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昌星案是怎么东窗事发的?一切都源于一封寄往中南海的举报信

分享至

1999年4月,一封厚达74页的举报信被送至中南海。因信件厚度可观,工作人员不得不认真对待。拆开信封查看内容后,不少高层领导深感震惊。

信件内容如实呈现了厦门关区存在的重大走私现象,特别披露了厦门远华集团与厦门开元外贸集团的走私详情,赖昌星、陈光辉二人名字多次在信中出现,引发高层领导重视。

“此等行径极为恶劣,必须将此类犯罪分子彻底铲除,决不能任其逃脱法律制裁。”此为五个月后中央召开会议所作决定,中央随即决定组建专案组赴厦门,全面开展查处行动。



至此,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因一封分量不重的举报信而进入公众视线,引发全国震动。

赖昌星有着怎样的人生历程?他为何会犯下如此严重罪行?又是如何被缉拿归案的?

【商界大亨】

1958年9月,赖昌星诞生于福建泉州烧厝村,家中兄弟姐妹共八人,他排行第七。全家十几口人挤在祖传老宅中,居住环境局促。因家庭经济拮据,他直至九岁才进入小学就读,这段经历成为其日后渴望脱离原生家庭的重要动因。

赖昌星幼时生活条件不及如今,娱乐项目匮乏,故而对游泳极为热衷。不上课的日子,他常在家附近的水坝消磨整个下午,甚至常借午休之机前往河边畅游,每次皆在临近上课时匆忙赶回学校,气喘吁吁。



赖昌星不喜学习,常逃课。数学课上,他无心听讲,作业常借同学之抄以应付。然而,教师却常赞其聪慧,他不仅能轻松记下三百余个电话号码,且自幼便随父售卖油条、包子、冰棒,还从果农处购入水果转售路人。

在同伴们看来,赖昌星虽身材不高且略显肥胖,却俨然是“领头人”的角色。他重情义,人缘颇佳。带领孩子们挖地瓜时,他总能挖到最多,若发现哪位“伙伴”挖得少,便会主动将自己的地瓜分给对方。

赖昌星因多种因素早早中断学业,起初从事家中农耕与蔬菜贩卖,随后转至福建晋江,从事废品回收、水井挖掘及重体力劳动。这些工作均属繁重体力活,为增加收入,他并不介意。当时赖昌星正值青春,体力充沛且能吃苦耐劳,逐渐积累人脉,形成了自己的社交圈。



因在外工作积累了一定资金,生性不安于现状的赖昌星萌生创业念头。他召集五名儿时伙伴,每人出资数百元共同创办小型汽车配件厂。团队成员既担任管理者又从事生产工作,凭借赖昌星的商业经营能力,企业很快实现盈利。

赖昌星不满足于仅靠体力劳动获取收入,他将注意力转向纺织机械厂领域。不可否认,赖昌星具有长远眼光,他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机遇,这使他的工厂获得可观经济效益,纺织厂的创办也成为其人生重要转折点之一。

此时赖昌星事业顺遂,在纺织厂取得成功之后,又陆续开办印刷厂、雨伞厂,完成前期资本积累。在万元户尚属罕见的年代,他一年盈利便可达一两百万。

由此可见,赖昌星具备颇为灵活的商业思维。



赖昌星未安于现状,在生意蒸蒸日上之际,转而进军石狮市场。彼时,石狮商品经济迅猛发展,海关对华侨及港澳同胞回国探亲携带物品的规定也有所放宽,全国知名的洋货市场由此形成。

石狮那段经历令他记忆深刻,不过他真正步入犯罪歧途,是在发现倒卖电子产品可获取高额利润之际。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