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9·3大阅兵的“后劲”着实够大,虽然已经过去了一周多,但围绕阅兵中出现的种种新装备的讨论,依然在国内外互联网上颇为火爆。这其中,关于解放军多款具有战略核打击能力的“大国重锤”的分析和猜测,更可谓是“重点中的重点”。然而很快,一些“想当然”式的张口就来和知识误区也随之出现。那么,今天我们不妨简单地纠正一下相关错误概念和言论。
一、核武器的精度指标并不重要,只需以毁灭性杀伤力覆盖目标区即可。好吧,这个“误导天下多年”的错误概念又出来了。事实上,盲目增加核武器当量,以提升破坏力和杀伤半径的方式来弥补命中误差的做法,乃是美苏于上世纪50~60年代的粗暴做法,毕竟当时的精确制导技术还很不发达。
但如今,包括中国在内的核大国所发展的核武器,基本走的都是“控制战斗部当量+提升命中精度”的技术路线。原因很简单,减少命中误差所带来的毁伤能力提升幅度,远强于堆砌核爆炸当量所带来的毁伤力提升。因此,无论是中国的“东风-5C”“东风-41”和“东风-61”,还是美国的“民兵-3”和“三叉戟-IID5”,都将精度指标至于相当重要的地位上。
二、战略核潜艇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可神出鬼没于全球任何海域,并突然发起核打击”。嗯,这也是个很大的误区。核反应堆赋予战略核潜艇近乎无限的续航力,其战略价值并不在于“到处转悠”,而是在于“长时间潜航”,即“藏”比“动”的意义更大。
在实际应用中,各国战略核潜艇并不会在部署期间随便出没于全球各大海域,而是只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固定巡逻海域”执行巡航。“固定巡逻海域”的各类水文信息和海底地形情报等,均为各核大国海军所熟知,且由相关海域向潜在目标发射洲际导弹所需设定的各类信息和诸元等,均可在发射时第一时间输入导弹。
而在其他陌生海域中,无论是战略核潜艇的巡逻部署安全性,还是发射潜射洲际导弹时需要输入的诸元和信息,都充满了未知数,故各核大国不会轻易地让战略核潜艇前往“未知海域”。当然了,这也决定了一点,即“固定巡逻海域”的数量、具体位置和范围等,要进行严格保密。唯有这样,才能尽量确保战略核潜艇的行动安全性和核打击突然性。
三、搭载多个分导弹头的核导弹,打击效能一定比“原始”的单弹头核导弹更强。基本上,自多弹头分导技术出现以来,这种言论就始终层出不穷。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看,事情还真没那么简单。仅从两个方面来说,多弹头核导弹就无论如何都比不过看似最为“原始”的单弹头核导弹。
一是打击敌方坚固目标时,多弹头核导弹的单一分导弹头战斗部的杀伤力,注定不如单弹头核导弹的战斗部,毕竟前者的尺寸和重量都无法与后者相比,核装药量的差距自然就出来了。二是搭载多个分导弹头的核导弹的最大射程,往往要低于搭载单弹头的核导弹。原因在于,洲际导弹的弹头也搭载有火箭发动机,与弹体脱离后会自行完成最后的飞行过程。单弹头的尺寸大,可搭载的燃料更多,而每个分导弹头的尺寸都较小,能携带的燃料较少。举例来说就是,携带大尺寸单一核弹头的“东风-5”洲际导弹,要比换装搭载多个分导弹头的“东风-5”,打得更远一些。
于是乎,这3大知识误区,大家都搞清楚了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