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将假的视作真,那么真的也就成了假;若把无的当作有,那么有的终究还是无。”
曹雪芹于《红楼梦》所书此句富含哲理,与兵法里虚实相生要义相似。
军事行动依赖战略战术,然而现实生活里,虚假事物终究无法成为真实。
诈骗者并非不为人知的称谓,此类情况通常涉及经济欺诈,不过也存在以感情为手段的欺诈行为。
政治欺诈行为极少出现。
案件起因是军区政委会见一位自称为“老红军”的人,交谈几句后,政委判定此人存在可疑之处。
此人身份为何,究竟有何目的?
【真英雄识破假红军】
1955年1月,陕西省西安市出于公务安排,接待了当时在北京林业部担任行政处长的李万铭。
此非普通公务接待,因李万铭乃广为人知的“老红军”及“战斗英雄”,获各级表彰与荣誉无数。
新中国由众多革命军人以生命与鲜血铸就,故新中国建立后,全国范围内兴起敬仰英雄、推崇英雄的风尚。
这位历经战争磨砺、荣获众多勋章及荣誉表彰的战斗英雄抵达西安后,引得许多人慕名拜访。
李万铭似对这类场景早已司空见惯,又一次侃侃而谈起自身辉煌经历。
当时担任陕西省委书记职务的张德生同样为资深革命者,得知西安有这样一位英雄人物,便顺道前来探访。
张德生遇见李万铭,依惯例与他交谈数句。
例如曾于哪支部队服役、此次前往西安的意图等。
李万铭给出回应,但其回答内容与实际情况存在明显偏差。当被问及部分细节问题时,他无法作出回答。
李万铭称此次行程经西安中转,之后将赴兰州军区出任重要职位并开展军事商议。
此刻,李万铭尚未察觉,他的行骗之路已然走到尽头。
因张德生此刻还担任兰州军区政委一职,对兰州军区主要人事变动及重大军事会议情况十分熟悉。
仅与自诩“老红军”的李万铭交谈数语,张德生便判定其存在可疑之处。
张德生未立即揭穿,而是指示陕西省公安厅对李万铭履历展开详细调查。
未曾调查不知详情,一查方知,仅28岁的李万铭竟是十足的骗子。
1949年4月,南京获得解放,与南京民众共同迎来新生的还有李万铭。
他由国民党军队里默默无闻的小军官,转变为中央大学学子,随后成功考入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深造。
当时,进入二野军政大学学习意味着获得稳定职业且前景光明,因该校是我军培育军事人才的重要院校。
李万铭曾在国民党军队服役,本应接受相关审查,但他却直接变换身份,再度开启新历程,此举着实令人意外。
此刻李万铭年仅22岁,能具备这般心机,可见其心理素质之强。
但这仅仅是李万铭实施政治欺诈的起点,自获得利益后他便踏上了无法回头的道路。
中国有古语称“三岁看老”,李万铭年少时便胆大妄为实施诈骗,与其成长经历密切相关。
1927年,李万铭诞生于陕西安康一户小商人家庭。
常言商人多有狡黠之举,李万铭自幼便目睹父亲常做缺分量、售劣货的行径。
富裕的家庭背景,致使李万铭形成了好逸恶劳的生活习性。
求学期间,李万铭学习态度不端正,成绩持续不佳。为从父母处获取更多零用钱,他频繁篡改成绩单。
父母知晓李万铭的行为,不过他们觉得这是“聪慧”的体现。
从成绩被篡改却无人过问,到多次小偷小摸行为均未受阻,李万铭逐渐沉迷于不劳而获的生活方式,即幼时小偷小摸,长大后可能窃取更多。
社会动荡且缺乏有效管束时,李万铭人生轨迹发生偏移,逐步踏上非同寻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