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庆后遗产争夺案闹得沸沸扬扬,随着香港法庭的卷宗铺开,他那三个不为人知的外籍子女——宗继昌、宗婕莉、宗继盛,突然进入公众视野。
回想去年2月,宗庆后刚去世时,全网对农夫山泉的钟睒睒骂声一片。
只因有人扒出钟睒睒的儿子是美国籍,便被扣上“赚中国人的钱,给美国养娃”的帽子。
那时的娃哈哈多风光啊,靠着“本土企业”“全家无移民”的标签,成了网友口中的“民族标杆”。
有偏激的网友甚至冲进超市,把农夫山泉的水往垃圾桶里倒,喊着“只喝娃哈哈,不喝白眼狼的水”。
结果呢?
如今案情曝光,宗庆后的这三个子女,全是美国籍,宗老板自己也曾拿过美国绿卡。
这脸打得有多响!
今天,局长就用一篇长文来回顾一下娃哈哈商业帝国以及它的豪门恩怨,还原一个真实的宗庆后。
为方便大家阅读,这篇长文分为上下两篇。
一、从校办工厂到商业帝国,宗庆后的发家密码
1987年的杭州,42岁的宗庆后踩着一双解放鞋,站在杭州上城区的校办企业门口。
这时候的他刚承包下这个濒临倒闭的经销部,手里攥着借来的14万块钱,身后跟着300多个等着吃饭的工人。
当时没人能想到,这个连普通话都说不标准的男人,会靠卖冰棍和文具,日后筑起一个年营收超500亿的饮料帝国。
宗庆后的创业起点比想象中更寒酸,最初的校办企业经销部,其实就是个堆满纸箱的仓库。
夏天他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走街串巷卖冰棍,冬天蹲在批发市场倒卖文具。
有次大雪天,他为了赶早市进货,凌晨三点就出门,自行车在结冰的路上打滑,摔得膝盖淌血,爬起来还是把货驮回了仓库。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1988年。
宗庆后听说杭州有位大学老师研究出一种儿童营养液配方,专门解决孩子不爱吃饭的问题。
他三顾茅庐,对方起初不愿合作,宗庆后直接把政府分给他的三居室房子送给了老师。
这份“豪赌”换来了回报——“娃哈哈儿童营养液”横空出世,那句“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语,通过收音机和墙体广告传遍大街小巷。
1988年,这款定价3.5元的营养液卖出400多万瓶,毛利率高达60%。宗庆后用赚来的钱,在杭州清泰街租下更大的厂房,工人从300人扩到800人。他每天睡在车间角落的行军床上,凌晨五点就起来盯生产,连瓶盖拧紧的力度都要亲自检查。
有老员工回忆:“宗老板那时眼睛里全是血丝,却总能准确说出哪台机器的螺丝松了。”
1991年的兼并案,让娃哈哈真正迈入巨头行列。
当时杭州市上城区政府要盘活亏损的杭州罐头厂,这家有2000多名职工的老厂,仓库里堆着滞销的橘子罐头,工人三个月没发工资。
宗庆后在全厂大会上拍着桌子说:“给我半年,保证扭亏为盈!干得好的,奖金能拿到一两百块!”
这话在当时没人信,因为罐头厂工人月薪才三十多块。
但宗庆后真的做到了,他把罐头生产线改造成营养液车间,让擅长装罐的工人转产瓶装饮料,还把罐头厂的食堂改成职工宿舍。
三个月后,第一批改造完成的生产线投产,当月就盈利28万。那些曾经堵着厂门要工资的工人,开始主动加班,有人把奖金攒下来给孩子买了娃哈哈营养液。
也是在这一年,25岁的浙江大学毕业生杜建英闯进了宗庆后的世界。当时娃哈哈正在招聘大学生,杜建英放弃了国企“铁饭碗”,拿着简历挤到校办企业的招聘会。
宗庆后穿着圆领衫和拖鞋面试,问她:“我们这儿比国企苦十倍,你能扛住?”
