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台湾多年以后,蒋介石评价严家淦时说过句耐琢磨的话:“严家淦的长处,正是我的短处;他的短处,正是我的长处。”这句话如果从别人口中说出来并没有什么稀奇,但是如果这是从一向要强的老蒋的口中说出来就相当出人意料了。
在孤冷的蒋介石眼里,严家淦既不像陈诚那样立过赫赫军功,也不似孔祥熙那般擅长理财,反倒像个懂形势、知进退的“孤臣”。也正是这个孤臣的身份定位让他最终得到了老蒋的青睐。
本是一介书生
严家淦能够进入官场,多少带点偶然。
1926年严家淦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他本可以安稳当富家子弟,却因为认识了宋子文,而在其影响下一头扎进了政界。1939年严家淦在管理福建财政厅时,他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帮着压住了战时飞涨的物价,也是在此期间,他展现出了过人的才能,逐渐进入了一系列高层的视野之中。
抗战胜利后,严家淦去了台湾当财政处长,所以他对台湾地区的情况还是相当了解的,毕竟在老蒋退到台湾之前,他已经在这个岛屿上耕耘多年了。
1948年是风雨飘摇的多事之秋,从大陆到台湾,整个国民党经济系统已经趋于崩溃,乱作一团。而严家淦在台湾地区则开始大力推行新台币改革,直接和大陆的经济环境断了线。因而在蒋介石政府的经济趋于崩溃的时候,台湾的经济相对保存下来,也为老蒋后来去到台湾发展奠定了基础。
何以出头
不管怎么说,蒋介石也是阅人无数,历经风雨,所以他在选接班人的时候,更准确的说是在选过渡人的时候,必须谨慎从事,万一稍有不慎,就不知道是否能够将位子成功传到自己的儿子手上。
蒋介石一开始也想选择陈诚,但是陈诚很明显是一个有自己个性和想法的人,再加上陈诚的身体并不好,所以想来想去,蒋介石也不得不重新进行选择。而严家淦因为过去一系列的好成绩,也进入了老蒋的法眼之中。
更加吸引老蒋的是,在国民党内部,之前一直是派系团体,山头层出不穷。然而,严家淦虽然在台湾主政多年,并没有像其他国民党高层大佬那样建立自己的派系,只是一味做自己的事务。
而这种近乎于孤臣的态度,颇得老蒋的欢心,自己就需要一个这样的人,更准确的说,自己就需要这样一个有能力不拉派系,不会对小蒋产生威胁的人。
于是在1963 年 年陈诚辞职后,蒋介石跳过一众老资格,出人意料地提拔严家淦当“行政院长”,就是看中他“外表圆融、心里有谱,办事公正”的品性。
书生的手段
严家淦虽然之前曾经是一介书生,但是多年的从政经验让他也对自己的处境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经过多年蛰伏,他也非常清楚自己应该怎样面对面前的一众巨头。
严家淦在跟陈诚打交道时,作为接任者,他既没否定陈诚之前的功劳,在美援使用等关键政策上,也接着往下做,可以说是现代地萧规曹随。1965年陈诚去世后,严家淦还总在各种场合说陈诚的好话,这既安抚了陈诚的老部下,也帮蒋经国接班扫清了障碍。
跟陈诚雷厉风行的作风比,严家淦总是客客气气的,就算当了“行政院长”,还保持着亲民的样子。这种低调谨慎,正好合了蒋介石对“当臣子本分”的期待。
而蒋介石和严家淦的关系,在民国政坛算是个特例。严家淦不像其他心腹将领那样,对军政大事指手画脚;但他又比一般财政专家强,在经济危机时敢于站出来替老蒋趟雷。
1966年严家淦上位之后,他主动推荐蒋经国当“国防部副部长”,明摆着是给蒋经国铺路。
1972年严家淦连任后,马上辞掉“行政院长”,让蒋经国接任。这种“懂规矩”的做法,让蒋介石彻底放心把权力交接的事交给了他。
严家淦私下里说过:“要是每个人都能退一步,换个角度想问题,事儿都会好办很多。”这句话实际上正是演讲感在多年之后揣摩总结出来的人生信条。
1975年蒋介石去世后,严家淦作为过渡者的这段经历,在民国政治史上相当少见。此时严家淦名义上是最高领导人,但事事都要问蒋经国的意见;在主持军事会议时,连机密文件都特意不留。
严家淦是个聪明人,他所采取的这种近乎“把自己当工具”的做法,与其说是懦弱,不如说他看透了权力的本质。就像楚崧秋说的那样,严家淦的厉害之处,在于他甘心当一颗“棋子”。
1978年,作为台湾过渡角色的严家淦功成身退,终于把权力正式交给蒋经国。值得回味的是,要是没有严家淦这样的过渡人物,蒋经国能顺利接班吗?老蒋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知道权力交接不能纯暴力靠血缘,更需要有章法的过渡安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