策反了,一直在等这个机会。

回到白公馆,罗广斌等人已经在等他。牢房里点着一支蜡烛,19张脸在昏暗的光线中显得格外坚毅。

"老杨,跟我们走吧。共产党说话算数,你救了我们,就是大功一件。"罗广斌的声音很平静,可是杨钦典听得出其中的紧张。

杨钦典把钥匙交给了罗广斌,约定好信号,他和李育生上楼观察,如果警卫撤光了,就在楼板上跺三下脚。

楼上很安静,外面的警卫真的都跑光了,杨钦典深吸一口气,用力在楼板上跺了三下。

三声脚步响起,罗广斌按照早就商量好的路线,把19个人分成5组,年轻人照顾老弱,男人保护妇女儿童。郭德贤抱着两个孩子,周居正和李荫枫帮忙照顾。



罗广斌

所有人轻手轻脚地走出牢房,向后山冲去。

杨钦典也跟着他们,一起躲进了歌乐山,那一刻,他觉得前所未有的轻松,仿佛终于从噩梦中醒来。

1949年11月30日下午,重庆解放,第二天,杨钦典就到重庆市公安局自首了。

他没有隐瞒任何事情,参与杀害杨虎城一家的事,释放19个政治犯的事,全都一五一十地交代了。罗广斌等19个人全部为他作证,详细说明了他在关键时刻的表现。



杨钦典

审讯室里,面对一群解放军干部,杨钦典显得很紧张,他不知道等待自己的会是什么结果,做好了最坏的准备。

政府很快做出决定杨钦典虽然犯过罪,但在关键时刻立了大功,将功补过,不予追究。这个结果让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包括那19个被救的人。

政府甚至准备给他安排工作,重庆市公安局愿意接收他,让他继续发挥自己的专长。

杨钦典谢绝了,他只想回到熟悉的土地上,重新开始,拿着政府发的路费,他回到河南老家,重新当起了农民。

这本该是一个圆满的结局。

1966年7月,重庆市公安人员突然出现在郾城县。"逮捕国民党特务杨钦典!"一纸判决书,20年有期徒刑,这一次,没有人能为他作证。



那些为他作证的人,自身难保,杨钦典的大儿子杨存良,因为有个"特务"父亲,生产队会计的职务被撤销,村里人开始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一家。

1977年,杨钦典的妻子因为思夫心切,病死在家中,临死前,她还在念叨着丈夫的名字。

杨钦典在监狱里待了15年,每天干重活,吃粗粮,头发全白了,背也驼了。最痛苦的不是身体上的折磨,而是心理上的煎熬,自己明明做了好事,为什么还要受罚?

1982年,转机终于来了,重庆市中级人民法院重新审理此案,多方取证,核实了当年的情况。认定杨钦典在"11·27大屠杀"中确有立功表现,撤销原判,当庭释放。

回到河南老家的杨钦典,已经是一个64岁的老人,妻子已故,儿女成家,他成了村里最孤独的人。政府考虑到他的特殊情况,给了一些照顾,让他的晚年不至于太凄凉。



从1998年开始,他每年都要去重庆,在歌乐山革命纪念馆祭奠那些牺牲的烈士,每次去,他都会带上香烛和纸钱,在烈士墓前跪上很久。

2004年11月27日,白公馆举行"11·27大屠杀"殉难烈士悼念活动,杨钦典蹲在墓碑前,哭着为烈士们烧纸钱。86岁的老人,颤颤巍巍地点燃每一张纸钱,嘴里不停地说着"对不起"。

2006年4月,一个意外的客人来到杨钦典家,杨虎城的孙子杨瀚专程从北京赶来。见面时,杨钦典泣不成声,一个劲地道歉:"我对不起你爷爷,对不起你们一家。"

杨瀚握着这个老人的手,说了一句让所有人意外的话:

"其实,他也挺可怜,也是时代的受害者!"

2007年11月17日,杨钦典在河南老家安详离世,享年89岁。弥留之际,他还在念叨着那些烈士的名字,特别是小萝卜头宋振中。



这个河南农民的儿子,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选择"。

在最黑暗的时刻,他选择了光明;在最恐惧的时候,他选择了勇敢。历史给了他犯错的机会,也给了他救赎的机会。

历史不会忘记那个深夜,白公馆里响起的三声脚步,那是一个普通人良心觉醒的声音,也是19个生命获得重生的信号。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每一个善良的选择都显得格外珍贵。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云霄纪史观 incentive-icons
云霄纪史观
铭记历史
96文章数 3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