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滩大会未来健康展区,一位穿着蓝马甲的阿姨,正津津有味地体验着AQ健康管家,“拍”药盒、“读”体检报告,还能和专家医生的“数字分身”进行问诊,好不新奇。
她叫孔基华,今年72岁,是一位退休护士,也是一名社区医院的蓝马甲志愿者。这回,她是和被她“发展”来的蓝马甲小姐妹们一同来开眼界的。
从昔日病房里,靠双手和经验抢救生命的白衣天使,到如今在医院大厅里帮助“老伙伴”用智能设备的蓝马甲,孔阿姨的内心里,一直有股热流在涌动,再前沿先进的科技力量,也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就像上海市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洁婷说的那样,上海是一座既有传统文化需求,又有数字赋能管理要求的城市,既有数字赋能的精度,更有人文服务的温度,老伙伴间的互相帮助,正是在精度和温度之间找到平衡。
为冰冷的机器,做一句温暖的“翻译”
每周一次,孔阿姨都会穿上她的蓝马甲制服,从虹口区赶到黄浦区,准时出现在南京东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大厅里。她的岗位不再是紧张的病房,而是那几台崭新的自助挂号缴费机。
“阿姨,侬来看撒毛病?医保卡带了伐?”孔阿姨只要看到有老年人来挂号,就会主动迎上前,教他们如何用自助机挂号。“来,我教侬,先拿身份证或者医保卡放了这里......”一口标准的上海话,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对于许多老年人而言,这块闪烁着复杂选项的屏幕,是一道比疾病本身更令人畏惧的壁垒。“那天我碰到一个老爷叔,说自己手机被儿子‘锁掉’了,怕他上当受骗,所以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用现金。”孔阿姨回忆道,“我只好带他去人工窗口那里,其实很不方便,现在货币都要数字化了,还是要学一学的呀。”
孔阿姨的志愿服务工作,就是给那些冰冷的机器做“翻译”,引导老年人从传统的现金和人工时代,慢慢走向数字化生活。她不仅提供操作指导,在医院待久了,她有时还会告诉老年人,平时养生要注意什么,这些看似“多余”的叮嘱,恰恰源于她刻在骨子里的职业本能。
这份“老本行”的情怀,也是孔阿姨退休后再上岗的初衷。她说,孩子们都长大了,自己还有一点余力可以发挥,所以就想来做做志愿服务。从十几岁在安徽学医,到后来为了调回上海专攻护理,孔阿姨的热心肠与助人情节,深深印刻在她的人生轨迹里。
甚至,孔阿姨的志愿服务还感染了周围小姐妹,也加入了蓝马甲的队伍。比如这次一同来逛外滩大会的另一位阿姨,其实已经78岁。她觉得平时在家很孤独,除了看电视,就是玩手机,做了志愿者之后让她感到更加充实和快乐。
如果说要在数字精度与人文温度上找到平衡,那像孔阿姨这样的蓝马甲们,就是这个平衡点上最生动的砝码。
白大褂里的记忆,蓝马甲下的坚持
孔阿姨的这份耐心与热忱,并非一日之功,而是源自她穿上白大褂那一刻的誓言,“我们老师以前就教导我们,要为病人服务,以白求恩为标杆。”
孔阿姨说,从前她当护士的时候,病房里没有那么先进的监控仪器和数字化系统,一切都仰赖医护人员的肉眼和经验。“我们工作是8个小时,但来了重病人,我们是不分上下班时间的,一定会等这个病人抢救到病情稳定了,才交给下一班。我们也不计较这个时间,因为养成习惯了,白衣天使就是救死扶伤。”
孔阿姨还记得刚踏入工作岗位时,每一次生命的逝去都像重锤一样,敲击着她年轻的心。“有时候看到病人走了,家属哭得很伤心,我们就跟在后面一起哭,想想一条生命就这样没了。所以我现在就是觉得,还是要与人为善。”
科技的局限,是那个年代最大的无奈。孔阿姨说,从前120救护车没有现在那么快,车上的医疗设备也跟不上,很多病人送到医院时,其实已经奄奄一息。家属的悲恸,亲人的逝去,这些画面深深刻在她的脑海里,成为一种驱动力。
如今,当孔阿姨作为一名蓝马甲志愿者,看到先进的医疗技术能够将更多生命,从死亡线上拉回的时候,她由衷感到欣慰,她在社区医院对老伙伴们的帮助,又何尝不是一种对过往遗憾的弥补。“我们做白衣天使的人,真的有责任,我们要多学本事,为大家服务。”
“多学本事”这四个字,当年是为了与死神赛跑,如今则是为了帮同龄人跟上时代的步伐。角色变了,场景换了,但那份“一切为病人”的初心从未改变。孔阿姨将曾经在临床一线积累的沟通技巧与共情能力,还有对生命的敬畏,悉数倾注在这方寸之间的医院大厅里,温暖着每一个在数字化浪潮中,略感无措的身影。
AI虽震撼,但比不上人心暖
在外滩大会的展厅里,孔阿姨仿佛进行了一场时空穿梭。当她看到AI可以“拍”药盒识别药品、“读”体检报告解读指标,甚至生成专家医生的“数字分身”,进行24小时在线问诊时,眼中闪烁着新奇与赞叹。
“现在科技真发达啊!”孔阿姨想起了过去那些因送医不及时、设备不齐全而逝去的生命,科技的进步在她看来,是实实在在的“有救了”。
不过,以AI为代表的前沿科技能够取代医生和护士们吗?被问到这个问题时,这位与“人”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护士,给出了一个审慎而坚定的回答:不能全靠机器。
“语言沟通是很有关系的,尤其是老年人,你说得好,他就愿意接受。”孔阿姨认为,在医疗服务当中,那些非标准化的、情感层面的交流是机器无法替代的。“做医务人员就是要耐心,要给病人慢慢疏导。有很多病不一定是病所发生,有的情绪也会引发疾病。所以说我们要耐心、细心,还要有微笑服务。”
这些关键词,是孔阿姨在护理岗位践行了大半辈子的准则。她打趣地说,机器有的时候还会断电,还有失灵的时候呢,如果手机没电了,不能刷不能交费,还是要靠人。
医疗与服务,其核心始终是“人”。科技可以无限提升效率和精准度,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情感的慰藉、价值感的实现,这些深层次的需求,唯有通过人来满足。
事实上,像孔阿姨这样的蓝马甲志愿者,正越来越多出现在上海各大医院。2025年,黄浦区卫生健康委与蚂蚁公益基金会蓝马甲行动共同携手,围绕《黄浦区卫生健康委提升医疗服务十大举措》,以社区医院为核心打造“蓝马甲老年友善医疗示范点”,帮助老年人解决在就诊中智能设备不会用等难题,获得更便捷、舒适、温暖的医疗健康服务。
先进的数字技术需要有温度的“翻译”和“引导”,才能真正惠及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这些银发志愿者,就像是连接高精尖技术与普通民众之间的那座桥梁,那双可以被握住的手和发自内心的关怀,才是医学人文精神最动人的底色,是任何AI都无法替代的、最珍贵的“处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