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父母在,家是团聚的理由;
父母走,家是散场的开始。
我曾生活在一个六口之家,除了父母,上面还有三个姐姐。
刚记事那会,大姐就坐上了南下的火车,她那时大约只有十几岁,和许多生活在内地的涉世未深的小姑娘一样,远赴广东打工,几乎成了她们读书以外的唯一选择。
大姐的出走,拉开了我们姐弟四人离家的序幕。
我当时年幼,尚不懂离别的滋味,整日沉浸在孩童的游戏里不亦乐乎,对于家里少个人竟丝毫没有察觉。
几年后,二姐也离开了,她走了一条和大姐截然不同的路——去省城读书。
又过几年,刚念完初二的三姐选择辍学,没过多久也出门打工,加上在她之前已经出门谋生的父亲,六口之家一下少了四人。
这下,我真真切切体会到孤独冷清的滋味了。
从那时起,我就特别企盼团圆,却久久盼不来,好不容盼到了,短暂而又热烈的相聚过后,留给母亲和我的只是更大的孤单和空荡,以及对下一次团圆更强烈的渴望。
反复的情绪拉扯让我的心态起变,久而久之,我对团圆的憎恶大过欢喜。
这一特质在日后对我造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面对是否要缔结一段新的人际关系时,我会表现得非常纠结、犹豫,以至于让对方误解我不想和ta成为朋友。
我清楚,我是因为害怕结束和分离,才会那么抗拒开始。
02
母亲去世那年,我刚上高二。
那是我们家为数不多聚齐的一次,但那是一场悲伤的团圆。
而且每个人都心知肚明,这次团聚过后,分离除了地理坐标的不同,还将多一层含义——随着母亲这个亲情纽带的消失,其他家庭成员心与心的距离也会逐渐拉远。
现实也正如预料那样发展,之后的几年,我和姐姐们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少。
三年不来往,是亲也不亲,这句话不光对家庭以外的亲戚适用,在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同样适用。
其实不只亲情,任何人际关系都缺少不了来往和沟通,血缘关系固然是一根强有力的绳线,但再牢不可催的关系,如果少了经营和培养,也会在时间的侵蚀下逐渐消融。
姐姐们的陆续结婚,使得这种分裂愈加变大。看着她们的名字一个接一个迁出户口本,组成一个又一个新的家庭,我的心里五味杂陈。
小时候我们都是一个家的孩子,长大成了别人家的父母,我们的首要责任变成了自己的配偶、孩子,而不是兄弟姐妹。
我们的时间、精力、金钱都投入在自己的小家庭里,自然没那么多心思去维系兄弟姐妹的感情。
再加上住得远、工作忙、孩子上学等各种现实因素,见面越来越少,关系自然愈发变淡。
但无论如何感伤,我想我们都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因为在对于任何一个多子女家庭而言,这都是不可避免的结局。
03
前段时间父亲频频生病,当时我还没从外地回来,三姐打来电话,对父亲健康状况充满担忧。
她说:“万一爸有个三长两短,大姐二姐年纪大经的事多,可咱们俩该如何应对呀?”
我说:“我们俩也都是三十左右,不算小了。”
“可是一旦咱爸走了,这个家就彻底散了。”
她这句话,其实也是我的担忧所在。父母就是家庭的粘合剂,只要他们在,兄弟姐妹再怎么闹矛盾,总还有个回家的理由。
可父母一走,这个家似乎就失去了向心力,亲情变得脆弱,关系慢慢冷淡。
最近这段时间,我一改往日那种不温不火的状态,在家庭群里积极活跃,但凡今天做了什么有成就感的饭菜,或者碰见什么新鲜有趣的事,我都会第一时间在群里分享。
不是为了追求认可,而是去主动维系与姐姐们的关系,以前在这方面,我做的真的太少了。
现在的我,真正理解了“父母走后,兄弟姐妹就是彼此的根”这句话”的意义。
我想以后无论身处何处,无论相隔多远,我也要惦记着姐姐们,心里装着这份情,遇到困难了彼此伸手拉一把,别让时间把最亲的人,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毕竟这世上,除了父母,再没有谁和你流着一样的血,陪着你走过漫长的岁月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