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全球聚烯烃改性沥青领军品牌沥路盾与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南京兴佑交通科技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兴佑投资沥路盾品牌,同步启动"高性能道路材料联合实验室"建设,标志着我国道路工程材料研发进入"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转化"全链条协同创新的新阶段。
技术协同:构建创新矩阵
沥路盾作为聚烯烃改性沥青领域的领军者,已形成覆盖-30℃至120℃全气候区的产品矩阵,近三年累计减少道路养护成本超12亿元。本次合作将重点突破三大方向:分子动力学模拟驱动的高分子材料定制化改性、数字孪生施工工艺优化、基于物联网的材料服役状态监测体系。
南京兴佑交科是一家专业服务交通行业的科技创新型企业,长期专注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研发,先后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南京市高层次创新企业,并获得千万级战略投资。公司设立三大研发中心,研发方向涵盖道路养护、资源再生、功能性高分子及特种沥青,累计研发产品30余种,申请专利100余项,荣获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项,产品已在全国十余省份40余座城市应用,重点项目超500项。
联合实验室将整合沥路盾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与兴佑交科的江苏省道路养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资源,重点攻关高寒地区冻融防护、沿海盐雾耐蚀等“卡脖子”技术和解决方案。
产业布局:定制化研发与精准服务,打造全生命周期方案
在产业布局层面,双方将聚焦“定制化研发+针对性服务”,推动道路材料从生产到应用的全生命周期升级。针对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温度差异以及病害特征,团队将开展差异化设计,形成区域化适配的道路材料解决方案。
双方将在长三角、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两大智能制造基地,建设年产5万吨的智能改性沥青生产线,采用兴佑交科的“干法直投”专利技术,实现投加误差≤0.5%,能耗较传统工艺降低35%。
在应用拓展方面,双方联合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研发跨海大桥专用材料,针对氯离子侵蚀难题,创新石墨烯改性环氧树脂涂层,耐盐雾寿命超50年。同时,依托共同研发的“多尺度损伤演化模型”,推进具备自修复功能的第四代智能路面系统。
生态构建:重塑行业价值链
此次合作创新提出“材料研发—装备制造—施工服务”一体化模式。联合实验室正研制模块化沥青再生设备,使旧路面利用率提升至95%;在服务端,基于BIM+GIS的“智慧路长”系统已在10个省份试点,病害识别准确率98%,养护决策响应时间缩短60%。
双碳实践:绿色低碳新路径
双方计划通过材料改性、工艺优化、循环利用三大路径,实现公路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降低45%。规划建设的"全国公路碳汇监测平台",可实时追踪材料碳足迹,为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未来展望:构建产业创新共同体
双方计划五年内建成国家级道路材料创新中心,打造覆盖研发、装备、施工、循环利用的完整产业生态。目前,已与东南大学、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达成合作,共同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正如沥路盾创始人张春猛所言:“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资本合作,而是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随着首期研发基地建设启动,我国道路工程材料正加速迈向“基础研究自主化、技术开发协同化、产业应用规模化”的新纪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