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林老板,这个纺车多少钱?"老太太颤抖着声音问道。林墨轩看了看这个木质发黑的破旧纺车,心想最多值个几百块钱,但看着老人家急需用钱的模样,他给了1500元。
"小伙子,这纺车我们家用了好几代人了,希望它能遇到识货的人。"老太太临走时的这句话,林墨轩当时并没有放在心上。
十五年后的一个下午,一个西装革履的外国人走进了他的古董店,直奔那个积灰的纺车而去。当这个自称来自伦敦的古董商检查完纺车后,他严肃地看着林墨轩问道:"您知道这个纺车到底值多少钱吗?"
01
2008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
柳絮飞舞的季节里,林墨轩的古董店显得格外冷清。
他35岁,开这家店已经三年了。店面不大,位于城郊一条即将拆迁的老街上,租金便宜,但生意也清淡得可怜。
那些真正有钱的收藏家,都去市中心那些装修豪华的古董行了。
林墨轩每天就坐在店里,翻着各种古董鉴赏的书籍,偶尔有三两个路人进来看看,大多数时候都是空手而归。
但他还是坚持着。
毕竟这是他唯一懂的行当。
那天下午,阳光透过玻璃窗斜射进来,店里静得只能听到墙上老式挂钟的滴答声。
一个身影出现在门口,是个70多岁的老太太,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衣服,头发花白,脸上写满了岁月的痕迹。
她怯生生地推开门,一阵风铃声响起。
"老板在吗?"她的声音有些颤抖。
林墨轩放下手中的书,起身迎了过去。
"您好,婆婆,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
老太太环顾了一下店里的摆设,那些古色古香的花瓶、字画、家具,让她有些局促不安。
"我想卖点东西。"她小声说道。
"您请坐,慢慢说。"林墨轩给她倒了杯茶。
老太太接过茶杯,双手捧着,似乎在寻找着什么勇气。
过了好一会儿,她才开口:"我家里有个老纺车,听说这种东西值点钱。"
林墨轩点点头,民国或者更早的纺车确实算古董,虽然价值不高,但也有一定的收藏意义。
"您能描述一下那个纺车的情况吗?"
"是木头做的,很重,上面有些雕花。我奶奶说是清朝时候传下来的。"老太太的眼中闪过一丝不舍。
"您为什么想要卖掉它呢?"
老太太沉默了一会儿,叹了口气:"我老伴儿住院了,急需用钱。孩子们都在外地,一时半会儿回不来。"
林墨轩听了心里一软。
这种情况他见过太多次了。
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会逼着人们把祖传的东西拿出来换钱。
"那您把纺车带来了吗?"
"在外面呢,我让邻居家小伙子帮忙拉着三轮车过来的。"
林墨轩跟着老太太走到门外,看到了那个纺车。
说实话,第一眼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木质已经发黑,显然经历了很长时间的使用。整体造型是典型的立式纺车,高约一米二,宽度差不多八十公分。
最引人注目的是上面的雕工。
虽然经过岁月的磨损,但依然能看出当初雕刻的精细。
主要是一些花卉图案,牡丹、莲花、菊花,还有一些几何纹样。雕刻手法娴熟,线条流畅,确实不像普通民用品。
林墨轩仔细检查了一下。
木材应该是红木,虽然表面发黑,但质地依然坚硬。各个部件的连接处工艺精良,没有用一颗铁钉,全是榫卯结构。
从风格上看,确实像是清代的东西。
但这种民用纺车,市场价值并不高。
即使是清代的,品相完好的话,也就是几百到一千多元的价格。
"婆婆,您心里想卖多少钱?"林墨轩问道。
老太太显得很紧张:"我也不懂这些,就是听人说老东西值钱。您看着给吧,我相信您不会骗我的。"
林墨轩心里算了算。
按照市场行情,这个纺车最多值800元左右。但看老太太这么困难,而且态度这么诚恳,他决定多给一些。
"这样吧,我给您1500元,您看怎么样?"