杜建英回:“苦才说明有机会。”
这个回答让宗庆后记住了她。
三天后,他亲自打电话让杜建英十天内报到,还带着她去跟台商谈判到深夜十点。
杜建英的家人以为她被骗了,在厂门口等到半夜,却看到宗庆后骑着自行车送她回来,车筐里装着没吃完的盒饭。
杜建英的到来,成了娃哈哈管理升级的关键。她帮宗庆后建立了质检体系,给每瓶营养液贴上生产编号,哪个环节出问题一查便知。
1992年,娃哈哈营养液因为包装问题被投诉,杜建英带着团队蹲在仓库三天三夜,把十万瓶产品逐瓶检查,不合格的全部销毁。
这件事让宗庆后对她愈发信任,后来让她掌管总裁办公室,成了自己最核心的“大管家”。
到1996年,娃哈哈已经在全国建立12家分厂,AD钙奶、纯净水产品相继上市。
宗庆后坐着绿皮火车跑遍全国,每到一个县城就跟经销商喝酒,喝得胃出血还在酒桌上拍板发货。
有次在河南,他跟经销商喝了半斤白酒后,当场在合同上改价格:“运费我来出,你只要保证乡镇超市都能看到娃哈哈。”
就是这一年,宗庆后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决定——和法国达能合资。达能出资4500万美元,占股51%,还拿出5000万人民币购买娃哈哈品牌使用权。
签约那天,宗庆后穿着西装,却在宴会上跟达能代表说:“钱你们可以多拿,但工厂得听我的。”没人想到,这场看似风光的合作,会在十年后掀起滔天巨浪。
二、“布衣首富”的人设工程,民族英雄是怎样炼成的
2024年2月25日,宗庆后去世的消息传出时,杭州清泰街挤满了自发前来送别的人。
有退休工人带着当年的工作证,有经销商捧着娃哈哈纯净水,还有家长抱着喝AD钙奶长大的孩子。
人群里有人喊:“宗老板是真正的企业家!”
这场“万人空巷”的送别,是宗庆后经营三十年的“人设”巅峰。
在公众记忆里,他是穿布鞋、住老房子、一年花不了5万块的“布衣首富”。
媒体反复报道他的“三不”:不买豪宅,不坐豪车,不搞奢侈品消费。
有记者去他办公室,发现沙发扶手上的皮都磨掉了,桌上摆着搪瓷杯,里面泡着最便宜的龙井。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简朴”的细节,是精心设计的传播点。
“一年花5万”,是把公司开支和个人消费混为一谈——他常年住在公司安排的宿舍,吃饭在员工食堂,这些都不算个人支出。
真正让宗庆后在民间封神的,是2007年与达能的“民族品牌保卫战”。
当时达能发现,宗庆后在合资公司外搞了几十家“体外公司”,用娃哈哈品牌生产同类产品,一年利润10亿却不并入合资公司报表。达能要求以40亿收购这些公司,被宗庆后拒绝。
这场商战被宗庆后包装成“外资围剿民族品牌”的戏码。
他在北京新浪直播间里拍着桌子说:“达能想吞掉娃哈哈,没门!这是中国人自己的品牌!”他还抛出“八国联军”论:“现在不是八国联军的时代了,中国人不会再任人欺负!”
