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卡斯特罗带领古巴人民赢得革命胜利,成立了古巴革命政府。到了1961年,美古关系破裂,古巴转而向苏联靠拢,希望苏联能给予经济和军事援助。这正中赫鲁晓夫下怀,当时美苏争霸正酣,美国已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能覆盖苏联的导弹,苏联急需在美洲找个战略据点以实现战略平衡。从地理位置看,古巴无疑是苏联打击美国的绝佳前沿阵地。于是,苏联不仅加大对古巴的援助力度,还打算在古巴部署可威胁美国本土的进攻型导弹。随后,苏联悄悄派遣大量军事技术人员前往古巴,不断运送中程导弹、巡航导弹,以及携带核弹头的轰炸机和战斗机。
10月14日,美国的U - 2侦察机发现了古巴的导弹基地。17日,美国又接连派出6架U - 2侦察机去搜集情报。经情报部门分析,这些导弹最大射程达3700公里,足以攻击美国所有重要工业城市,包括首都华盛顿,而且预警时间仅有5分钟。18日,美国军方开会,曾指挥东京大轰炸的柯蒂斯·李梅将军主张立刻进攻古巴。20日,肯尼迪下令封锁古巴港口。22日,肯尼迪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向公众通告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事,并宣布对古巴实施武装封锁,要求苏联撤走进攻性导弹。与此同时,美国各地军队进入戒备状态,装载核弹头的轰炸机也陆续飞抵古巴海域上空。此时,古巴导弹危机进入最紧张阶段,第三次世界大战仿佛一触即发,核战争的阴影笼罩全球。
美国的强硬反应让苏联领导层十分震惊。赫鲁晓夫低估了美国情报系统和肯尼迪政府的强硬态度,但他没有退缩。23日,赫鲁晓夫命令全军进入一级战备,加快导弹基地建设。24日,由90艘军舰组成的美国舰队包围封锁了古巴海域,美国导弹部队待命发射,本土还集结了自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登陆部队。25日,一批苏联船只驶向古巴海域。肯尼迪紧张极了,他不确定苏联船只是否配合检查,也担心前线部队擅自开火;赫鲁晓夫同样忧心,生怕苏联潜艇遭检查时抵抗。最终,经过试探,赫鲁晓夫让运送民用物资的船只继续前进,不许美国登船检查,运载进攻性武器的船只则转移待命。肯尼迪得知后也下令,不对封锁区外苏联船只拦截、登船或骚扰。
26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收到赫鲁晓夫给肯尼迪的信。信中,赫鲁晓夫表示,只要美国保证不入侵古巴,苏联就从古巴撤导弹,这是苏联先做出的让步。可刚缓和一点,27日,美苏军队发生小规模意外冲突,局势又紧张起来。赫鲁晓夫很焦虑,当时苏联核武器数量处于劣势,不想与美国全面开战;肯尼迪也觉得,就算以撤出美国在土耳其的导弹基地为代价,也不能引发核战争,毕竟没人想看到世界毁灭。28日,赫鲁晓夫得知肯尼迪想法后,率先宣布从古巴撤除导弹;肯尼迪得到肯定答复后,也承诺撤出在土耳其的导弹。这场危机终于平息,两国都撤走了安插在对方“后院”的核武器,取得相对圆满的结果,成功避免了核战争。
古巴导弹危机结束后,美国又把精力放回越南战争。尽管美国给越南输出大量军事援助,通过军事顾问训练和武装南越部队,但从1964年起,南越在与北越作战中接连失利,局势对美国越来越不利。1965年3月2日,美国总统约翰逊批准“滚雷行动”,对北越大规模轰炸,美军直接参战。越南人民军有中国和苏联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鉴于朝鲜战争教训,美军为避免中国参战,始终没越过北纬17度线;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则以北方为基地,持续对南越进行游击骚扰。
随着时间推移,越南战争成了困住美国的“无底洞”。美军在越南损失不断扩大,美国国内多次爆发反战游行。最终,1973年美国开始从越南撤军。1976年,北越统一越南,成立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越南战争让美国遭受沉重打击,整个越战期间,美军死伤36万人,耗资约2500亿美元,付出巨大代价却一无所获,国内经济也急转直下。
自冷战开始以来,无论是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还是朝鲜战争,美国大多掌握着主动权。但当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实力大幅削弱时,苏联加快了战略核武器的发展步伐,军事力量逐渐追上并超越美国,冷战格局由此发生根本性转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