老太太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连连点头:"够了够了,谢谢您,小伙子。"
她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户口本和身份证,还有一些发黄的照片。
"这是我们家的东西,证明这纺车确实是我的。"
林墨轩看了看,老太太叫陈桂香,今年73岁。照片里有几张是黑白的,显然年代久远,其中一张就是这个纺车的照片,背景是一个老式的房间。
"陈婆婆,这些照片很珍贵,您还是收好吧。"林墨轩把照片还给她。
"不用了,反正纺车都卖了,留着这些也没什么意思。"
林墨轩从收银台拿出1500元现金,数了两遍递给老太太。
陈婆婆接过钱,手都在发抖,反复数了好几遍才装进包里。
"小伙子,这纺车我们家用了好几代人了,希望它能遇到识货的人。"她临走前说道。
林墨轩点点头:"您放心,我会好好保管它的。"
看着老太太和邻居家小伙子一起离开,林墨轩有些感慨。
生活真的很现实。
一个承载了几代人回忆的纺车,就这样因为急需用钱而易主。
他把纺车搬进店里,放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
标价3000元。
这个价格不算高,但也不低,主要是想遇到真正喜欢的人再出手。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
偶尔有顾客询问纺车的情况,但听到价格后都觉得太贵,最终没有成交。
林墨轩也不着急。
做古董生意,本来就是需要耐心的。
好东西总会遇到识货的人。
02
2009年,金融危机的余波依然在影响着各行各业。
林墨轩的古董店生意更加清淡。
有时候一整天都没有一个顾客进门。
他开始考虑是否要转行,但又舍不得这个行业。
这一年,他27岁,感情生活也没有着落。
那个纺车依然静静地立在角落里,积着薄薄的一层灰。
2010年春天,林墨轩遇到了苏雅。
她是附近一所小学的老师,经常路过他的古董店。
有一次她进来买了一个小花瓶,两人就这样认识了。
苏雅对古董并不太懂,但她喜欢这些有历史感的东西。
"这个纺车很有意思。"她指着角落里的纺车说。
"是啊,是个老婆婆卖给我的,说是家传的。"
"看起来确实很古老,上面的雕花很精美。"
苏雅的话让林墨轩重新审视了这个纺车。
也许它真的有些特别之处,只是自己还没有发现。
他开始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了解各个朝代纺车的特点和价值。
但是信息太少,而且大多数都是一些基础知识。
关于具体某个纺车的价值判断,需要更专业的鉴定。
2011年,林墨轩和苏雅结婚了。
婚礼很简单,就在古董店里举行的。
那个纺车见证了他们的爱情。
苏雅搬进了店后面的小房间,开始和林墨轩一起经营这家古董店。
她虽然不懂古董,但很有生意头脑。
把店里重新整理了一遍,分门别类摆放各种商品,还制作了详细的标签说明。
生意确实比以前好了一些。
但那个纺车依然没有找到买家。
"要不我们把它降价处理吧。"苏雅建议道。
"再等等看。"林墨轩总觉得这个纺车有些不同寻常。
也许是直觉,也许是不甘心。
2012年底,他们的女儿林小雨出生了。
有了孩子之后,经济压力增大了不少。
苏雅多次提到店里那些积压的货品,建议及时处理掉。
"特别是那个占地方的纺车,放了这么多年都没人买。"
"我觉得它还有价值空间。"林墨轩依然坚持。
苏雅有些无奈,但也理解丈夫的想法。
做收藏这行的,总是相信自己的判断。
2013年,互联网开始影响传统行业。
林墨轩也建了个网站,把店里的商品放到网上销售。
那个纺车也拍了照片上传,但依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
偶尔有人询问,但都觉得价格偏高。
林墨轩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判断是否正确。
也许这个纺车真的就是一般的民用品,没有什么特殊价值。
但是每次看到它,他都会想起陈婆婆临别时说的话:希望它能遇到识货的人。
也许识货的人还没有出现。
2014年,古董市场开始回暖。
一些明清家具的价格开始上涨,林墨轩的生意也有了起色。
他卖出了几件不错的古董,赚了不少钱。
苏雅建议用这些钱换个更大的店面,或者投资其他生意。
"那个纺车我们真的要考虑处理了。"她再次提起。
林墨轩看着女儿在纺车旁边玩耍的样子,心里有些舍不得。
这个纺车已经成为了他们家的一部分。
虽然没有带来经济收益,但它见证了他们的生活。
"再放一段时间吧。"
2015年,移动互联网开始普及。
林墨轩也开始关注一些古董鉴定的APP和论坛。
他把纺车的照片发到几个专业论坛,想听听专家的意见。
回复并不多,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普通的清代民用纺车,价值不会太高。
但有一个回复引起了他的注意。
一个网名叫"木艺研究者"的用户说:这个纺车的雕工很特别,建议找专业的木工艺专家鉴定一下。
林墨轩私信了这个用户,但对方没有回复。
这个建议让他重新燃起了希望。
也许这个纺车确实有特殊之处。
2016年,直播开始兴起。
一些古董商开始在网上直播销售商品。
林墨轩也尝试了几次,效果还不错。
他发现通过直播可以更直观地展示古董的细节,也更容易与买家建立信任关系。
2017年春天,林墨轩决定系统性地研究纺车的历史。
他去了市里的图书馆,查阅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纺织业的资料。
了解了各个朝代纺车的发展历程,不同地区的制作工艺特点。
通过对比,他发现自己的纺车确实有些不同寻常的特征。
先是木材,虽然表面发黑,但质地异常坚硬,应该是上等红木。
其次是雕刻工艺,线条流畅,层次分明,明显不是普通工匠的手笔。
最重要的是整体设计,比例协调,结构精巧,体现了很高的工艺水准。
这些特征表明,这个纺车很可能出自名家之手。
2018年,古董市场进一步繁荣。
一些清代工艺品的价格开始大幅上涨。
林墨轩重新评估了纺车的价值,把标价调整到了8000元。
这个价格让苏雅很惊讶。
"你确定值这么多钱吗?"