这些话精准戳中了公众的民族情绪。
当时论坛上满是“支持宗老板”“抵制达能”的声音,有人甚至砸了超市里的达能酸奶。
宗庆后趁机推出“爱国营销”,在娃哈哈纯净水包装上印上“中国名牌”,AD钙奶广告里加入“茁壮成长的中国娃”字样。
那段时间,娃哈哈销量暴涨。
三、达娃之争,民族大义掩盖下的利益算计
1996年双方合资时,达能出资4500万美元占股51%,娃哈哈以品牌作价入股。
当时签订的协议里约定:娃哈哈品牌永久归合资公司所有,宗庆后及其家族不能再用这个品牌生产同类产品。
但宗庆后从一开始就留了后手。
他搞了很多体外公司,这些体外公司也在销售娃哈哈的同类产品。
当时达能亚洲区总裁”范易谋就指控说:“第一个不正常的现象是,我们发现董事长本人直接或间接地介入代工业务,或在其中持有股份;第二,去年12月,宗庆后新设立了一家销售公司与合资公司展开竞争,销售(上述代工厂生产的)所有产品。经销商也被突然要求开设两个银行账户、分别打款等操作弄糊涂了。”
这些公司的利润不并入合资公司报表,直接流进家族口袋。
达能起初被蒙在鼓里。
直到2005年,达能亚洲区总裁偶然发现,杭州街头有家“娃哈哈食品厂”不在合资名单上,进去一看,生产线和产品包装跟合资公司一模一样。
调查结果让达能震怒,这些非合资公司一年营收好几十亿,利润上十亿,相当于合资公司的一半。
更让他们无法接受的是,宗庆后用这些公司生产的产品,价格比给合资公司的供货价低20%,直接冲击了合资公司的市场。
2006年12月,达能提出以40亿收购这些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
宗庆后表面答应,转过年就反悔了。
他在2007年3月的发布会上突然发难,把自己塑造成“保卫民族品牌”的斗士。
这场舆论战打得极妙——达能是外资,宗庆后是民企老板,公众天然站在后者这边。
不过达能的反击也堪称灾难。
达能亚洲区总裁在采访中说“中国人虚伪”,这话被翻译成“达能骂中国人虚伪”,瞬间点燃民愤。
宗庆后趁机发起“万人签名”活动,号召消费者抵制达能产品。连政府部门都表态“要保护民族品牌”,商务部约谈达能,暗示他们“不要把事情闹大”。
“一个以民族品牌保护者自居的人,却被媒体发现在避税的处女岛另外注册了一个集团,并让其持美国护照的女儿担任法人代表。”宗庆后的行动刺激了达能亚太区总裁范易谋,他出语毫不客气,“以这种方式操纵舆论,宗先生让每个人都觉得尴尬。”
但法律战场上,宗庆后其实没占优势。
瑞典斯德哥尔摩仲裁院裁定他违反竞业协议,要求赔偿达能1.4亿美金。
美国法院冻结了他在海外的资产。
香港法庭传唤他出庭时,他让施幼珍(宗馥莉母亲)代为应诉,结果施幼珍在证词中前后矛盾,连律师都当场辞职。
转折点出现在2007年9月,法国总统萨科齐访华,把达能与娃哈哈的纠纷列为“中法经贸重点议题”。
在中国政府的斡旋下,双方达成和解,达能以3亿欧元退出,娃哈哈回购所有股份。
这场持续三年的战争,以宗庆后的“惨胜”告终——他虽然保住了公司,却付出了2亿多元的补税代价,还被美国税务局追讨2000万美金。
这场战争的真正赢家,其实是宗庆后的家族。
达能退出后,那些非合资公司被正式纳入娃哈哈体系,但控制权仍在离岸公司手里。
2008年,宗庆后通过“职工持股改革”,把工会持有的24.6%股份低价回购,塞进自己子女的公司。
上城区政府持有的46%国有股,看似是大股东,却对公司实际运营毫无话语权。
最讽刺的是,宗庆后用来攻击达能的“民族大义”,恰恰是他自己打破的。
