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钰
好吃、好种还要有好营养,甘薯在田间地头里努力进步。
9月11日,三亚市崖州区,海南农垦甘薯育种基地里,一垄垄鲜嫩的甘薯苗破土而出,密密匝匝缠绕在一起。和本地常种的甘薯不同,这些从各地精选的甘薯种质资源都各有千秋。
甘薯是人们餐桌上最常见的食材之一。随着健康饮食需求的提升,人们对甘薯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更好吃,口感甜糯是舌尖的必须项;还要更好种,产量高还得抗性强;还要更有营养,富含花青素、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
正是消费者这样的高要求,种植特优质鲜食型甘薯的比例逐年增加。
海南甘薯产业历史悠久,光热和土地条件都十分适合甘薯种植,也出现过不少走俏市场的好品种。然而在面对当下市场需求时,显得有些跟不上脚步。
“这两年,瞄准市场新需求,我们在积极培育‘三好’甘薯。”海南南繁种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海南省农垦科学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垦科学院)蔬菜育种组技术人员杨秀坤介绍,该企业与多个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甘薯高产优质新种质创制与新品种培育工作,满足市场对鲜食甘薯的需求。
为什么要在培育“三好”甘薯新品种?
在前期调研中,科研团队发现本地甘薯品种存在老化单一,种苗质量参差不齐且供应不足的现象,不仅如此,种苗脱毒技术待提升,有病毒和病虫害,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品质化、个性化和多元化的需求。
综合来看,需要培育一个适合本地生长环境,且高产、无丝、甜糯并具有特殊营养价值,还要具备稳产、优质、耐病虫害、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新品种。
这样的“三好生”从哪里找?最直接的方法——利用现有的高品质甘薯种质资源培育出新品种。
“要推出甘薯高产优质新种质创制与新品种培育,种质资源是种业发展的根基,更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海垦科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第一步就是“攒”种质资源。
为此,海垦科学院不仅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深入合作,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因地制宜引进符合海南环境的产量、品质、抗逆性等综合性状优良的苗头品系,还积极参与海南三亚南繁甘薯科技小院建设,和中国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等多个共建单位共同收集全国甘薯优秀种质资源200多份,收获甘薯杂交种子1万多颗,储备了一批优质特色地方品种资源。
随着种质资源的储备,选种、育种计划也在紧锣密鼓开展。目前,海垦科学院已经组织多个联合科研团队在三亚、昌江、文昌等多地设置试验基地,并同步探索新品种良种良法集成示范技术。
“我们将以种质资源创新为根基,加速培育海南‘当家’品种,深化科企协同,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快速走向田间地头。”海垦科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该甘薯新品种选育过程中,政企研发力逐步探索形成“科研育种—规模种植—市场消费”的良性循环。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同时,为乡村全面振兴筑牢产业根基,让“小甘薯”真正成长为富民强村的“大产业”。(海南日报三亚9月11日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