"我越研究越觉得这个纺车不简单。"林墨轩说道。
2019年,林墨轩参加了一个古董鉴定的培训班。
授课老师是省博物馆的专家,专门研究明清工艺品。
课后,林墨轩拿着纺车的照片请教老师。
老师看了看,说:"从照片上看,这个纺车的工艺确实不错。但具体价值需要实物鉴定才能确定。"
"您觉得有可能是什么级别的作品?"
"如果真的是清代的,而且出自名家之手,价值会很高。但也有可能是普通工匠的精品,价值就一般了。"
03
老师的话让林墨轩既兴奋又担心。
如果真的是名家作品,那价值就不可估量了。
但如果只是普通精品,那他这些年的坚持就有些盲目了。
2020年初,疫情爆发。
所有的实体店都受到了冲击,古董店也不例外。
林墨轩被迫关门好几个月。
为了维持生计,他开始在网上直播卖货。
刚开始观众不多,但慢慢地有了一些固定的粉丝。
有一次直播中,他无意中展示了那个纺车。
"这个纺车有什么特别的吗?"有观众问道。
林墨轩详细介绍了纺车的历史和特点。
虽然当天没有成交,但有好几个观众询问了详细信息。
其中一个网名叫"海外收藏家"的观众私信了他。
"林老板,能否提供这个纺车更详细的照片?包括各个角度的细节图。"
林墨轩以为遇到了真正的买家。
他花了整整一个下午,从各个角度拍摄了纺车的高清照片。
每一处雕刻,每一个细节,都拍得清清楚楚。
然后发给了那个"海外收藏家"。
对方很快回复:"照片收到,我需要时间研究一下。"
林墨轩满怀期待地等待着。
但是一等就是好几天。
再联系那个人,已经没有回音了。
林墨轩有些失望,觉得可能又是一个看热闹的。
但他不知道的是,那些照片已经被传到了大洋彼岸。
在伦敦的一间豪华办公室里,一个中年男人正仔细研究着这些照片。
他是詹姆斯·威廉姆斯,国际知名拍卖行的高级鉴定师。
专门为欧洲的私人收藏家寻找稀有的中国古代艺术品。
这些年来,他经手过无数珍贵的中国古董。
但当看到这个纺车的照片时,他的心跳加速了。
这个纺车的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它不凡的出身。
特别是那些雕刻图案,他在博物馆的资料中见过类似的。
如果他的判断没错,这很可能是一件价值连城的文物。
他立即联系了他的中国合伙人,开始安排前往中国的行程。
这个消息太重要了,必须亲自去确认。
2021年春天,疫情稍微缓解。
林墨轩的古董店重新开门营业。
生意虽然不如疫情前,但也在慢慢恢复。
那个纺车依然立在角落里,已经陪伴了他十三年。
苏雅有时候会开玩笑说:"这个纺车是我们家的传家宝了。"
林小雨也经常在纺车旁边玩耍,把它当成了自己的专属玩具。
林墨轩有时候会想,也许这个纺车真的就这样一直留在家里,成为他们家的一部分。
毕竟经济价值并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
2021年秋天的一个周末,店里来了个陌生的中年男人。
他穿着整洁的衬衫和西装裤,看起来有些文质彬彬的感觉。
"您好,我姓王,是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副教授。"他自我介绍道。
"王教授您好,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
"我在网上看到您有一个清代的纺车,想来实地看看。"
林墨轩心里一喜,终于来了一个专业人士。
"您请看,就是这个。"他把王教授带到纺车前。
王教授戴上了随身携带的放大镜,开始仔细观察纺车的各个部分。
从木材质地到雕刻工艺,从整体结构到细节处理,他看得非常认真。
整个过程持续了将近半个小时。
"这个纺车确实很有意思。"王教授直起身子。
"您觉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林墨轩急切地问道。
"首先是木材,这应该是海南黄花梨,而不是普通的红木。其次是雕刻工艺,手法非常娴熟,明显是高水平工匠的作品。"
林墨轩的心跳开始加速。
海南黄花梨,那可是极其珍贵的木材。
"您觉得这个纺车的年代和价值如何?"
王教授沉思了一会儿:"从工艺特点来看,应该是清代中期的作品。至于价值,如果我的判断没错,应该远远超过普通的民用纺车。"
"您能给个大概的估价吗?"