那些非合资公司生产的娃哈哈产品,原材料采购、包装印刷都通过离岸公司操作,利润大部分留在海外。
达能退出后的十年里,娃哈哈向海外转移的利润超过100亿,这些钱最终变成海外家族信托里的18亿美元。
四、婚姻迷宫与国籍谜题,宗庆后的家庭与子女
但之前很少有人知道,宗庆后自己的子女确是美国籍。
1996年洛杉矶的一家医院里,杜建英抱着刚出生的婴儿,看着窗外的好莱坞标志发呆。此时14岁的宗馥莉正在附近的中学上学,她以为杜建英只是父亲派来照顾自己的“阿姨”,却不知道这个“阿姨”刚为父亲生下一个儿子——宗继昌。
宗庆后的三个女人,像三颗棋子,精准落在他人生的三个阶段,脉络清晰得像写好的剧本。
原配施幼珍是他落魄时的选择。
1970年代末,宗庆后从绍兴茶场返城,在杭州当校办工厂工人,月薪38块。经人介绍认识了施幼珍,她是当地农民,没读过多少书,却能吃苦。1982年宗馥莉出生时,宗庆后还在蹬着三轮车送货,家里最值钱的是一台黑白电视。
施幼珍陪着他熬过最穷的日子,却没跟上他后来的步伐——1987年娃哈哈创办时,她没进入公司,后来也只是挂个“顾问”的闲职,对公司事务几乎没有话语权。
第二个女人杜建英,是他事业起飞时的“战友”。1991年浙大毕业的杜建英,放弃国企铁饭碗投奔娃哈哈,成了宗庆后第一个“高材生”员工。她不仅懂管理,更懂宗庆后——他拍板时爱拍桌子,她就提前把文件摆得离手边最近;他喝酒时爱跟人碰杯,她就悄悄在他酒杯里掺矿泉水。
1996年宗庆后51岁,娃哈哈已经是年销10亿的大企业,他对没儿子的焦虑越来越重。
这一年,杜建英在美国生下宗继昌,恰好赶上宗馥莉赴美留学,“陪读”成了最完美的掩护。
后来她又生了宗婕莉,还成了娃哈哈党委书记、总裁办主任,几乎掌控着公司的中枢神经。
第三个女人是他晚年的“伴儿”,也是他的管家。
2017年,72岁的宗庆后身边多了个年轻的别墅管家,后来生下小儿子宗继盛。那时娃哈哈增长放缓,宗庆后把日常管理交给宗馥莉,自己更在意身体。这个女人懂养生,会煲汤,能陪他下象棋,成了他晚年最亲近的人。宗继盛出生时,宗庆后给孩子办了美国护照,还在洛杉矶买了套别墅,写的是孩子的名字。
这三个女人生的四个孩子,名字里藏着宗庆后的心思。
宗馥莉的“馥”是香气,带着点对女儿的娇惯;宗继昌的“昌”、宗继盛的“盛”,连起来就是“昌盛”,明摆着是要他们“继承家业,兴旺门楣”。
尤其是“继”字,像个印章,盖在两个儿子的名字上,昭告着他对“传宗接代”的执念。
宗馥莉虽出生在杭州,但14岁就拿了美国绿卡;宗继昌、宗婕莉、宗继盛全是美国出生,落地就是美国籍。
宗庆后自己也在1990年代办了美国绿卡,直到2007年因偷税被美国税务局盯上,才不得不放弃。
他对外说“全家都是中国籍”,却把最核心的“血脉”都安在了美国。
这哪是不移民,分明是把后路铺到了太平洋对岸。
香港法庭上的信托文件也揭示了另一个真相,这个宣称“钱够用就行”的企业家,在海外藏着18亿美元资产,还为非婚生子女设立了巨额信托。
海外18亿美元的钱是怎么出去的?
还不是靠着那些体外的离岸公司弄出去的,所以说一直宣称为民族品牌的娃哈哈本质上是外资企业。
未完待续……
参考文章:
财新:娃哈哈非典型商战_杂志频道_财新网;宗庆后税案风波_杂志频道_财新网;达能迟来的胜诉_杂志频道_财新网;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涉嫌偷漏个税_公司频道_财新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