"这个不好说,需要进一步的考证。不过我可以确定的是,这绝不是普通的民用品。"
王教授停顿了一下,然后说:"林老板,如果您愿意的话,我想以8000元收购这个纺车。"
8000元,正好是林墨轩的标价。
但是听了王教授的分析,他觉得这个纺车的价值可能不止这些。
"王教授,能否请您提供更详细的鉴定报告?我想再了解一下它的具体情况。"
"当然可以。我需要回去查阅一些资料,大概一周后给您回复。"
王教授留下了联系方式,约定一周后再来详谈。
林墨轩送走了王教授,心情既兴奋又忐忑。
如果王教授的判断正确,那这个纺车的价值就不可估量了。
但一周过去了,王教授没有任何音信。
林墨轩打电话过去,提示号码是空号。
发短信也没有回复。
这让林墨轩很困惑,也有些失望。
也许是遇到了骗子,想用低价收购然后高价转手。
这种事在古董行里并不少见。
林墨轩开始更加小心谨慎。
2022年,古董市场出现了新的变化。
一些稀有的清代工艺品价格开始暴涨。
特别是那些有明确传承和出处的精品,价格更是一路攀升。
林墨轩重新评估了纺车的价值,把标价调整到了15000元。
这个价格让很多顾客望而却步。
但林墨轩觉得,如果真的是珍品,就应该有珍品的价格。
宁可放着不卖,也不要贱卖了。
2022年底,林墨轩在一个古董论坛上发布了纺车的详细介绍。
包括高清照片、历史背景、工艺特点等等。
这次引起了不少关注。
有几个资深玩家都认为这个纺车确实不简单。
其中一个网名叫"明清工艺研究"的用户说:这个纺车的雕工和用料都达到了宫廷级别的水准。
这个评价让林墨轩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判断。
也许这个纺车真的是一件珍贵的文物。
04
2023年春天,直播电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林墨轩也加大了直播的频次,每周都会进行几次直播销售。
通过直播,他结识了很多古董爱好者,生意也越来越好。
但那个纺车依然没有找到合适的买家。
价格太高,一般的收藏者买不起。
价格太低,林墨轩又舍不得卖。
就这样形成了僵持的局面。
5月的一个下午,阳光透过店门洒进来,一切显得安静而祥和。
林墨轩正在整理一批新到的古董,准备拍照上传到网站。
林小雨在一旁帮忙,虽然只有十岁,但对古董已经很有兴趣了。
"爸爸,为什么这个纺车一直没有人买呢?"她指着角落里的纺车问道。
"因为它在等待真正懂它的人。"林墨轩笑着回答。
"那个人什么时候会来呢?"
"也许很快,也许还要等很久。但我相信他一定会来的。"
就在这时,门外出现了一个身影。
一个穿着深色西装的外国人走了进来。
他大概四十多岁,头发梳得很整齐,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
整个人看起来很有气质,一看就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您好,请问是林老板吗?"他用略带口音但还算流利的中文说道。
"是的,您好。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林墨轩礼貌地回答。
"我是詹姆斯·威廉姆斯,来自伦敦的古董商。我想看看您店里的那个纺车。"
林墨轩心里一惊。
一个来自伦敦的古董商,专门为了纺车而来?
"您是怎么知道这个纺车的?"
"我们公司专门收购中国古代纺织器具,通过网络了解到您有这件藏品。"詹姆斯很客气地说道。
林墨轩将信将疑,但还是把詹姆斯带到了纺车前。
詹姆斯看到纺车的那一瞬间,眼中闪过一道光芒。
虽然他努力保持镇定,但林墨轩还是察觉到了他的兴奋。
詹姆斯从公文包里拿出了一套专业工具。
放大镜、测量尺、木材探测仪,还有一些林墨轩叫不出名字的设备。
他开始了极其专业和细致的检查。
每一处雕刻,每一个榫卯结构,每一寸木材,他都仔细观察和测量。
整个过程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
林墨轩在一旁静静地观察着。
詹姆斯的表情越来越严肃,但眼中的兴奋却越来越明显。
最后,詹姆斯收起了工具,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他看着林墨轩,表情变得极其严肃。
林墨轩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心脏砰砰直跳。
十五年来,他第一次如此确信,这个纺车即将揭开它真正的秘密。
詹姆斯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
"林先生,您知道这个纺车到底值多少钱吗?"
林墨轩感觉自己的心脏几乎要跳出胸腔。
十五年来,从来没有人用这样的语气问过他这个问题。
他的大脑一片空白,只能呆呆地摇摇头。
詹姆斯从公文包里拿出了一台平板电脑。
"林先生,请您看看这些。"他的声音充满了敬畏。
屏幕上出现了大英博物馆的网页。
一个和林墨轩店里几乎一模一样的纺车静静地躺在展示柜中。
当他看到标注的价格时,眼前瞬间一阵眩晕。
那个数字,那个数字……简直超出了他的想象,让他几乎无法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